2021-4-9 | 高等教育
中國當代藝術呈現出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局面。雕塑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在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中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1977年的恢復高考,雕塑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涌現出了一批年輕有為的青年雕塑家。但是,由于長期受到西方雕塑藝術的影響,我國一些高等院校的雕塑專業仍然沒有十分重視材料在雕塑教學中的作用。這不僅影響了我們的雕塑教學發展,也容易出現雕塑藝術與雕塑教學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這種不平衡體現在我們的雕塑教學中材料課程在整個課程中課時偏少。而且各大院校對當代雕塑教學的新思路、新成果不是很敏感,致使材料教學課程內容顯得過于陳舊。在一些教師看來,泥塑和材料是相對獨立的兩個方面。把泥塑教學當做低年級的課程,把材料加工當做高年級的課程。還有的學院把泥塑和材料課程當做不同教學體系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課程,把傳統的寫實主義泥塑課程當做基礎課,把材料課程當做當代雕塑教學的課程,讓它們在教學中并存。在我們的課程設置中,材料課程目前仍然被視為一種補充性的、輔助性的課程。這是與我們的雕塑藝術發展不相適應的。從中外美術史的發展來看,材料的意義和概念是和我們高等雕塑教學的概念不盡相同的。雕塑史上的“雕塑”,是由材料組成的一個無比豐富的世界,從霍去病墓前之石雕到鑄銅的三星堆銅人,無不體現著材料在雕塑藝術中的魅力。而由于我們的高等美術學院對于材料課程的忽視,使得我們的雕塑教學成為了一個非常有限的世界。同時由于高校雕塑課程時間安排的諸多限制,我們的材料課程在課時安排上得不到保證課程中對許多廉價材料的大量使用,加上教材的相對落后,也是材料課程在雕塑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不到積極引導作用的原因[1]。在我國雕塑專業的教學改革中,應該從材料課程開始。看起來,它似乎只不過是材料教學的課程,但是它實際所產生的效果,會是對泥塑教學傳統的顛覆。
鑒于材料對雕塑藝術的巨大影響,筆者認為我們的雕塑教學在課程上應當適當加大發展綜合材料教學的力度。通過對金屬加工、石雕、木雕、陶塑等多種材料在當代雕塑教學中的運用與學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各種材料的屬性和加工工藝,熟悉雕塑材料其特有的美感[2]。學生只有通過學習、制作、加工各種雕塑材料,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各種材料的特性。同時學生的個人才情、能力和藝術思想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以施展。材料作為一種雕塑語言,不僅使得雕塑作品在形式上更加豐富,也使得許多原先無法表現的題材有了實施的可能性。但是對于材料的認識和理解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熟悉材料本身的性質,并且熟練地對它進行加工制作才能使材料在雕塑作品中發揮出它特有的作用,最終制作出既有材質本身獨特魅力,又洋溢著個人風格的雕塑藝術作品。通過增設雕塑材料課程,我們的雕塑教學才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材料的應用,把各種新興的材料引入課堂,提高我們的雕塑教學質量。近些年,學術界一直在強調雕塑教學中的“中國意識”,在整個藝術思潮跟隨西方走了近一個世紀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時代強烈地呼喚著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的崛起。在西方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意識形態在中國的雕塑界猶如走馬燈般地上演了一遍之后,我們在思考著中國雕塑的未來。我們的雕塑教學要從過去單一性的教學向綜合性的方向發展;從過去培養目標的單一性逐漸向綜合性發展,增強學生對中國雕塑藝術形態的探索。雕塑教學的關鍵在于讓學生認識雕塑藝術的現代性——整體的、多元化的創作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使學生具有發散、聯系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多角度立體的觀察方法,能用歷史的、辯證的、有前瞻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在學習和解讀西方雕塑藝術作品的時候,能夠不僅關注作品的形式、內容,而且知道這些材料、技巧與作品本身的聯系。在我們的雕塑教學理論中應該凸顯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理論,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理論,創造條件,加強措施,提倡教學理論的靈活性、開放性。
我們要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堅持走獨立自主的民族雕塑教學之路。在此基礎上,不斷引進材料雕塑教學新理念,開設更加多元化的材料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使雕塑教學形式和內容隨著時代的進步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的雕塑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泥塑教學獨霸一方的格局。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中國雕塑藝術巨大的發展,我們發現雕塑作品的藝術語言和制作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材料的制約。材料藝術成為中國雕塑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當前衛的雕塑藝術作品在全國傳播開來的時候,雕塑逐漸突破了單一的傳統寫實為主的表現形式,綜合材料雕塑成為雕塑家與時代相呼應的藝術語言。當時的各大美術院校的雕塑教學也開始進行雕塑材料的拓展,用綜合材料創作雕塑作品來表現自身與社會的價值。材料在雕塑藝術作品中開始呈現出特別的價值,對材料的選擇和應用,直接影響到雕塑創作的初期構想和作品的最終效果。我們知道,不同的材料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性,鐵的剛毅,銅的古樸,玉的溫潤都是例證。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幾乎所有當代雕塑藝術家都對材料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我們的當代雕塑藝術作品在材料選擇上也開始顯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可以說雕塑藝術家對于不同材料如金屬、木材的加工和運用體現著不同雕塑家的藝術主張和審美趣味[3]。如果說雕塑藝術作品是藝術思想在物質材料中的顯現,對于材料的加工和使用就是雕塑家展開雕塑藝術創作的支點。雕塑創作缺少了材料的支撐必然造成雕塑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的匱乏[4]。不同材料的雕塑作品總是在本質上體現著不同材料的特質。托爾斯泰曾說過:藝術就是情感的感染,真正的藝術家就是表現情感。實際上藝術作品材料的應用正是藝術家情感表達的載體,是抒發自己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現代雕塑家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價值,借助材料的美感,傳遞自己的內心體驗。
在教學中應充分認識材料在雕塑教學課程中的重要性,充分理解雕塑藝術教學的人文價值和內涵。雕塑課程作為雕塑專業學生造型訓練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在許多高等美術學院和綜合類大學的教學中尤為重要。要建立一套符合當代雕塑教學的教學課程體系,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使我們的雕塑教學課程更加靈活,更加多元。在繼承傳統教學課程的基礎上,把以前一些較為單一的課程進行歸納和梳理,在課程設置上要不斷地改進方法。我們的部分美術院校的雕塑教學課程幾十年來都采用一種方法,而沒有認識到雕塑教學課程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必要的,它不僅體現著教師對于新思想、新知識的運用,而且體現著對學生思想空間和思維變化的關注。由于當代雕塑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我們的雕塑課程也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雕塑教學課程的改革向來是雕塑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要在改革課程的同時,進行雕塑教學方法的改革,使這兩者互相促進,從而提高我們的雕塑教學質量。同時先進的課程設立和科學的課程體系不僅使雕塑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有益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觀察力與創造力。通過開設各種專業性極強的課程如陶瓷藝術、民間藝術、木雕藝術、金屬加工等,增加學生研習各種材料藝術的機會,引導學生的興趣,從而改變過去單一授課的方式,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的學習。我們的雕塑教學課程應當是開放的、靈活的、多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