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高等教育
一、引言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即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簡稱MTI)是2007年1月,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2008年開始招生,2009年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生。2007年首批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MTI試點培養單位共計15所,2009年又有25所高校成為新增MTI試點培養單位,2010年新增招生院校達到118所,MTI招生院校目前已覆蓋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總數達到158所,語種有英、日、俄、德、法、朝鮮等6個。MTI教育突破了現行外語教學以學術教育為主、培養學術型和研究型人才的MA即“文學碩士”教學模式,采用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二者職能不同,相互補充,屬于同一層次的研究生教育。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翻譯領域的高層次人才,要求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干精神和實操能力,即培養高水平專業技能、高度的職業道德以及忘我的職業奉獻精神,掌握較深入的專業知識,具有獨立承擔專業領域實際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綜合國力不斷加強,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對高層次翻譯專門人才的需求,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培養翻譯高層次人才就顯得尤為必要與緊迫,而翻譯人才的培養的中心任務就是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本文將以學生的翻譯能力為切入點,探索提高MTI學生翻譯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式。
二、MTI學生翻譯能力培養的途徑
翻譯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認知活動、一種技巧、一種藝術,是一種專業的交流工具。翻譯人才的思維模式與一般外語人才有著明顯的差別,需要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7年3月30日下發了“關于下達《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了專業的翻譯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三個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首先,要熟練掌握中外兩種語言的語言規律及其相互之間的對應關系,必須具有扎實的語言基礎;二是要具備高超的翻譯技能。以文學筆譯為例,既要在規定時間內準確理解原稿的內容,又要精準地用另一種語言進行翻譯和表達,對譯員的邏輯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很高要求;三是隨著翻譯專業化程度的越來越高,從業者不僅要具備很強的語言技能,也必須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如計算機信息管理與翻譯、醫藥科技翻譯、傳媒翻譯、法律翻譯與科技翻譯、商務翻譯等;同時,翻譯人員還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筆譯人員既要熟練地掌握翻譯技巧,還要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更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研究精神。因此,MTI培養單位在培養MTI學生翻譯能力時,必須高度重視翻譯專業人才的專門性和特殊性,而不能一味的套用一般外語人才的培養方式。筆者認為,在培養MTI學生翻譯能力時,在遵循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所指定的指導性培養方案前提下,根據本區域翻譯市場的需求特征,結合自身的師資特長和教學條件等設置有自身特色的專業方向,并配置相應的課程,以培養符合區域翻譯市場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翻澤人才。
1.優化MTI的課程設置,力求突顯自我特色
全國MTI培養單位在翻譯碩士的總體培養目標上都遵循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中的要求: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促進中外交流,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高級翻譯專門人才。但是,仔細對比和分析各MTI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后,不難發現,MTI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大同小異,沒有彰顯各自的特色。以MTI的筆譯課程設置為例,大多數的MTI培養單位基本遵循這樣的課程設置模式:必修課+選修課,必修課主要是翻譯能力基本功訓練類的課程,諸如,筆譯理論與技巧等,相對來說,選修課門類比較豐富,但是主要是實用文體翻譯之類的課程。筆者認為,如果在課程設置上不能突顯特色,那么MTI學生也會只具備普遍性,而缺乏應有的特殊性。那么,進入就業市場后,也會缺乏一定的競爭力。由此而論,雖然MTI培養單位的總體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的翻譯人才,但MTI的培養必須具備其特殊性,即應該以各區域翻譯市場為主要導向。不同區域的翻譯市場對翻譯人才有著不同的要求.因而MTI的培養目標應該避免完全雷同,再加之各MTI培養單位的師資條件和辦學特色不同,MTI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應該有區域性特征和自身特色,而自身特色的體現就是設置MTI特色專業課程。譬如,旅游業發達的城市,像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旅游城市,MTI培養高校可以考慮重點設置旅游翻譯方向的課程;經濟和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像廣州,上海等,MTI培養高校主要開設商貿和金融翻譯方向的課程;而內陸地區按國家的宏觀規劃,今后的一定時期內將會以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本區域加工制造業的發展。長沙,武漢等內陸的MTI培養高校可以考慮開設建筑工程翻譯方向和工業翻譯方向的課程。
2.職業譯員參與實踐教學,確保MTI學生與時俱進
實踐教學是MTI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真正提升MTI學生翻譯能力的關鍵步驟。而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一定數量的口譯或者筆譯實踐來提高自身的翻譯能力,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基礎,以達到最終迎合用人單位需求的目的。同時,實踐教學的組織模式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培養專門的口筆譯實踐人員和翻譯理論研究人員,采用翻譯工作坊、文學工作坊(閱讀原版外國文學作品)、非文學工作坊(訓練語言翻譯技巧)、機輔翻譯工具等教學方式,都以增強口筆譯實踐能力為主并聘用職業譯員授課。毋庸置疑,職業譯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母語和外語知識,而且要在此基礎上,保持對各種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盡可能地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涉及的領域應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各個領域。與此同時,職業譯員還擁有一線的口譯或筆譯的經歷,他們深知在實際筆譯和口譯操作中,應該注意什么,避免什么,應用什么翻譯策略和工具。職業譯員可以把真實翻譯項目引入翻譯教學,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的翻譯,把項目當案例或從中抽取案例進行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除了得到直觀的筆譯實踐體驗外,還將有機會了解各種翻譯的專業和行業經驗,并通過實踐加深認識;通過實踐,學生能夠對翻譯工作中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并獨立解決。這樣,就能做到翻譯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并服務于實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直接的認知環境和實踐平臺,從而實現提高MTI學生實際翻譯能力的目的。因此,職業譯員參與MTI的教學,能以其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增強課堂的現場感和生動性,能全面激活MTI學生的翻譯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激活了MTI學生潛在的翻譯興趣,他們翻譯能力的提高也是指日可待的。職業譯員的案例教學,能讓MTI學生真實感受到自身與職業譯員的差距,找到差距后,學生會想方設法去取長補短,切實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