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相關
摘 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目前,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辦學的顯著特點,并取得了初步成績。但從整體上看還缺乏相應的運行體系和長效機制。本文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并針對性的提出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對策及建議,在理論上希望能起到較好的借鑒作用,從而促進高職院校辦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高職教育; 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
引言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和根本途徑。《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國發[2005]35號)中指出,職業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1]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內涵是強調學生學習與就業的結合,就是要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開放性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績,為高職人才培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從整體上看還缺乏相應的運行體系和長效機制,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理論認識與實踐之間存在差距,缺乏科學的理論作指導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形式以及實施途徑,首先需要在理論上加以探討或研究。在當前高職教育中,缺乏建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理論研究體系,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或者理論研究滯后,實踐缺乏明確有效的指導。因而在實踐中易走彎路,遇到困難繞開走或盲目放棄。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實踐迫切需要研究、編制一本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服務手冊,提出校企合作及產學研結合的原則與方向,提供可供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專業借鑒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相關的評價標準。
1.2思想認識上不到位,企業積極性不高
當前高職院校在與企業的合作中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組織者、策劃者和主要的實施者,受益者主要是學校和學生,多數企業沒能直接受益,這是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目前企業普遍認為教育和培養人才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企業沒有對教育投入的責任,很少或根本不想參與培養、培育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1.3機制建設滯后,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
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建立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實習期間,企業要與學校共同組織好學生的相關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實訓工作,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安全等工作,為頂崗實習的學生支付合理報酬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總體上對企業并無太大約束力,有些企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認為沒必要進行校企合作,對于用人來說企業更是買方,缺乏合作教育的思想,“只摘桃不種樹”,只挑人不育人,片面認為高職院校畢業生那么多,不愁招不到。有的企業只是選擇人才,而不參與或很少參與人才的培養,把培養人才的主要責任推給了學校。部分企業還把培訓教育學生視為額外負擔,表現為學校“熱”,企業“涼”,這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推行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1.4學校自身自身存在的問題,制約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開展
一是多數院校執行的仍為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遵循的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順序,沒有真正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教改思路制定教學進程;二是實訓基地建設條件距工學結合的教學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大多數專業很難實現一體化教學;三是教學模式仍以理論教學課堂和教師為中心。多數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絕大部分仍停留在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的層面上,絕大多數教室仍然是按照理論教學的要求配置的,沒有按照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要求建設專業教室,甚至多媒體設施也不能滿足要求,學生被動地學習,而且效果較差;四是教學管理不適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在教學管理運行中,需要有行業企業的參與,工學交替進行,工學銜接合理,但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已經無法適應工學結合的要求;在教學質量監控上,由于學生分散在不同的企業頂崗實習,實習成績的考核很難統一標準,難以確定實習成績;實施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按照傳統模式只安排一名教師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一個教學團隊的密切配合,因而導致工作量的增加,但目前受教學工作量制度及業績考核等的限制,有些項目很難安排。
二、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對策及建議
2.1轉變思想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要切實轉變觀念,對各自承擔的角色進行明確定位,明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單憑市場機制無法達到教育領域中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十分需要政府的協調和支持。政府在對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方面,需對高職教育投人更多的實訓資源。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應轉變思想觀念,主動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人才培養的過程,緊密結合社會用人要求,根據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培養人才。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合作,充分利用好企業提供的便利條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2完善工學結合的體制機制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工作不僅要依靠教育部門的努力,還要依靠政府的鼓勵和支持,更離不開產業部門的積極參與。要建立起有效的調控機制、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一是調控機制。高職院校自身必須建立一種能根據市場變化隨時適應、調整辦學方向、專業與課程設置、培養目標、人才規格、辦學規模和教學內容方法等調控機制。二是保障機制。明晰合作各方責權利,使相應合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防止短期行為,把握合作各方的關鍵環節,使雙方建立并能夠有效地推進合作與交流。三是評價機制。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保證校企合作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構建有利于推動工學結合的體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