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商業保險論文
作者:辛桂華 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職業學院
1我國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良性互動發展的現狀
20世紀70年代,受到經濟增長速度普遍放慢和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的影響,西方各國傳統的社會保險制度均面臨嚴峻挑戰,其國家財政都已無力承擔社會保險的巨額支出。實踐表明,單一的傳統社會保險制度模式已無法解決日趨復雜的社會保險保障問題。世界各國紛紛掀起了以建立多支柱、市場化為方向的社會保險制度變革浪潮。在這場變革中,商業保險開始深度滲透到社會保險的管理中,并由此形成了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目前我國在社會保險方面,形成了政府主導、責任分擔、具有一定市場化運作機制的社會化保險體制。到2010年底,參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已達25673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為5000多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3376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43億人,社保基金總收入18646.4億元,累計結余3835.5億元;在商業保險方面,形成了市場體系較為完善、競爭較為充分、產品較為豐富的市場化保險體制。截至2010年底,保險行業管理的資產總量達到5.04萬億元,資本金超過4000億元。保費收入的國際排名上升到世界第6位,保險公司數量從2002年的42家增加到目前的146家。我國的商業保險一直重視發揮其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必要補充作用,積極發揮其社會管理功能,堅持積極穩妥的原則,參與新農合、城鎮職工大額互助醫療、醫療救助等基本醫療養老保障項目的經辦管理工作。同時,商業保險參與基本保障經辦項目,不僅創新了運行機制,提高了服務水平和保障質量,節約了政府運營管理成本,還為保險業拓展了服務領域,在許多地方形成了政府、群眾、商業保險公司多方共贏的局面。
2我國商業保險當前發展面臨的歷史機遇
2.1宏觀經濟企穩回升奠定良好基礎從發展機遇上看,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經濟企穩回升勢頭逐步增強,總體形勢積極向好。宏觀經濟的快速復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商業保險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2.2新醫改方案創造前所未有的機遇首先,在制度設計上,新醫改方案明確了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總體思想,將商業保險作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有助于推動醫療服務體系的健全與規范,商業保險通過參與經辦,建立社保與商保互動互促關系,加快醫療服務網絡建設,積累精算數據,從而更好地管控醫療費用上漲風險,提高各項資金的利用率。其次,在運行機制上,強調引入市場機制參與資源整合和服務管理,通過競爭提高醫療衛生行業運行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促進社會公平。這十分有利于商業保險開發與醫療改革方案相對接的產品,占領更為廣闊的保險補充市場。最后,在實現方式上,明確了商業保險參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途徑,提出了積極發展商業保險,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參與各類醫療保障經辦管理服務,投資醫療機構,完善醫療執業保險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2.3諸多保障需求提供廣闊空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保險意識和保障需求不斷增強。從人口結構看,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非常明顯。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近1.6億,占總人口的12%,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將進一步釋放出對商業保險的巨大需求。從醫療支出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09年,中國醫療保健總費用約為1.3萬億元,個人直接支付的比例約50%。廣大居民具有通過購買商業保險轉移醫療保健費用支出的強烈愿望。
2.4監管政策不斷完善營造良好環境保監會高度重視商業保險發展,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快商業保險發展的指導意見》、《商業保險管理辦法》和商業保障委托管理業務、統計制度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商業保險監管制度體系。根據國家民生保障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求,保監會先后出臺了保險業配合社會基本醫療保險體制改革、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參與基本醫療保障管理等配套文件,為商業保險參與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3在全民社保背景下商業保險發展戰略分析
3.1創建互動模式,實現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融合在我國現行的制度中運行,商業保險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表現為:第一,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承擔起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商業保險的基本功能在于補償損失,維持人們的正常經濟生活,為此,在新產品的創新上,應以保障為基礎。通過產品設計和產品功能的差異化,最大限度地節約顧客的投保費用。實現商業保險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從優化產品結構和提高服務質量入手。保險業密切關注與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熱點問題,注重開發“養老、醫療、教育、住房、責任”等具有廣泛社會需求的保險產品。要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開發個性化產品,滿足多層次的保險需求。要不斷創新服務方式,豐富保險服務的內涵,把服務滲透到保險消費的各個環節,拓展增值服務。第二,發揮商業保險的資金運作功能,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運行。對保險公司聚積的資金進行管理和運用,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以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投機過度,分散金融風險,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維護金融市場的安全穩定。通過鼓勵消費者購買作為一種儲蓄替代品的壽險產品,而改變整個社會資金在消費和儲蓄之間的比例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輕國家貨幣信貸壓力,支持貨幣政策的有效操作。另一方面,保險資金數量較大,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對金融市場來說是一種穩定的支撐力量。對數額龐大的保險資金進行高效管理并運用于社會保障的過程中,既可以提高整個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又為全民保障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第三,利用產品創新、服務爭優等效率優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規范化。面對不同層次的保障需求,保險產品應向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不同人群保險意識的差異、不同民族風俗習慣的差異給保險公司開發產品、銷售產品和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新課題。在產品開發和設計過程中,要提高技術創新在產品中的附加值,把高技術含量充分體現在客戶服務上,轉化為客戶的效用增值,做到推出的產品是客戶需要的,是正確的;保險公司在提供服務時,要考慮到保險服務的長期性和持續性,保險企業在保險合同簽訂以后,要利用各種方式與客戶保持聯系,實現服務的延伸,一方面經常了解顧客的實際需要和潛在要求,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改善和創新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保險企業通過獲得信息反饋,有利于進一步發現并引導新的需求,以此提高服務創新在產品中的附加值,如為客戶提供保險責任以外的附加服務,甚至是提供與傳統保險業務無關的服務等,達到最大限度地增加顧客使用產品的效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