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高等教育
獨立學院是我國20世紀末開始出現的依靠社會力量辦高等教育的新事物,既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又不同于高職高專,其突出特色在于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級應用型復合人才。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他們既有一本二本高校大學生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又有其比較鮮明的特殊性,就生源來講,獨立學院學生生源存在的特點是,城鎮生源多、獨生子女多、家庭條件優越者居多[1],多數入學成績低、文化基礎較弱,學習缺乏主動性。但也有少部分學生是看重獨立學院的專業,進校時分數較高,學習興趣濃,想繼續考研深造。因此同一專業同一班級的學生之間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態度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無機化學課程是高等學校化學、化工、輕工、材料、環境類等有關專業的第一門化學基礎課,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解決一般無機化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品質,為學習后續課程打下良好基礎,同時肩負著完成學生從中學化學向大學化學學習過渡的任務。因此,無機化學的教學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品質的培養和后續課程的學習。根據在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教授無機化學的幾年實踐,淺談以下幾點體會。
1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
無機化學課開設時間,一般是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剛進大學的新生大多數都有一種“松口氣”的想法,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沒有了教師、家長的監督管理,結果放任自由,惰性表現得日益明顯;此外,一部分同學雖然有很好的學習主動性,但仍然沿襲高中的學習方法,喜歡自己鉆研,死摳問題,往往在一個問題上浪費很多時間。大學的授課形式、知識內容、學習方法等都與高中迥異,必然會導致許多學生不適應,而進入聽不懂—不想聽—聽不懂的惡性循環。作為講授這門課程的教師,一定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思想狀況,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疏導工作,使他們擺脫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增強自制能力,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保持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盡快進入自己的大學生角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在授課過程要注意中學化學與大學教學內容的銜接,結合中學化學教學的特點,找準合理的切入點,深入淺出,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盡快地適應大學教學。
2結合獨立學院的特點,制定出合理的無機化學教學大綱
無機化學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反應原理,其主要內容為熱力學基本知識、化學反應平衡和化學反應速率、反應機理等。二是物質結構,主要包括原子結構、分子結構、配合物結構等內容。三是元素化學部分,其主要內容是按元素周期表族的劃分介紹一些比較常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進而了解本族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對于這些內容我們不能按照“一本”、“二本”學生的教學要求來授課,要結合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獨立學院的辦學目標是要突出基礎性、先進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獨立學院的學生無論是化學基礎還是學習能力方面,與普通高校本科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結合這兩個特征,制定出合理的無機化學教學大綱。首先在內容上需精選素材,加強針對性、注重實用性,以必需、夠用為度,刪減一些理論性偏深或實用性不強的內容,例如動力學中的反應機理、速率理論簡介,原子結構中的薛定諤方程等都是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針對我們學院的特點,都進行了刪減。其次在教學要求上,降低起點和難度,減小坡度,重點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主旨。第三,要做好和物理化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協調,充分利用學時。例如對于熱力學中的四個狀態函數熱力學能(U)、焓(H)、熵(S)、吉布斯自由能(G),無機化學只對熱力學能和焓的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對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內容只作簡單介紹,這樣既避免了重復講解、學時的浪費,而且減輕了一年級新生的學習負擔,讓他們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3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1課堂教學中融入化學史知識
無機化學概念和理論偏多,內容龐雜、零碎,而且近年來化學知識不斷增加,學時卻被不斷壓縮,課堂信息量比較大,很多同學缺乏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把化學史的內容有機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講酸堿電離理論時,融入阿倫尼烏斯的生平事跡介紹,阿倫尼烏斯發表電離理論后,遭到許多權威的反對,在國內也受到冷遇,但是他不屈不饒地堅持說理斗爭,最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在講元素周期性時插入門捷列夫是如何發現元素周期律的,又是如何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把一些自然哲學的理念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促進了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3.2課堂教學結合生產實際、實驗實例
結合我院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聯系生產、生活及實驗的實際,提出一些學生熟悉的,卻又難以解釋或解決的問題,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分步沉淀時,先拋出問題“在20mL含有相同濃度1×10-3mol•L-1的I-和Cl-混合液中,滴加1×10-3mol•L-1的AgNO3,哪種離子先被沉淀,哪種離子后被沉淀”;然后請同學進行滴加實驗演示;最后再拋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理論依據是什么”。整個過程大家都很興奮,積極討論問題、觀察實驗現象,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3.3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
多媒體是現代教學方法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直觀、具體、形象地理解教學內容。比如雜化軌道理論是新生普遍認為難學的一個知識點,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動畫功能可以形象地展示化學微觀世界。通過動畫,S軌道與P軌道的雜化過程、碳原子的SP3雜化軌道與氫原子的S軌道形成σ鍵的過程等,一一呈現在學生眼前,大家可以很快地掌握分子的立體結構,并很好地理解沿鍵軸方向重疊的σ鍵。但多媒體的知識容量大,有時畫面一閃而過,易造成學生的思維跟不上教師講課的步伐,整節課下來,學生會頭暈、眼酸,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特點,把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和傳統板書的優越性結合于一體,營造一個既豐富又切實有效的教學氛圍,既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又能使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