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工程
1.工程概況
本項目為某小區2棟高層建筑的地下室施工項目,該地下室由兩棟塔樓所組成,有兩層地下室,其中一層地下室的建筑面積為15348.5m2,對本地下室底板混凝土采用C35等級,本施工項目對地下室混凝土澆筑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施工質量直接影響地下室的連續施工,同時要求大體積混凝土高施工技術要求,以保證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因此,本建筑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從材料選擇上、技術措施等有關環節做好相應的施工技術要求,同時采取溫控措施,保證大體積混凝土順利施工。
2.材料選取技術
鑒于本工程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因此對于混凝土施工材料的選取相當關鍵,這決定著混凝土的水化熱問題,鑒于此在材料選取技術方面,優先考慮選取低水化熱的材料,以避免材料產生過大的溫度。結合工程實踐以及本工程情況,對于建筑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材料選取可考慮如下:(1)水泥:水泥適宜選用P.O42.5水泥,通過工程實踐表明,P.O42.5水泥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強度富余系數。(2)砂選用細度模數在2.6~2.9之間,這主要是考慮到其細度模數可有助于混凝土的強度及和易性,且利于生產控制。對于砂中含泥量、泥塊含量應當嚴格控制在含泥量小于2.0%,泥塊含量小于0.5%。(3)碎石適宜選用5~31.5mm規格的連續級配碎石,含泥量不超過1.0%,泥塊含量不超過0.5%。(4)粉煤灰適宜選用電廠生產的Ⅰ級粉煤灰,其主要考慮到該粉煤灰的各方面性能優于其他,并能控制各項指標值在標準要求范圍內。(5)同時為了有效地確保本地下室底板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對于混凝土中所摻入的外加劑要求其減水率大于25.0%,并按批量進行檢查,以有效地確保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連續性要求。
3.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對于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相當重要,其決定著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以及耐久性等指標。對于本建筑工程的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強度為C35,為此應當對其60天齡期強度采取評定,同時要求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60±20mm,以有效地保證本工程大體積混凝土的水化熱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可有效地減少混凝土干燥收縮防止裂縫,同時還可以保證混凝土的實際強度符合要求。對于混凝土配合比中摻加粉煤灰以達到和完善混凝土的各項技術指標,能夠保證混凝土漿體量足夠,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且摻合料能提高混凝土后期強度和耐久性,減少干燥收縮,抑制堿骨料反應,延長混凝土使用年限。對于所采用的高效減水劑的使用使水膠比降低W/(C+F),而保證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在規定范圍內;混凝土配合比中灰砂比,骨膠比經多次試配調整到最佳,在保證混凝土強度的前提下,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和工作度滿足施工要求。
4.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裂縫控制措施
(1)采取分塊施工。對于本工程地下室底板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需按每約30~40m左右為一塊進行分塊施工。基礎底板施工縫處設置快易收口網模板,確保施工縫的質量。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前,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編制具體的大體積混凝土澆灌方案,合理分配勞動力,并做好道路、供水、供電的布置,以滿足需要。(2)混凝土質量控制。選取水化熱低,泌水、干縮性小的水泥。嚴格控制骨料含泥量,砂含泥量應<1.5%,石的含泥量應<1%,泥塊含量均應<0.5%。混凝土攪拌站砂石堆場底部材料使用時必需重新檢驗,質量不符合規范要求,堅決不采用。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澆筑前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12±2cm之內,每次澆筑混凝土時,前5車全部測試,坍落度穩定后每2小時測一次,坍落度超過規定要求時一律退回。(3)混凝土澆筑方法。基礎底板經分塊施工后,混凝土量仍較大,最大一塊混凝土量估計約600m3左右。澆筑方式以泵車布料桿為主,局部配以水平輸送管輔助澆筑。每塊基礎底板澆筑時,設1~2臺混凝土泵車,同時準備1臺備用泵車做替補,防止其中有的泵車發生故障影響混凝土澆筑。控制好混凝土出機溫度,如室外溫度較高,在泵送時采取降溫措施,在水平輸送管道上加蓋草袋噴水,防止入模混凝土溫度升高。混凝土采取斜面分層連續澆筑,每層厚度控制在500mm以內,澆筑時從一端澆起,采取拆管退后澆筑方式,即邊拆卸水平輸送管,邊向后推進澆筑,當端部混凝土澆筑到標高后,開始拆管向后推進,同時邊澆筑邊振搗,保證混凝土的和易性。混凝土的振搗采用分區定人振搗方式,每澆筑處(每一泵車)配備2~3臺振搗器,并每一振搗棒配2人,防止工人過度疲勞,影響振搗。對澆筑振搗過程中產生的泌水采取及時排除,在混凝土終凝前,去除浮漿,進行二次抹面,使混凝土表面無裂縫。(4)大體積混凝土養護措施。混凝土壓光后,及時覆蓋塑料薄膜,再覆蓋理論計算厚度的麻袋進行保溫、保濕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14天,養護時應根據測溫結果(內外溫差)調整麻袋的覆蓋層數。拆模時間應盡可能延長,拆模后應立即回填土或繼續養護至混凝土里表溫差趨于穩定為止。同時預防驟冷氣候影響,確保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在25℃之內,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縫。
5.大體積混凝土溫控措施
對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來說,不僅要按照施工規范和設計要求做好混凝土的澆灌和養護工作外,還應對混凝土的內部溫度進行有效測定,為科學養護提供信息,做到信息化施工,根據測溫結果及時調整養護方法,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避免因水化熱過大引起混凝土開裂,影響結構的防水性能。本工程采用JDC-2L便攜式電子測溫儀進行底板混凝土溫度監測,如下頁右圖所示。澆筑混凝土前把測溫元件固定在測溫點預定位置上,元件的引出線插頭高出混凝土表面標高200mm,并采取措施防止進水短路。到測溫時間,由固定測溫人員逐個將測溫元件的引出插頭插入便攜式測溫儀插孔中,立即顯示出溫度數值。基礎底板塊體內外溫差、降溫速度及環境溫度測試,每晝夜不少于2次。本工程所采取的具體測溫布置如下:(1)測試點的布置原則:以所選混凝土澆筑塊體平面圖對稱軸線的半條軸線為測溫區,溫度測點呈平面布置。溫區每半條軸線上至少布置4~5個測溫點,每個測溫點位的測點數量為5點(混凝土澆筑塊體斷面不同深度的溫度測點)。(2)溫點采用帶有不同長度導線的測溫元件埋入混凝土塊體內作為一個測點上不同厚度的內部溫度。(3)測溫制控制:在混凝土溫度上升階段每2~4小時測一次,溫度下降階段每8小時測一次,同時測大氣溫度,所有測溫孔均編號,對混凝土內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溫度進行測量,測溫記錄交基數負責人閱簽,并作為對混凝土施工和質量的控制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