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宗教文化論文
《愛的約會》是一篇構思精巧的英語小品文。從文章中,讀者可以清晰地感覺到貫穿始終的圣經文化,軍人身上體現的主旋律文化,以及體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文化等多元文化內涵,并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使讀者在欣賞這樣一篇小品文的同時,又仿佛欣賞了一部典型的美式主旋律電影。其中,對于圣經文化的理解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這里主要對其進行解讀。圣經文化在西方社會中的作用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說絕大多數基督教掌控下的國家和地區走出來的知名和非知名作家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以美國為例,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宗教國家,信仰上帝的人數超過90%,每周按時去教堂參加活動的人也超過40%。歷屆總統選舉或者法庭上證人作證詞的時候,當事人都要手按《圣經》宣誓。“InGodWeTrus(t我們相信上帝)”是美國的法定箴言;在公開場合,以美國總統為例的公眾人物都會在演講的最后加上一句“GodblessAmerica”;美國參加的歷次戰爭中,隨軍牧師或充當牧師職責的軍事人員更是必不可少的人員配置。作為一篇以二戰為大背景的小品文,盡管宣揚主旋律的文字并不多,對人與人之間的真愛描寫自然直接,圣經文化的滲透就作為背景,烘托渲染著其豐富的內涵。
一、圣經文化在文中的意象
拋開文章的敘事順序,我們以文章中對圣經的直接引用為中心點。文章中提到,在戰事正酣之時,為了能讓戰場上的男主人公布萊福德無懼敵人的瘋狂,用圣經詩篇中的大衛之詩第23首中的詩句相贈,給予他以心靈的慰藉“:啊,盡管我走過死亡陰影籠罩的山谷,但我心無恐懼,因主與我同在。”相較于生活圣經文化普及的美國,由于國內的讀者對其并不熟悉,因此對這首詩的全文做一番了解是必須的準備工作,非本文主要討論內容,這里不再贅言,這里只對其在文章中的作用進行解構。為這句詩做鋪墊的事件,是布萊福德在空戰中面對日寇的敵機和敵人猙獰面目時,內心泛起的恐懼———直面死亡的恐懼;女主人公梅奈爾一席如福音般的話語,直接賦予布萊福德戰斗的勇氣,更重要的是要活下去的信念。大衛將自己比做一只羊,將上帝比做自己的牧羊人,帶領自己穿過死亡的山谷;布萊福德則將對上帝的信念,以及對梅奈爾的思念化為力量,從戰場上生存下來,并使這13個月之后的相會成為現實。有此經歷,布萊福德對梅奈爾的愛可以說是經歷了生死的考驗,經歷了神的洗禮,從而變得堅定不移。由此,在作者片段式的插敘中,男女主人公布萊福德與梅奈爾的相識、相知、相戀,直到最后的相見,不管出現何種變故,人與人之間的真愛已然建立,牢不可破。而此時再看二人得以相識的巧合,借由其作為紐帶的書名也就可以解讀了:OfHumanBondage(《人性枷鎖》),一本講述一個人在人生與愛情中掙扎的故事,人生與愛情并不如童話般完美,但也足慰人生。
二、圣經文化對主題的烘托
這首詩的外延并未至此結束,而是在其本意的終結之時,同時開啟了另一扇門:穿過死亡的山谷后,前方是什么?其實答案很簡單,是希望。如果說上一部分是對人生未來的期望,下一部分則是糾纏于“humanbondage”中的另一個主題,愛情;更確切地說,真愛。圣經文化中的真愛是上帝對于其所創造世界的愛,也是基督在人間傳道所宣揚的愛:經得起考驗,受過錘煉,無私無畏等。而此時,盡管二人精神世界已經牢不可破,從布萊福德信件中索要照片,并在約會到來之際首先把目光指向年輕女士這些細節來看,這是對于布萊福德新的考驗,同時也是他的希望,必然是他心底存有的對愛情的完美夢想。因為在真正的見面之前,布萊福德對梅奈爾的印象只停留在精神層面上,了解對方是一個內心充滿關愛,善良的女性。相貌如何不得而知,年齡為30歲———考慮到梅奈爾答應在中央火車站約會,30歲本不是作為女性的黃金年齡,據此判斷應該是她的真實年齡。當即將面對自己這個依然神秘的女友,布萊福德的心情融合了各種對未知因素的期待,盡管內心深處的信念已然堅定。
但是考驗是必須的。當布萊福德在約會時間到來之時,一位穿著淺綠色外套,金發碧眼,容貌姣好,氣質不凡的年輕女士走入視野,他第一時間認定這就是自己完美希望的實現?;叵肫饝鸹鸺婏w中賦予自己力量的那首頌詩,此刻一如走出死亡山谷后迎來一片綠洲,喜悅溢于言表。然而,希望此刻并不完美。正如那金燦燦的蘋果,誘人上當。此刻,按照圣經文化中的思想,布萊福德的私欲占了上風,弱點暴露出來,于是,希望破滅了。吃掉誘人的蘋果,換回的是一個破碎的現實———女士外套上沒有那支決定一切的紅玫瑰。身后是接踵而至的下一個考驗:一個看上去接近50歲,衣著灰暗陰冷,其貌不揚,身材走樣的“梅奈爾”。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但卻擁有約定的紅玫瑰。失望至極的布萊福德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尊嚴,下定決心要正式地與“梅奈爾”女士見面;與此同時,他發現這位中年女士的神情氣質之中,透著一種優雅、知性、慈祥。無疑作為理智勝利的表彰,事情又在向著好的方面發展,讀者讀到這里可以接受這樣的安排了。然而,試驗的勝利必然會得到作為勝利者的獎賞。從這位女士的口中,布萊福德得悉自己夢想中春天般的希望并未走遠,而只不過是輕輕地從身旁掠過之后,在不遠的前方守候著他的完美夢想———一位真正的勝利者,一位有著美麗心靈的勝利者。不放棄希望,結局必定完滿:“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么。”
耶穌受施洗約翰的見證并受洗,被圣靈充滿并被天父宣布為愛子之后,面對著人生重大時刻的開始,并首先接受的是魔鬼撒旦的考驗。在這篇融合浪漫愛情的文章中,梅奈爾自然不是邪惡的化身,但是,作為圣經文化影響下的文學作品,對主人公的試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為的是最終讓他的形象得以升華。布萊福德受到這樣的一個小插曲般的試驗,既不是梅奈爾有意捉弄,也不是要得到一個否定的答案;一如《圣經》中對耶穌的試驗一樣,所有的安排都是為了一個肯定的答案而存在,因為神不試探人,人也不試探神———同理,梅奈爾出的試題,也僅僅是側面幫助布萊福德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弱點而已。最終結果我們看到了,男主人公沒有失去自己的風度,沒有失去自己的信念,沒有失去作為軍人的榮耀,最終更不會失去真愛。這里我們也就比較好理解,為什么明明30歲的梅奈爾的總體輪廓出現之后,出來見面的卻是一位中年女士,這樣明顯的差別似乎是作者的不嚴謹,似乎顯得突兀,但是比較圣經文學中的典型案例,這樣的安排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且,當布萊福德一絲遲疑閃過,馬上又緊握手中作為信物的書———一如虔誠的信徒在認識到自己的軟弱后更加篤信上帝,更加珍視《圣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