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海拔760~3120m,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74mm,年均日照2100h,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是甘肅省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之一。但天水市是典型的雨養農業區,糧食生產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影響天水市農業的重要問題[1~2]。我們根據1978—2009年的相關數據,分析了天水市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以期為制定糧食發展計劃,促進糧食安全提供參考。
1天水市糧食產量的變化特征
32年來,天水市的糧食產量變化的總體特征為波動呈上升趨勢,糧食總產量及主要作物小麥、馬鈴薯(按鮮薯產量×20%計)、玉米產量均在增加,增加幅度分別為1.4749萬、0.3064萬、0.8643萬、0.3575萬t/a。全市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53.05萬t增加到2009年的104.46萬t,年均遞增1.66%,人均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219.9kg上升到2009年的290.4kg,增加了70.5kg。糧食總產量在1987—1993年、2002—2009年兩個時段呈現平穩增長趨勢,其余時段均出現波動,1997年為最低點,僅為37.4萬(t圖1)。
2影響天水市糧食產量的因素
2.1糧食單產
單產是影響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在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總產量的增加有賴于單產的提高。1978—2009年,天水市的糧食單產有較大提高,由1978年的1520.5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3339kg/hm2,增加了1.20倍;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53.05萬t增加到2009年的104.46萬t,長了近1倍。
2.2人口數量
人口持續增長造成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進而影響糧食生產。1978年天水市總人口為241.24萬人,到2009年增至359.69萬人,年均增長3.95萬人。
2.3耕地資源
天水市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農業生產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梯田面積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較大。梯田由1978年的10.33萬hm2增加到2009年的27.78萬hm2,年均增加0.58萬hm2;耕地面積由1978年的40.28萬hm2下降到2009年的38.15萬hm2,年均減少0.07萬hm2;糧食生產面積由1978年的34.89萬hm2下降到2009年的30.74萬hm2,年均減少0.14萬hm2;耕地面積和糧食種植面積的減少,使糧食安全問題的壓力越來越大,直接影響了糧食生產。
2.4水資源
天水市水資源缺乏,農田灌溉面積不斷減少。保灌面積由1978年的3.24萬hm2減少到2009年的2.42萬hm2,年平均減少0.03萬hm2。基礎設施(高速公路、鐵路)建設、城鎮化程度的加快及水利設施建設的滯后都是灌溉面積減少的主要因素。旱災也是影響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如秦州區在1981—2005年的25a間,春旱就有16次,其中重旱7次,因此水利設施建設顯得日益重要。
2.5其他因素
化肥施用量、農業用電量、農藥用量也是影響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天水市加強了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的建設力度。“十一五”期間,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28.67萬hm2,藥劑拌種14.4萬hm2,推廣無公害農藥6.28萬hm2,防治各類農作物病蟲鼠草害112.51萬hm2,小麥條銹病等主要作物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有力的保障了糧食生產。
3建議
3.1加大科技投入
隨著耕地面積的減少和人口的不斷增加,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重視良種和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特別是抗銹小麥品種和地膜覆蓋技術的應用,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是保證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
3.2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
天水地處內陸,經濟欠發達,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增多,勞動力投入數量減少。為了確保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就要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緩解勞動力嚴重不足的現狀。
3.3加大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
天水市山多川少,要在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同時,加大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增加水平梯田面積,加快改造中低產田,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遏制生產糧食面積持續減少的趨勢。
3.4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要加強以農田水利設施為主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配備相應的農田水利設備,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5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要加大對糧食生產的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資金投入機制,穩定耕地和糧食生產面積,加強農業實用技術的開發應用,不斷增強糧食生產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