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工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之后,全國的水利建設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廣西對水利人才的需求也提升到了一個新臺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1],提出了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全面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具體要求。教育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號)[2]等一系列文件,對教學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是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重點建設專業,同時也是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水工建筑物》是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主干專業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各類水工建筑物的設計理論和方法以及運用管理知識,掌握各種水工建筑物在水利樞紐中的相互關系及其布置原則,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為今后從事水工建筑物的設計、施工、管理、運行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3]。
面對近兩年來廣西水利行業建設項目大量增加、相關崗位迅猛增長,知識結構要求更高的形勢,為適應水利水電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組建了《水工建筑物》課程改革項目組,以突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作為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在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對《水工建筑物》課程進行改革和實踐,取得良好效果。
一、當前廣西水利建設對水利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課題項目組通過深入廣西水利工程建設一線實地調研,掌握了當前廣西水利人才需求的數量、結構、知識點、能力素質等方面的準確情況。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廣西主要水利工程項目是中小型水庫的加固、防洪堤及海堤工程,中小河流治理、農村飲水工程、防汛抗旱工程等,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利類的學生就業后主要也是參與這些工程的施工以及管理,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一線的施工員、概預算員、資料員、質量監理員、基層水利單位的運行管理人員,就業崗位主要屬于基層崗位,對知識的要求主要包括中小型工程如漿砌石工程、防滲工程、小型工程的力學計算、土石方等工程量計算、測量放樣,要求掌握施工的具體方法、流程,具備看懂工程圖和按圖施工的能力,以及工程量、報進度、做施工資料等能力。用人單位希望學生動手能力強,到單位后能直接上手。按照學生未來職業崗位要求,項目組認真制訂了培養方案,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工學交替等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
二、重構水工建筑物課程內容
《水工建筑物》是一門綜合性課程,重構課程內容充分體現了職業針對性和社會應用性,依據崗位工作需要和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結合專業對應的國家崗位資格證書考試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4]。由于本課程概念多、抽象、實踐性強,項目組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和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強調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論結論的應用,刪減理論推導過程;在教學內容的整合過程中,注重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強調必需、夠用原則。例如:《水工建筑物》目前教材共11章,重點突出土石壩、水閘、河岸溢洪道、壩下涵管、渠系建筑物、水利樞紐布置、水利工程管理等內容,簡化巖基上的重力壩、拱壩,簡化應力分析、滲流計算。同時將重力壩、拱壩、土石壩和水閘章節中有關地基處理的內容單獨整合成“水利工程地基處理”一章,使學生了解各種水工建筑物所采用不同的地基處理方法、目的及其相互聯系,將學生從繁瑣的理論知識中解脫出來,激發了學習興趣。
三、建設特色教材
根據崗位需求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以職業崗位工作內容確定課程體系,以典型工作任務為抓手,明確職業崗位對水利水電技術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本課程專業帶頭人、專任教師與水利行業的專家、有實踐經驗的行業一線技術人員合作,開發基于工作過程能反映實際工程項目、工程案例的立體化、項目化教材[5]。為此,項目組按照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按照訂單培養的模式,將實訓教材、補充教材、實訓指導書作為本課程教材的建設重點,及時吸收當前廣西水利工程領域的先進技術和工藝水平充實教材內容,突出水利職業特色和職業崗位能力,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將工程項目劃分為多個學習性工作任務,根據職業崗位所必需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要求安排教學內容,適時融入水利行業標準,以真實的水利工程為教學案例,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目的,以基于“工作過程”作為教學的主線,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互交替融合,使教學過程更貼近水利工程實際。對一些專業理論性太強,如大型工程的設計、樞紐布置,滲流計算、設計、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等進行一定程度的簡化,使教學貼近大多數學生,使他們掌握一定基礎,需要的話以后可根據工作實際自己學。
四、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對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水利高職院校要想盡快培養出更多受社會歡迎的技能型、應用型專業人才,必須盡快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學團隊[6]。近兩年來,水工系輸送了4位中青年教師到水利廳相關處室掛職鍛煉,實實在在地參與具體的水利工作,增強對水利的了解;派出10位教師到學院設計所、水科所兼職,參加水庫除險加固、農村飲水等工程的設計和水利科研;組織三批次教師到百色、來賓、防城港等市的水利工程施工工地參與施工和管理,接受工程實踐鍛煉;組織2批教師到賀州、河池等市開辦水利技術專題培訓班,并和當地技術人員開展業務交流;組織3批次師生參加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并承擔了各市相當一部分的技術工作。通過以上的努力,提高了中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同時專門從廣西水電工程局、廣西水利水電勘察設計院聘請了10多位行業中的專家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擔任兼職教師,請他們參與教學工作,指導本課程建設,講授水利工程新技術、新方法、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