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教學論文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其目的性、計劃性主要反映和體現在教學目標上。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設計教學的最佳途徑,是根據所期望的教學目標來安排教學工作,其原因是教學是為了特定的教學目標。”可見,制訂正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也是衡量教學成敗的標準。具體到一節課,課堂教學目標是其靈魂,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歸宿。注重教學目標的優化設計是實現課堂教學優化的重要前提。如果目標不明或者有偏差,教學行為就表現出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等現象。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有明確、正確的課堂三維教學目標。
但在當前的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課堂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往往被忽視。調查顯示,在日常的教研活動中,大家更重視的是對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探討,對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提出質疑的較少。現在我們仍能看到很多教案,其教學目標的設計是相當草率的,還有的教學設計為東抄西湊、人云亦云;更有甚者,干脆就沒有教學目標,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究其原因就是對課堂教學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視不夠。
那么,如何確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三維教學目標,筆者以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把握課標精髓,確立課堂三維教學目標
新課標下的高中音樂課堂三維教學目標設計之所以產生諸多誤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深刻理解新課標的精髓。要想盡快走出誤區,確立到位的教學目標,必須深刻理解新課標的精髓。
這次課程改革,有許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出臺,比如新課程的知識觀、新課程的學生觀、新課程的學習觀、新課程的教學觀等。這些新理念、新方法的撲面而來,一方面沖擊著不合時宜的傳統教學思想、教學方式,使許多一線教師看到了美麗的前景,一方面又不能完全適應具體的現狀,致使許多一線教師無所適從。尤其在對新課標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不少不能真正把握精髓,或斷章取義,或片面理解運用,抓住一點而不及其余的現象。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偏差。
例如有這樣一堂課,此課的教學內容為湘藝版教材第四單元“音樂與時代”中第一課《華夏音樂之光》,教師用了很多時間,讓學生了解古代的樂器,探究古代樂器的分類,并試吹、試奏等,整節課熱熱鬧鬧,學生們也忙得不亦樂乎。但靜心想一想,這節課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課標又是怎樣要求的呢?“了解中國音樂發展的主要線索和成就”(《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此單元的前三部分是按照中國音樂發展的脈絡設計的。而“華夏音樂之光”是古代音樂的精選,旨在通過聆聽和分析這些作品,了解中國古代音樂的輝煌與成就。這才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目標,而不僅僅是對古代樂器的了解。
還有的老師在講到第二單元“音樂的美”時,大談美學的分類及分類的標準,整堂課都在研究美,卻對音樂中的美加以忽略。類似這樣的課堂設計是與《高中音樂課標》中提出的“在課堂實施教學中,綜合應以音樂為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的理念產生了偏離,是一堂典型的未能把握新課標精髓的例子。當然,教師的課堂設計能把音樂藝術與其他相關學科做些有意識的整合與滲透固然是好的,但必須恰到好處地把握好它的“度”。所以,我們在制訂課堂三維教學目標時應該明確:學科綜合應以音樂文化為主線,突出音樂的本色,千萬不能使一堂課的主線模糊、主次不分,而產生“吃力不討好”的結局。因此,把握課標精髓是確立正確課堂三維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
二、依據不同模塊課程形式,確立課堂三維教學目標
過去《普通高中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中的“教學內容”是一個整體概念,是教學范圍的總集合。而模塊的設置是這次高中新課程的一個創造。六個模塊的設置,豐富和拓展了高中音樂課的教學內容,滿足了學生對音樂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需求。六個模塊從不同的側面發揮著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在遇到不同的模塊時,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也應根據不同模塊的課程內容標準做相應的調整。即使同一部音樂作品,在不同的模塊教學中,它的功能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如湘藝版的《歌唱》模塊的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時中的一首歌曲《桑塔•露琪亞》,在此教材中,它所起的功能和作用是以此曲為教學主要內容,讓學生通過聽賞與感受、分聲部學唱此曲,進行二部合唱的合唱實踐等活動,掌握二部合唱的基本技能,體驗合唱的藝術魅力。在此處的三維教學目標設置就應以《桑塔•露琪亞》為主,細致挖掘作品的情感與音樂要素,尋找作品與合唱及與學生興趣的切入點,來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而如果把《桑塔•露琪亞》放到湘藝版《音樂鑒賞》的第三單元第四課時“歐洲民間音樂掠影”中,那么,此曲便不是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只是通過此曲展現歐洲民間音樂中意大利民歌的風格特點,所以確立此課的三維教學目標時便不應多考慮此曲而應側重的是歐洲民間音樂風格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制訂課堂三維教學目標時,必先考慮課程的模塊內容標準。
三、從教材整體出發,確立課堂三維教學目標
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三維教學目標的正確確立,取決于教師對音樂學科性質和音樂教學規律的認識,取決于對教材中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章是多方面的東西,一篇文章可以從多種視角來看。”那么,音樂作品也是如此。例如柴科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在以前人教版的音樂鑒賞和現用的湘藝版的音樂鑒賞中都選取了這首音樂作品,但在實際教學中確立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三維教學目標。
在湘藝版教材中,此曲是在“培養音樂的耳朵”大標題下出現的,那么教學切入點應是利用《1812年序曲》中那些形象鮮明的主題來貫穿整個課堂,讓同學們從這些容易感受到的音樂形象、音樂主題中,認識不同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樂要素的不同組合塑造出的不同的音樂形象,來培養同學們音樂的耳朵,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感受音樂表現要素在音樂表達中的作用。在此課中此作品只是一個“例子”,而音樂要素才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那么本課三維教學目標的重點應放在音樂要素上,而不是對作品的完整賞析。但在人教版教材中,這首樂曲是放在“音樂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單元教學中出現的,教學切入點是以1812年事件為線索展開,讓同學們感受到用音樂描述歷史事件的特有方式,進而了解、感受音樂的美,那么此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就應以作品本身的賞析為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