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旅游管理
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發展旅游產業離不開強大的文化支撐。旅游者到某地旅游不僅要飽覽賞心悅目的綺麗風光,更想領略地域文化,以期達到心靈的感悟和震撼,旅游只有融入文化才會魅力永駐、長盛不衰。因此,古老的齊國故地(山東臨淄),有必要探究以齊文化為依托的綠色生態旅游發展策略,充分挖掘齊文化之魂,讓其“君子之風”滲透至旅游產業。張揚“仁義誠信”之本,構建綠色旅游系統工程,建立綠色旅游標準體系,保障旅游服務質量。
1齊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響
4000多年前的華夏大地,齊國(今山東臨淄)這塊古老廣袤的土地碧水藍天、鶯歌燕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誕生的齊國文化形成了變革性、開放性、多元性、務實性的特點。稷下學宮,可堪稱是產生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化之根,其通過對儒學的巨大影響,與魯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對整個中華文明起到了主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齊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星空中一顆亮麗的明星。國家“八五”重點圖書項目《齊文化叢書》,分兩卷、四傳分類介紹齊文化的成就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巨大貢獻。姜太公、齊桓公、管仲等是齊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們以尊賢尚功,勤政安民,禮法并重,善于納諫而著稱于世;形成忠君愛民相統一、禮法結合、義利并重為特色的互補式政治思想;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聞名遐邇,形成戰略、戰術并重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及“以仁為本”“、與眾相得”“、擇人任勢”的戰爭觀《。管子•霸形“》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齊國百姓,公之本也。”形成了傳統的以人為本思想。齊國大地,因民眾講仁義、誠信,重禮儀,多“好讓不爭”,喜“衣冠帶劍”,皆有君子之風,具有較高的文明水平。齊文化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態保護思想更是源遠流長。管仲的“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國雖充盈,金玉雖多,宮室必有度;江海雖廣,池澤雖博,魚鱉雖多,罔罟必有正。”晏嬰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之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姜太公的“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生,萬物成;秋道生,萬物盈;冬道藏,萬物尋”等等。這些思想充滿著豐富的綠色生態智慧,是中國古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中起著積極的先導作用。
2齊文化對發展旅游產業的作用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發展旅游產業離不開強大的文化支撐。旅游者到某地旅游不僅要飽覽賞心悅目的綺麗風光,更想領略那里的地域文化以期達到心靈的感悟和震撼。萬里長城負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滄桑歷史,所以在旅游者眼中才如此雄奇壯觀;泰山的每級臺階上都鐫刻著漢民族文化負重前行的深深足印,所以才格外高大厚重;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積淀著儒家文化太多的精髓和玄機,所以才顯得那么神秘和肅穆……外出旅游,人們常會發現一株樹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塊石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所以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樹有根才會枝繁葉茂,人有魂才會生動活潑,同樣旅游只有融入文化才會魅力永駐、長盛不衰。歷史淵源深厚的齊文化為發展旅游事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齊魯大地風景名勝眾多,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觀,如,梓潼山、原山森林等,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古老文明和悠久歷史,傳承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如“濫竽充數”“、一鳴驚人”等;孔子游齊,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足見韶樂的藝術魅力。“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古代五大民間故事,齊長城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比秦始皇時修的萬里長城尚早數百年。齊地顯要的人文環境,注定了歷史上許多重大政治、軍事事件在這里發生,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馬陵之戰等。留下了厚重深邃的歷史遺存,如:齊國故都遺址、中國古車博物館、東周殉馬坑、桓公臺、齊長城遺址等。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精神活動中,所養成的文化習俗,始終影響著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人們,孕育出了大批杰出人才,上至帝王,下至能工巧匠。民俗文化源源流長,多姿多彩。有辭灶、送燈、秋千節、清明插柳、端午節吃粽子、仲秋節吃月餅等節日習俗。有傳契、送嫁妝、下催妝、填箱、送大飯、迎親、回門、鬧洞房等嫁娶禮儀。有蹴鞠又名“蹋鞠”,即用腳踢球等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也就是大家熱愛的足球運動的前身,齊國古都(今山東臨淄)被定為世界足球發源地。這些無不向世人展示著齊地這塊文明厚土的神奇與瑰麗。隨著文化旅游業在“轉方式、調結構”中戰略地位的顯著提升,古老的齊國文明已經成為旅游產業的強力支撐。
3齊文化對發展綠色旅游的意義
(1)齊文化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思想。源遠流長的齊文化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充滿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和傳統倫理思想“。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國雖充盈,金玉雖多,宮室必有度;江海雖廣,池澤雖博,魚鱉雖多,罔罟必有正。”其綠色生態智慧的核心和關鍵就是圍繞著“有度”。在倫理體系上,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眾生平等,琴棋書畫中的山水自然等等,都充滿了對自然界的看法和自然環境的關懷,警示世人們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2)工業化過度現象給文化旅游帶來不利影響。在旅游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伴隨著古老的齊國古都“工業化”的推進,以齊文化為依托的旅游產業也在不斷發展。但是,石油化工產業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該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石化產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壞。局部環境惡化問題突出,生態污染環境的問題不斷顯現。以齊文化為依托的文化旅游經濟挖掘不夠。同時,近幾年因當地發展化工業導致空氣污濁、地下水污染等,人們在擷取各種資源的同時,飽受了無節制經濟發展給文化旅游帶來的重創。環境問題導致對古文化保護和挖掘令人堪憂。汲取齊文化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智慧,不斷挖掘、研究、弘揚齊文化,對建設綠色美好家園,發展綠色生態旅游,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