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有助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促使農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色農產品生產與綠色文化發展,扶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政府主導是推動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構建的前提和保障,科研院所與相關服務機構的綠色農業創新成果是構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基礎和核心,涉農企業和新型職業農民積極轉化綠色農業創新成果或參與綠色農業創新是構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目標和主要支持力量。有效的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需要發展觀念、技術與制度的協同創新,需要促動綠色創新單元有效運行、綠色創新成果能夠迅速普及和有效推廣利用。以山東壽光市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為案例進行實證,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能夠有效支持該縣域的綠色農業創新活動,有效推動全市農業園區綠色發展。
本文源自北方園藝,2020(20):146-153.《北方園藝》是由黑龍江省農科院主管、黑龍江省園藝學會和黑龍江省農科院主辦的以科學研究和技術普及相結合的園藝類綜合性科技期刊。創刊于1977年,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多年來已形成了自己的辦刊特色,受到全國農業科研、教學、生產第一線等科技人員和廣大讀者的熱情支持和歡迎,既是科技人員技術交流和發布佳篇新作的信息平臺,也是園藝種植戶的致富幫手和秘籍錦囊。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8年出臺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鄉村振興需要綠色發展,要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戰略”。各類型農業園區是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系統的基本構成單元,是綠色發展的最主要載體和實際踐行者。推進農業園區綠色發展既是解決農業發展資源短缺問題、農村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問題的重要路徑,也是推進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鄉村振興戰略綠色化的客觀要求。收集并系統分析梳理已有研究文獻發現,從綠色發展視角對綠色創新體系構建等問題的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縣域層面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研究成果更少。究其原因是科研院所及涉農高校主要分布在較大城市,很少分布在縣域,農村幾乎沒有任何綠色創新研究機構,致使廣泛分布在農村區域的各類型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缺乏先進科學知識技術的源頭輸入,而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與農業園區聯系最為緊密。鑒于此,為更有效的扶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研究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構建問題就有其特殊性和迫切性。
1、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內涵與創新要求
1.1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內涵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宗旨和本質要求,該研究對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定義是以農業園區園工樹立綠色價值觀為靈魂,以使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為根本的生產經營手段和方式,建立農業資源多層次利用的綠色體系,同時,在農業園區中開展綠色組織文化并改善其組織管理體制,對農產品種養殖、加工、流通和營銷等進行全過程“綠色化”。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宗旨是建立綠色農業園區,不斷創新發展,使農業園區的生產經營及消費活動轉向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方式,在獲取綠色效益的同時,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增加園區職工收入。農業園區綠色發展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層面。
其一,農民綠色價值觀的培養。在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農民過度關注農業活動的經濟效益,很少關注綠色環境及相關綠色行為,當經濟利益與綠色環境保護要求發生沖突時,農民更多的還是關注自己的經濟效益,環境問題是政府需要關注的事情,致使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鑒于此,農業園區首先需要對園工進行綠色環保知識和綠色技術的培訓和推廣普及,使更多的園工具備基本的綠色發展知識文化,具備基本的綠色發展意識。農業園區應該從綠色文化的制度、精神和物質3個層面,引導園工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協調好農業生產經營與綠色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與綠色的雙重發展目標。
其二,綠色農產品的開發生產。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主要圍繞增產增收的目標,農業園區綠色發展應該圍繞農產品綠色發展進行開發設計。綠色農產品的開發應該對生產、銷售、消費等全程的環保、安全和質量問題進行統籌考慮。縣域綠色農產品是基于地方特有的地理、氣候、人文等特質進行開發。
其三,農業園區綠色發展制度的設置完善。綠色化產品生產需要科學的流程規范與制度,農業園區園工在生產中使用無毒害、低碳的原材料、工具和原料,對生產廢棄物和生活垃圾進行科學分類合理處置,實現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農業園區綠色產品營銷需要堅持自己的綠色運營理念,把綠色要素納入農業園區經營的整體鏈條中,打造農業園區的綠色營銷品牌[1]。農業園區在市場中以綠色形象出現,實現農業園區收入增加與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
在農業園區綠色發展中,培養園工的綠色發展理念是基礎,開發園區綠色農產品是核心,綠色化組織發展是保障,促使各類綠色要素協同進行以實現農業園區的綠色發展目標。
1.2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創新要求
其一,農業園區綠色發展需要實現發展理念、技術與發展制度的協同創新。綠色農業相比傳統農業是一個全新的產業,農業園區綠色發展需要進行系統整體性創新。首先,園工需要發展理念的創新,從傳統農業文化向綠色農業文化進行轉變,園工只有廣泛認可綠色文化,才能對傳統農業進行系統性綠色化改造和發展,形成優良的綠色發展環境,促使經濟發展與自然綠色環境和諧共生;其次,園工需要在生產經營技術和生產流程方面進行創新,相比傳統農產品生產而言,開發綠色農產品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更復雜的工藝流程,農業園區只有廣泛使用或創新使用綠色農業科技及相應的生產設施,才能實現園區農產品的綠色發展;再次,農業園區管理制度的創新,綠色化生產需要科學嚴格的生產流程,無序化的生產工藝流程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或綠色環境的破壞,甚至影響農產品的綠色品質。農業園區的綠色發展要求基于綠色視角規劃農產品的整個營銷經營全程,同時,需要輔以綠色化的管理理念。
其二,農業園區綠色發展需要培育創新單元及創新綠色科技成果的推廣利用方式。一方面,農業園區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是在園區內部或涉農企業形成綠色創新單元,綠色創新單元的培育需要整合利用農業園區內外的創新資源。另一方面,在農業園區園工之間的合作關系基本上是比較獨立的,這會使綠色創新成果在園工之間的推廣和應用不能再利用傳統的行政性指導方式,需要創新使用“互聯網+”等方式進行推廣或指導園工應用綠色創新成果[2]。
2、縣域綠色創新體系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必要性、可行性與實踐性
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是由縣域內涉農企業、各類型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服務機構及具有一定研發創新能力的職業農民等多元主體組成。目前,各類農業園區已基本成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中重要的實踐和發展載體,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不斷向各類型農業園區輸入綠色農業發展觀念、綠色技術及綠色發展組織方式。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通過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扶持各類型農業園區綠色發展具有其必要性、可行性與實踐性。
2.1必要性
調研發現,目前絕大多數的農業園區的園工基本上由農民轉化而來的,園工普遍缺乏適應現代市場發展變化的生產經營能力和綠色發展能力,現代農業知識水平較低,在綠色農業技術知識的學習、掌握、推廣和運用等環節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一方面,因農業園區人力、財力和物力的局限,僅依托農業園區很難獨自推行綠色發展及一定程度的綠色發展創新,需要所在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有力扶持。另一方面,綠色農業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并且在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多元主體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綠色農業在過程中可以不斷改善農村自然和生態環境,而自然和生態環境具有準公共物品的特征,除了滿足園工享用以外,其他居民也可以免費共用。因此,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角色和扶持職能積極構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在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大力扶持下,農業園區方能實現綠色觀念、綠色技術與相應制度的協同創新,實現綠色運營。
2.2可行性
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是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基礎和依托。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被習近平同志先后2次高度認可并提及的“壽光模式”的成功實踐足以證明,縣域政府完全有能力扶持構建新時代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支持各類型農業園區綠色發展。在政策指導下,各類型農業園區是新型經營主體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乃至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有效載體,是構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基本構成單元和創新成果的實踐載體。
縣域內各類型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是綠色農業創新體系中的技術創新、推廣的根源,為縣域內各類型農業園區綠色發展提供有效的綠色技術創新與服務。首先,當前各類型農業科研院所均不同程度的深入到不同類型建設科研基地和各種實驗田,科研人員可以直接與農業生產經營者進行互動交流,掌握了解綠色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為創新綠色農業科技以及將創新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的綠色農業生產力都打下堅實的基礎[3]。其次,在國家相關政策扶持下,農村建立了多種多樣的公益性綠色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便于各種綠色發展的研發成果及時得到有效擴散和利用。
2.3實踐性
在支持農業園區綠色化建設的過程中,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運行制度和機制具有保障作用。在培育園工綠色發展觀念過程中,相關服務機構要根據實際情況設制系統規范的培訓教育機制;在綠色農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綠色創新體系要根據實際情況設制系統性的運行機制,確保相關技術創新能夠持續推進并且其創新成果能夠及時得以廣泛傳播應用;在農業園區綠色組織建設過程中,要設制并不斷完善促使園工積極從事綠色農業生產經營的規范操作與制度[4];在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運行中,政府從發展目標、效率評價和保障措施等層面進行長效機制的系統規劃,以此確保縣域綠色創新體系能夠持續穩定的運行。
在“涉農工商企業+農業園區+職業農民”的運營模式中,政府應該設制充分的傾向性激勵政策,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涉農工商企業,積極主動整合資源進行綠色農業創新的能力,進而帶動農業園區綠色化建設,提升職業農民的綠色農業發展能力和知識技術水平;縣域科研院所及相關推廣服務機構對園工或職業農民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開展綠色發展知識技術的教育培訓,建立縣域綠色農業知識技術孵化創新基地,推動農業園區綠色發展[5]。成功實踐證明,政府政策與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融合發展不僅能夠促使大批的綠色農業創新機構生成、綠色農業創新成果的出現及其成果轉化應用,而且能夠持續提升職業農民的綠色農業發展能力,進而引領縣域大批農業園區實現綠色化轉型經營與發展[6]。
3、壽光市構建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及對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扶持實踐
壽光市不斷提升“壽光模式”新時代綠色發展內涵,積極構建由綠色農業科研機構、服務機構、涉農工商企業、農業園區、職業農民等多元主體構成的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扶持域內農業園區綠色發展。
3.1政府指導扶持建設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
壽光市是被農業農村部指定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重點試點縣市,壽光市積極指導扶持建設多種類型的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綠色發展的基本單元,構建了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其中,農業科研機構、涉農工商企業、農民農業園區與職業農民是綠色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敢于創新綠色農業發展體制機制,以培育蔬菜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大戶、蔬菜加工營銷公司等新型經營主體為支撐點,構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
積極籌建多類型多層次綠色農業技術研發機構。壽光市積極籌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綠色農業知識技術研發機構、成果實驗基地,其中,代表性機構目前有濰坊科技學院綠色設施農業科學研究所、壽光市德云綠色農業技術研究所、壽光市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蔬菜博覽會新品種展示基地等,這些機構發揮各自的高位綠色知識技術勢能,不斷地向涉農工商企業、農民農業園區與職業農民及其他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推廣擴散,是實現農業園區綠色農業創新驅動的基礎。
發展并不斷完善綠色農業創新成果擴散服務體系。壽光市政府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創建了多種多樣的公益性綠色農業知識技術推廣機構,目前已基本構建了由綠色農業知識技術站、植保站、農經站、新品種研發站、土壤肥料站、農產品質量安檢站等構成的較完善的成果推廣擴散服務體系。這些機構在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中上連接政府和科研院所下溝通涉農工商企業、農業園區和職業農民。例如,壽光市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是集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實驗、推廣于一體的農技推廣附機構,以“為綠色農業生產提供知識技術服務”為協會宗旨,提供綠色生態大棚建造、種苗生產、蔬菜種植知識技術,同時,擔負政府和縣域科研院所的綠色農業知識技術推廣項目。
激勵涉農企業與職業農民成為綠色農業創新的重要載體。涉農企業在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中擔負重要角色。截止2018年底,壽光市有發展規模大小不一的123家涉農企業,其中,有76家涉農企業具有不同程度的綠色農業知識技術創新能力,涌現出很多在綠色農業領域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土專家”“綠色種養殖大王”等創新農民。壽光市良好的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環境還吸引了周邊農業園區和職業農民從事綠色農業發展。
3.2壽光市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內容與效果
在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支持下,農業園區圍繞著綠色文化教育、綠色農產品開發與組織綠色發展制度建設等方面展開。
一是農業園區積極開展農民綠色文化教育。壽光市對農民綠色文化知識教育范圍寬泛,面向全市農村居民開展綠色文化知識和技術教育。壽光市具有歷史悠久的綠色農業發展淵源,《齊民要術》農耕文化蘊涵著樸素而渾厚的“天、地、人合一”等一系列綠色農業發展思想,激勵著歷代壽光農民抱有綠色生產經營思想,塑造了濃郁的綠色發展文化環境。例如,壽光市每年開展的“綠色村莊”活動、“最美城鄉綠色保潔員”推選活動等系列綠色文化項目,這些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和激發全市居民尤其是農民的綠色農業發展觀念。正是在這種濃郁的綠色文化教育和綠色農業發展環境下,壽光市農民整體綠色發展、綠色經營、綠色消費等觀念意識較強,因此,各類型農業園區進行綠色發展基本上掃除了觀念上的障礙。
二是加強綠色農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各家涉農企業和新型職業農民成為農業園區綠色農產品開發的關鍵。表現為涉農企業創新扶持農業園區開發具有該園區特色的綠色農產品,實施“企業+農業園區+綠色農產品”的運營模式,即由一家涉農企業根據自身經營情況聯結一個或多個農業園區,協同開發一個較高品牌價值的綠色農產品,進而帶動更多的農業園區進行綠色生產和經營;不同行業領域的新型職業農民帶頭進行綠色生產或經營,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農業園區+綠色產品”的運營模式。
三是農業園區強化綠色制度設制。政府積極動員、引導和調控農業園區進行綠色生產經營制度的設制和完善,政府主要通過制定并實施激勵性政策,促進各類型農業園區從農產品開發、種養殖、營銷管理等不同環節關注綠色發展要素,促進農業園積極開展綠色文化建設;同時,政府還根據綠色發展實際情況,及時制定并實施約束性政策,從政策規制各類型農業園區在農產品開發、種養殖過程中應關注和加強綠色要素的發展,為農業園區綠色制度的設置及其完善提供了政策引導,形成了“政府+農業園區+綠色生產經營”的綠色運行制度。
四是農業園區穩定提高綠色發展績效。從實際走訪調查得知,截止2019年9月,壽光市各類型涉農企業與各行業新型職業農民共帶動36家農業園區從事綠色生產和經營,帶動683戶農民從事不同規模的綠色農業生產和經營,全市共開發綠色農產品26個。農業園區綠色發展促使綠色農業與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局勢,壽光市積極推廣“綠色農產品或技術研發機構+農業園區+綠色農產品生產經營+營銷市場”的綠色發展模式,在發展綠色農業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相關綠色農產品,不斷延伸綠色產業鏈條,促進綠色農業不斷延伸。
3.3壽光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發展面臨的問題
政府主導或創辦的綠色農業科技服務機制單一,已不能適應綠色發展需求,進而影響或制約了綠色農業科技推廣的活力。政府主導或創辦的綠色農業科技服務機構主要是進行公益性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然而,面對市場化綠色農產品生產經營現實,農戶、涉農企業和農業園區等綠色生產經營主體對綠色知識技術的需求往往都具有個性化特色,政府層面已經不能滿足多樣化的綠色發展知識技術需求。從長遠綠色發展看,如何構建并不斷完善縣域色農業創新體系,形成多樣化的綠色知識技術服務體系,是區域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涉農企業綠色發展創新示范的帶動效應不足,很多涉農企業在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建設進程中沒有充分發揮協同推進、技術或產品示范作用,影響區域綠色發展的集群化效應。在區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中,涉農企業具有顯著的示范帶動效應,通過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平臺,增進與其它涉農企業、農業園區和分散生產經營農戶等生產經營主體之間的交流,形成綠色知識技術溢出的網絡集群效應。如何促使縣域內涉農企業之間形成集群化的綠色發展示范效應,是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運行的關鍵內容,也是縣域綠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
分散生產經營農戶之間綠色合作意識和能力不強,影響綠色農業規模化發展。農民合作運營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雖然壽光市農業園區不論從發展數量還是發展規模都增長很快,但是農民之間綠色合作的能力和意識需要提升。
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影響綠色農產品高端化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是創造綠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推進綠色農產品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發展的重要路徑。但是,截止目前壽光市綠色產品絕大部分仍然是初級加工產品,農產品的深度附加值沒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被打造成為全國性知名品牌的綠色農產品很少,影響縣域農業園區的綠色發展。
4、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構建的路徑
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需要不斷根據發展形勢變化持續進行觀念創新、知識技術創新和相關制度機制創新的協同融合。
4.1政府的宏觀調控和主導:促使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構建的關鍵
長期推行的二元經濟結構致使廣大農村區域缺乏綠色農業創新資源,僅依托市場機制難以在短期內建設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和主導是促進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構建的關鍵。政府科學制定并有效實施創新政策是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建設的根本條件。2018年國家制定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2018—2025年)》,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建設提供了長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縣域各級政府尤其主管部門積極主動聯結整合綠色農業創新資源,籌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及具有公益性的配套服務系統,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引進綠色農業高層次專業人才,建設各類綠色農業知識科技創新機構及創新和擴散體系,不斷完善發展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目前已形成一批由科研院所、涉農工商企業或部分新型職業農民組成的綠色農業創新主體,積極帶領創辦各類型綠色農業園區。例如,扶持具有綠色農業創新能力的涉農工商企業、職業農民、農民專業農業園區、家庭農場主引領發展綠色農業園區,政府積極提供相關公共物品服務,營造有助于各類型農業園區從事綠色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條件,提升農業園區的綠色農業發展能力。
4.2科研院所與服務機構:提供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與促使成果轉化
縣域內科研院所及時提供綠色農業創新成果,服務機構及時進行成果的推廣、傳播與擴散,二者持續進行有效互動,形成縣域綠色農業知識技術創新與擴散轉化的服務體系,共同促動縣域內涉農工商企業、農業園區與職業農民迅速掌握綠色農業知識與技術,及時進行相關成果的實踐轉化,進而帶動縣域綠色農業不斷發展。其中,科研院所是縣域綠色農業知識技術創新的場所,科技人員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和創新綠色農業知識技術,不斷及時供給滿足縣域綠色農業發展對新知識技術的各種需求;服務機構是縣域綠色農業新知識技術推廣、傳播和轉化的重要機構,能夠協助政府完成綠色農業知識技術及時在縣域內被擴散和轉化,在創新體系中擔負著聯結政府、涉農工商企業、農業園區、職業農民與科研院所的橋梁作用。
4.3涉農工商企業與職業農民的成果轉化與創新: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中堅力量
涉農工商企業是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涉農工商企業一般采取“企業+農戶”的運營模式帶領利益相關農戶發展綠色農業,促使綠色農業新知識技術的迅速被擴散和轉化。一方面,涉農工商企業積極利用綠色農業知識技術進行生產、加工和經營,不斷向周邊職業農民進行推廣和擴散,引領周邊農戶建設發展綠色農業園區;另一方面,涉農工商企業與農業園區在使用已有綠色農業成果的過程中,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進行協同創新,實現農業園區綠色化的經營發展目標。
職業農民尤其是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也是支撐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重要創新力量。目前,職業農民主要包括“農村知識科技服務機構的農技人員、村‘兩委’管理人員、各類型農業產業經營主體”3種類型。職業農民領辦綠色農業園區主要有2種情形:一是部分職業農民獨立領辦綠色農業園區,在充分利用縣域科研院所等綠色創新成果進行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不斷依靠自己的經驗和資源進行綠色化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創新,推進農業園區綠色發展;二是部分職業農民依托鄉鎮農技站、農業園區或村“兩委”等機構或者與這些機構合作,充分整合利用這些機構的綠色農業發展資源,降低綠色農業園區的建設或發展成本,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領辦綠色農業園區。
4.4綠色發展觀念、技術與政策制度創新之間的有效融合: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基本保障
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應該根據新時代發展形勢,進行綠色觀念、綠色農業技術與政策制度創新(該研究的政策制度創新主要指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政策制度創新)之間的有效融合,設制協同發展機制,確保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持續健康運行和發展。
發展觀念創新是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縣域相關政府部門抓住并利用好國家各項支持綠色農業發展的政策,始終堅持“綠色、創新、開放”的發展理念,發展壯大縣域綠色發展人員隊伍,制定并實施相關優惠政策支持縣域各個科研院所和服務機構積極與涉農工商企業、職業農民之間加強綠色農業的知識技術的交流學習,積極幫助他們培育綠色農業發展觀念。同時,涉農工商企業、職業農民積極向其他農民擴散綠色農業發展理念,促進縣域農業發展整體上的思想轉變,有助于促進縣域農業園區綠色發展。
綠色農業知識技術創新是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核心和必要要素。首先,縣域相關政府部門支持建設完善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基礎設施、創新設備和創新場所;其次,縣域各類綠色農業知識技術創新機構不斷提供出更多更好的創新成果,為涉農工商企業與農業園區發展綠色農業提供所需的知識技術;再次,涉農工商企業和農業園區應該打破原有的加工或生產經營知識技術均衡格局,積極主動利用和擴散各種綠色農業新知識新技術,促進綠色農業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同時不斷進行綠色技術創新,促使縣域農業園區綠色發展具有新的突破。
政策制度創新是扶持縣域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基礎保障。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制度創新可以提高知識技術成果傳播、推廣和轉化的效率,實現發展觀念、知識技術與政策制度“三位一體”的創新協同。科斯(1931)提出制度影響知識技術的運行成本,成本大小反過來影響知識技術的運行效率,進而影響知識技術的創新成效[7,8]。
4.5綠色農業創新單元的培育、創新成果的及時推廣和有效轉化: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運行保障
縣域綠色農業創新是一個包含創新單元的培育、創新成果的及時推廣和有效轉化的復雜的系統過程,該過程的運行效果影響甚至決定縣域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績效。
積極培育縣域綠色農業創新單元。國內外創新實踐證明,某一定區域創新單元網絡之間關聯性越強,并且在知識技術百花齊放下創新單元空間密度越高,那么該區域知識技術創新效率就越高,創新成果成功得以轉化的概率就越大。在縣域綠色農業的初期發展階段,因普遍存在創新資源不足及沒有整合優化配置,綠色農業創新單元不僅數量少而且創新能力弱,這種情形就需要縣域各級政府給予重點扶持和突破,培育發展一大批各類型的綠色農業創新單元,整合并優化配置縣域科研院所和具有一定綠色知識技術創新能力的涉農工商企業和農業園區等創新資源,實現多種綠色創新要素的有機組合,發揮創新資源的集聚和協同效應,培育更多更高創新水平的綠色農業創新單元。
迅速推廣和擴散綠色農業創新成果。縣域涉農工商企業與農業園區不僅積極帶頭使用綠色創新成果,而且應該積極將成功的創新成果向周邊農戶推廣擴散。一方面,科研院所積極下派科技人員到涉農工商企業、農業園區和其他分散經營的農戶傳授各類綠色創新技術,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面,相關政府部門積極構建各類型綠色知識技術溝通交流平臺,及時總結綠色農業發展的創新經驗,形成縣域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集聚效應。例如,帶頭引進良種,進行種養示范,發揮在新品種引進、成果轉化和新知識技術推廣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轉化綠色農業創新成果。綠色農業創新成果的實踐轉化是一個復雜而且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動態過程。如果涉農工商企業、職業農民與農業園區承擔綠色農業知識技術創新成果實踐轉化所產生的風險能力不強,就會直接影響綠色農業知識技術創新成果的推廣擴散,進而影響縣域農業園區的綠色發展;反過來影響各類型綠色農業知識技術研發機構的創新。因此,縣域各級政府應該根據發展實際及時出臺相應政策,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充分調動涉農工商企業、職業農民與農業園區接受創新成果、利用新知識技術的積極性,促動各類型創新成果得到迅速廣泛的有效轉化及擴散。
5、結論與思考
農業園區綠色發展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人居環境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都有重大意義,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綠色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農業園區的發展需要外部綠色知識技術創新和良好的環境條件支持。通過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促使農業園區農民綠色發展觀念培育、綠色農產品開發與組織綠色發展,實現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目標。
政府主導是推動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構建的關鍵,縣域各類型科研院所與服務機構是促動綠色技術創新與擴散的基礎和源頭,涉農工商企業與職業農民是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主體。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需要實現發展觀念、知識技術與政策制度的協同創新,需要綠色知識技術創新單元培養與創新成果的推廣轉化,建設并不斷發展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促動縣域農業園區整體發展。
需要客觀認識到知識技術創新并不是“醫治百病的良方”,在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的過程中,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從綠色農業文化形成、綠色農業知識技術積累、到綠色農業創新網絡建設并能有效運行,需要政府與社會力量的協同努力,因此,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
農業園區面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和知識經濟”等新的發展形勢下普遍存在很多困難,整體創新能力普遍較低,因此,縣域各級政府在構建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中,理應進行長期的科學規劃,制定完善的縣域綠色農業創新體系發展政策和相關制度,在支持農業園區綠色發展過程中,遵循綠色農業創新運行和發展規律,實現縣域的綠色農業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胡平波.支持合作社生態化建設的區域生態農業創新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28-30.
[2]胡中習.論供給側改革中的綠色農業發展[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5):36-38.
[3]趙軍潔,徐田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實踐和改革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19(3):53-54.
[4]孫玉濤,劉風朝.中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確立-情境?內涵和政策[J].科學研究,2016,34(11):1717-1722.
[5]熊肖雷,李冬梅.創新環境?協同創新機制與種業企業協同創新行為:基于要素流動視角和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2):160-163.
[6]王松,胡樹華,牟仁艷.區域創新體系理論溯源與框架[J].科學學研究,2013,31(3):346-348.
[7]劉勁楊.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概念的再界定[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5):5-8.
[8]韓長賦.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J].求是,2012(5):33-3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