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教育系統構成與規劃目標
自然地自然教育系統在硬件基礎設施方面,主要包括自然教育訪客中心、自然教育主題步道、自然教育戶外體驗區,三者為點——線——面的互補關系,給游客提供全面系統的自然教育與生態旅游體驗的場地。
自然教育系統規劃的目標是為了梳理清楚整個自然地的資源特色、目標客源所需要的體驗內容、公園未來發展定位等一系列基礎條件,基于這些基礎條件探討清楚自然教育系統本身需要具備什么功能、品牌特色、文化內涵、主要形式與規模等問題。
二、自然教育系統空間布局原則
自然教育設施系統需要根據地形、資源、基礎設施等條件,或集中或分散,或面域式或游線式,會占用一部分用地來進行場館、設施等建設;自然教育活動系統對空間的使用,一部分是需要借助已經開發的成熟區域,一部分需要深入一些普通游客不會到訪的未開發區域,對人數有限制,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是可控的。
在我國,開展生態旅游的自然地一般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部分自然保護區等,原則上在空間區劃上應當遵循的一般原則、方法應該參考《國家森林公園設計規范(GB/T51046-2014)》中第三部分3.1-3.2部分的規定,同時還可借鑒VERP(Visitor Experience Resource Protection,游客體驗和資源保護)框架、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可接受變化的極限)理論、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游憩機會譜)技術的分區思路。
(一)《國家森林公園設計規范(GB/T51046-2014)》中的分區要求
本規范中規定了森林公園分區的一般要求有六條:總體布局必須全面貫徹有關方針、政策及法規;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妥善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游覽與生產和服務及生活等諸多方面之間的關系;從公園的全局出發,統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地域空間,因地制宜地滿足森林公園多種功能需要;在充分分析各種功能特點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以森林旅游區為核心,合理組織各種功能系統,既要突出各功能區特點,又要注意總體的協調性,使各功能區之間相互配合、協調發展,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堅持原生態保護和景觀與環境相和諧的原則,協調園區的豎向控制;要有長遠觀點,為今后發展留有余地。
圖1 《國家森林公園設計規范(GB/T51046-2014)》區劃框架圖
(二)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可接受變化的極限)理論
LAC是美國林業局大部分旅游地所應用的規劃和管理方法。LAC是一個系統框架,該理論認為,如果允許一個地區開展旅游活動,那么資源狀況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接受的,關鍵是要為可容忍的環境改變預先設定一個極限,當一個地區的資源狀況到達預先設定的極限值時必須采取措施,以阻止進一步的環境變化。由于游憩區域的條件是不斷變化的,管理規劃過程也就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包括執行行動、監測評價和目標及標準的調整。
(三)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游憩機會譜)分區標準
游憩機會譜是解決資源保護與游客體驗之間關系的一種分區技術,它與LAC理論密切相關,可以用它來給不同的游客體驗制定目標,它描述的是如何在資源保護區內管理不同區域的旅游活動。
圖2 可接受變化極限(LAC)規劃框架實施的9個步驟
(四)VERP(Visitor Experience Resource Protection,游客體驗和資源保護)框架
VERP是LAC框架和ROS技術的一種改進框架,目標是通過合理的功能分區實現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游憩體驗的雙重目標。VERP分區方法分為9個步驟:組織一個多層次、多學科小組;建立一個公共參與的機制;確定國家公園的目標、重要性,首要解說主題,規劃主要課題等;資源評價和游憩利用現狀分析;確定管理政策的不同類別;將管理政策落實在空間上;為每一類分區確定指標和標準,建立監測系統;監測指標的變化情況;根據指標變化情況,確定相應的管理行為。
VERP分區方法在各國各地的運用有所差異,本書介紹一種常見的分區劃分:重點資源資源保護區、低利用荒野區、分散游憩區、密集游憩區和服務社區。
三、自然教育系統空間布局規劃實例——八達嶺森林公園自然教育系統規劃
八達嶺森林公園自然教育系統規劃是筆者2014年主持參與的項目,八達嶺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北京市眾多森林公園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公園,其資源特色不僅在于擁有較典型的華北溫帶針闊混交林生態系統,同時還保留著八達嶺長城遺址和京張鐵路車站遺址。因此,在總體規劃布局會將自然教育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為主要考量因素,對空間布局給出方向性建議。主要分為綜合服務區、自然教育游憩區和自然環境深度向導區(或叫荒野環境區)。
綜合服務區一般主張靠近公園入口區域,設施集中布局,給游客提供咨詢、餐飲、購物、休閑娛樂和管理救助等綜合性服務。
自然教育游憩區是指游客在公園內主要進行自然教育與自然體驗活動的區域,本區域的產品布局要豐富有變化,點(自然教育館)——線(步道系統)——面(戶外活動區)相互融合。這個區域在功能上與《國家森林公園設計規范(GB/T51046-2014)》中規定的游覽區、游樂區、狩獵區、野營區會有一定重合。
自然教育深度向導區是指設施較少、鮮有游客到訪的區域,通常設施較少,僅建設有必要的導識牌、報警、安全避難等基礎設施,游客進入需要有專業的自然體驗師帶領,且有人數限制。在功能上與《國家森林公園設計規范(GB/T51046-2014)》中規定的生態保育區、生產經營區會有一定重合。
疏密有度的“點線面”空間布局
八達嶺森林公園自然教育系統的空間布局考慮到自然教育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通過采取“由外至里,越來越疏”的布局方式,達到引導游客行為的目的。
八達嶺森林公園自然教育系統的空間布局由里及外依次劃分為入口服務區、森林游憩區和荒野環境區。入口服務區主要采用“面”形的空間布局方式,即設施或節點體量較大且分布相對集中,允許大量游客在該區域進行長時間停留活動,例如體驗館及其周邊空間;森林游憩區主要采用“線”形的空間布局方式,即設置不同主題的體驗徑,設施和節點體量較小,由路徑串聯,在滿足游客不同體驗需求的同時還有分流游客的作用,八達嶺森林公園設計了五條不同主題的體驗徑,例如松林之吻五感體驗徑、八達嶺森林探秘徑等;荒野環境區主要采用“點”形的空間方式,即僅沿已有路線設置小型的體驗設施,服務于少量體力充沛的游客。
推薦閱讀: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