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圍封轉移作為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工作,影響著當地生態環境穩定與經濟發展。本文在了解當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明確了圍封轉移的戰略內容,結合近年來生態環保工作展現出的獨特優勢,分析如何在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實施圍封轉移的生態發展戰略,并提出有效的恢復措施,以此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關 鍵 詞】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圍封轉移;生態發展戰略
通過構建自然保護區,不僅能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化,而且可以提升當地經濟與文明建設步伐。賀蘭山作為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座名山,由于所處地理條件特殊,且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所以形成了較為健全且具有標志性的山地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其也是西北地區非常關鍵的生態屏障,既可以阻止騰格里沙漠的移動,又能攔截阿拉善的沙塵暴。但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隨著當地山區人口與牲畜數量的增加,面對越來越高的生活需求,當地自然保護區出現了大量由人為因素引起的開采、放牧等不良行為,不僅破壞了生態穩定,而且降低了森林的涵養水源等功能。因此,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在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基礎上,提出了“轉移發展戰略”。這樣不僅能解決以往發展殘留的林牧矛盾,而且還可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因此,下面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實施圍封轉移的生態發展戰略進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介紹
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自然保護區)地處寧夏西北部,跨域了銀川市、永寧縣及賀蘭縣等多地,整體保護區域的面積達到了193535.68hm2。其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氣候與植被分界線,以東屬于草原氣候和草原植被,以西屬于荒漠氣候和荒漠植被。因此,獨特的地理環境促使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類群,不僅是我國八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的阿拉善—鄂爾多斯中心的核心區域,還是我國唯一位于北方的生物多樣性中心。由于自然保護區的地質地貌處在我國華夏系與西域系的界限處,植被為中國溫帶荒漠與溫帶草原的過渡帶,區域尺度為銀川平原與騰格里沙漠的分界線,因此其中包含非常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對我國生態系統研究及保護措施落實具有積極作用。現階段,隨著當地生態破壞問題的日益突出,政府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有關要求,成立了賀蘭山環境資源保護法庭,這是寧夏成立的第一個環境資源保護法庭[1]。此時,為了減少自然與人為因素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并保障當地生態穩定與經濟發展,還要加強“圍封轉移”生態發展戰略內容的探索,以此在整合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更加有效的解決對策,進而保障自然保護區在全國生態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二、圍封轉移的戰略內容
在我國草原畜牧業持續發展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要從時代需求入手,根據牧業、牧民及草原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全新的發展道路,這樣有助于促使人口、資源及環境統一協調發展。而圍封轉移戰略就是自然保護區可以選擇的最佳戰略。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各地畜牧業得到了飛速發展,自然保護區在長期粗放經營下,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牲畜,但受自然災害所影響,將會加劇草原受到的創傷,并導致牧民正常生活陷入困境。同時,越發嚴峻的草原生態環境不但會影響草原畜牧業發展,而且會改變整體生存條件,這對正處于發展階段的我國社會經濟而言具有極大影響,嚴重的還會威脅整體生態穩定[2]。
自然保護區不僅會受自然因素影響,也在人為干擾下產生了嚴峻的生態問題。雖然水資源匱乏、干旱少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但大量的人為破壞也是影響當地生態穩定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受經濟效益與發展畜牧業理念的影響,草場載畜量持續上升,各類草場大都存在超載過牧的現象。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當地生態環境,而且會降低實際擁有資源。因此,現階段大部分天然草場都在以驚人的速度退化,沙化草原畜牧業也展現出了前所未聞的生態危機。在這一背景下,牧民獲取利益會隨之降低,草原畜牧業開始在嚴峻形勢中尋求發展。從全局發展角度分析,生態環境所受損害是無法用數字計算的。
針對新時代發展提出的要求,自然保護區要從牧區畜牧業的發展趨勢入手,針對當地生態保護工作要求,全面落實“圍封禁牧、收縮轉移、集約經營”的轉移戰略。換句話說,要科學管控草場的圍封禁牧力度,通過提出季節性休牧和劃區域輪牧,不僅能有效保護植被資源,而且可以科學利用草牧場。同時,也要結合退牧還林、建設高產飼草料基地等方案進行全面推廣,這樣有助于從傳統自然放牧轉變為“舍飼半舍飼”模式,而農業生產也將從“廣種薄收”轉變為“少種種好”。此時雖然種植品種及數量得到了控制,但實際品質卻得到了優化。通過在自然保護區嚴格按照規定要求,對“圍封轉移”戰略進行全面推廣,既可以科學調節當地經濟結構,又能減少不必要的生態問題,這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而言至關重要。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圍封轉移”戰略解決自然保護區難題,必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這樣有助于從基礎上強化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工作。
三、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恢復措施
本文針對自然保護區提出的生態恢復措施,主要以小流域為單元,選擇容易治理,土壤和水分條件較為優越的溝谷。通過在規劃建設中嚴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從上到下有序綜合治理,有助于達到蓄水、保土及攔沙等工作目標。其中,實踐應用生態恢復措施有:
(一)工程措施
在治理小流域時,植被固坡工程建設是控制土地水土流失的最佳選擇。通過了解當地生態環境,觀察現場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坡度低于20°的情況下,可以運用水平竹節溝、魚鱗坑等方式實施整地,這樣有助于在優化山坡立地條件的基礎上為后續植物種植提供保障。同時,在幼苗生長期,要運用植被固坡工程控制水土流失,以此為幼苗提供充足養分。等到幼苗成林后,就可以持續保持水土,這樣不僅能有效積蓄水源,而且可以控制坡面的水流沖擊。
推薦閱讀:土壤生態學方向論文投稿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