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國民政府自成立起一直關注開發西北問題,但限于經濟能力有限和革命形勢艱難等因素,對此有心無力,直至1933年全國經濟委員會成立,情勢才有所轉變。鑒于畜牧業在西北及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全國經濟委員會在夏河甘坪寺設西北畜牧改良場,開展畜種改良、飼料栽培、畜疫防治、畜產加工和畜種推廣等工作,頗有成效,后來因戰時政策調整先后劃歸實業部、經濟部和地方政府而幾度更名最終為甘坪寺種畜場。該場設立期間因技術問題、設計問題或資金缺乏等原因使其未能實現預期設想工作目標,但揭開了民國政府對西北畜牧業開發的序幕,在當時的畜牧生產中發揮了極大的示范作用。
一、機構設立
1933年10月4日,南京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成立,職掌全國經濟建設和發展實施事項。宋子文為常務委員。[1]1934年4月,宋子文在對陜甘寧青四省考察之時指出畜牧業對于西北各省的人民經濟極為重要,而畜牧業發展的根本問題是畜種改良,于是開展畜種改良工作,撥款30萬元作為獸醫及改良畜牧的經費。[2]對于畜種改良國民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國營種畜場,主要途徑是政府投資、中央各部委與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旨在通過利用國營畜牧場的優勢從國內外引進優良種畜,以改變這里畜種嚴重退化的不利局面。
1934年5月,西北畜牧改良場籌備處在蘭州成立開展工作,全國經濟委員會經考察后,于9月在甘肅夏河縣的甘坪寺設西北畜牧改良場,場長為粟顯倬,以下簡稱改良場。[3]9月26日,全國經濟委員會第十次常務委員會決議通過了農業處函送西北畜牧事業工作計劃大綱及改良場組織規程各草案。[4]根據章程該場具體工作為畜種改良、飼料栽培、畜疫防治、畜產品調查與加工、種畜示范及推廣。[5]設置技術員2~5人,辦事員1~3人,可自行考慮任用雇員,職員由場長呈請農業處派充,呈報全國經濟委員會備案。[6]
二、畜種改良
粟顯倬之前到甘肅、青海調查牲畜時發現西北羊種肉質極佳但年產毛皆不足五斤,[7]較之當時的美利奴羊每年剪三次毛,每次十五斤而言,[8]我國所產羊毛品質和產量上都有很大差距。于是在畜種改良方面以改良綿羊為主、改良黃牛為輔,先從事本地優良土種分級選購及選種法改良,繼而逐漸引進外國優良畜種,分別用近親遠親繁殖法雜交試驗改良。[9]制定計劃種畜編制為美利奴種羊100頭,本地土種羊1000頭,外國種牛20頭,本地種牛150頭,伊犁種馬25頭,本地種馬100匹,驢50頭,藏獒10只。[10]
1934年底,改良場就原有牲畜“從事采選優良種畜,計已選種羊千余頭,毛(牦)牛百余頭,馬六七十匹,此外尚擬多買羊種及繁殖騾種”。[11]1935年5月,改良場派出人員趕赴川邊之覺科加選購優良公馬157匹,母馬5匹;赴青海南部蘇湖選購種牛、種羊,赴涇川、平涼、鎮原等地選購種牛、種驢等。[12]地方種畜購運到齊后,著手訂購外國優良種畜。
1935年5月,改良場派出人員前往南京呈請經委會農業處向上海何麗園乳牛場購純種霍爽斯坦種牛,并加以檢驗,運場研究雜交配種并運送到場,[13]用來與本地黃牛雜交,想增加乳產量。又會同農業處特派員在美國購買“黑福特種牛二十四頭,倫博萊種羊一百頭,具屬品質優良者”,[14]運到上海后就轉運至安徽石門山暫時寄養,1936年又在上海何麗園乳牛場購買荷蘭乳牛15頭,也在石門山種畜寄養所飼養。[15]從美國引進蘭布里羊、考力代羊、美利奴羊數百只,卻由于抗日戰爭爆發,綿羊沒到西北就已死亡大部分,余下的一小部分劃歸甘肅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為試驗所用。[16]又從南京湯山中央種畜場引進從美國引進的純種美利奴羊到該場,用以改良當地之藏羊。
但到1936年8月,因戰爭和交通不便當時實際飼養規模為馬122匹、牛56頭、羊256只,耕地40畝,房屋15間。馬鶴天考察后稱該場,“惟僅有空名,一切尚未實施也。”[17]
三、飼料栽培
飼料栽培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飼料牧草的改良使游牧轉變為圈牧,改變靠天養畜的落后方式。在飼料栽培方面,該場擬“先從試驗著手,即在各區域內進行觀察及采種,然后再確定何等牧草適合于何地面推廣”[18],如此才能“解決西北牧草供給問題”,[19]選定八角城、蘭州、平涼、臨潭、松山、天水、山丹等作為牧草實驗地點。[20]與上海洋商接洽訂購各項農具,以便耕種,從美國購買牧草種子15種,分別在上述各地及寧夏的洪廣營等地做比較實驗,找尋適應西北的牧草種子。[21]
1935年9月,水利專家李儀祉致電全國經濟委員會,提議在西北各省山坡之地,種植苜蓿防治黃河兩岸水土流失,且有助于改良牧場飼料[22],為了方便采集苜蓿種子,在甘肅設立苜蓿采種園,一個是八角城采種園,截至1936年度,已種植苜蓿100余畝;一個是松山采種園,。所需苜蓿籽種主要來源于秦安、天水一帶。[23]自1935年改良場種植苜蓿以來,收獲種子較多,西北各處索取籽種者甚多,1936年春季,將收到苜蓿牧草各種,分贈各處種植,請其試驗以資比較。
四、畜疫防治
鑒于改良場與西北防疫處的合作關系,因而對該地實地調查是畜牧改良場應盡的職責,有利于防疫計劃的實施。1936年5月,在場長粟顯倬的率領下自蘭州啟程前往夏河甘坪寺一帶作獸疫之調查,歷時20天。期間,對病死羊、犬、牛、馬作尸體解剖,以找尋病因等。發現牛之疫病為牛疫、傳染性肋膜肺炎、口蹄疫及炭疽;羊之疫病為炭疽、羊痘、口蹄疫、內寄生蟲、疥癬、喉腫及頭腫;馬之疫病為炭疽、鼻疽及疥癬,除內寄生蟲發于春季外,其余各病隨時皆有可能發生。[24]
五、畜產加工
1936年1月,畜牧場派技術員陳驊聲前往各產毛區域和毛織中心實地調查,并撰寫報告,以了解各地羊毛產銷和毛織情形。同時還對蘭州地區牛乳產銷情形也做了調查,以為牛乳制造試驗作參考。[25]該場還購置新式剪毛機,以提高羊毛品質。“該場鑒于土法剪毛,技術不精,影響羊毛品質產量者甚巨,故特向美國訂購新式剪毛機四箱,現該機業已抵滬,即將運場備用。”[26]還擬訂修筑洗毛廠和毛紡織廠,向甘肅省政府呈請劃定河北廟灘子為新址,責成技士陳驊聲籌備建筑廠址,機械設備已全部運蘭州。[27]同時派陳驊聲等人前往青島、北平、天津等地考察織毛洗毛情形,以資借鑒。[28]將來洗毛廠成立后,當地農牧民如有毛品改良洗滌,該場均可代辦,僅收取些許工費而已。
推薦閱讀:畜牧師職稱晉升條件有哪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