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檔案分級鑒定是依據科學的原則和標準甄別具有永久保存價值檔案之間的價值差異,從而對不同價值的檔案施以更為科學的管理、保護和利用[1]。文章是在對檔案分級鑒定理論進行充分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氣象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技術關鍵,總結了氣象檔案分級鑒定方法,針對館藏永久檔案的分級鑒定策略與難點,提出了解決方法,以便充實和完善氣象檔案管理工作內容,最大化實現永久氣象檔案的社會效益,為在全國氣象檔案領域開展分級鑒定工作提供一種可行的技術思路和有效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 氣象檔案分級鑒定技術關鍵 策略分析
《山東氣象》(季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山東省氣象局主管、山東氣象學會和山東省氣象科學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
一、引言
氣象檔案分級鑒定屬于檔案價值評估范疇,必須遵循歷史、全面、發展的原則,從氣象檔案本身所蘊含的科學價值、利用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發展價值等各種價值形態判定一份檔案的珍貴與否,將檔案價值鑒定與檔案保護、檔案開放利用有機結合,才能充分體現氣象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意義。
國外檔案鑒定理論研究應追溯到20世紀初,由德國檔案學家邁斯奈爾提出了“高齡案卷應當受到尊重”原則,這一原則首次把檔案的價值鑒定上升到理論層面,稱為“年齡鑒定論”。20世紀50年代,美國檔案鑒定理論之父謝倫伯格提出了“雙重價值”鑒定理論,這一觀點后來發展成為檔案價值鑒定中的重要參考因素。1996年,國外檔案專家在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上提出“新來源觀”和“新宏觀鑒定”理論,該理論基于“檔案價值取決于社會結構,通過社會職能體現出來的‘新來源觀’”,歐美各國先后把鑒定的重點“從文件實體轉向文件的形成過程”[2],現代檔案鑒定理論由此形成。
相比之下,我國的檔案分級鑒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檔案局1999年6月7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規定了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的永久保管檔案分一、二、三級管理,但由于《實施辦法》比較宏觀粗放,在實際操作中隨意性較大,與之配套的標準、規范還未制定,導致檔案分級鑒定的保障體系建設仍是國內業界的一個短板,檔案分級鑒定工作還沒有真正納入檔案管理業務流程。
我國氣象領域目前有省級檔案館32個,保存著約447.5萬冊、39825.9萬頁紙質永久氣象檔案,但珍貴檔案保護措施和能力明顯不足,氣象檔案資源未得到科學、有效的保管和開發利用。近年來,在中國氣象局統一部署下,氣象檔案分級鑒定工作有序開展,氣象檔案保護工作成績顯著,全國氣象檔案保障體系建設進展順利,作為指導性的“兩個辦法”已經在全國氣象檔案業務部門發布。2018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全國氣象檔案館現狀和數字化情況”普查,檔案分級鑒定工作在試點省初見成效。經過幾年的研究和實踐,氣象行業在檔案分級鑒定理論研究與標準化建設方面,處于國內檔案界領先地位。檔案分級鑒定體系建設填補了我國珍貴氣象檔案管理領域空白,為在全國氣象檔案業務單位開展珍貴氣象檔案分級鑒定、檔案保護與開放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氣象檔案分級鑒定的技術關鍵
氣象檔案分級鑒定是對氣象檔案館館藏永久檔案進行價值評估的過程,是氣象檔案管理中最重要也是難度極大的工作。氣象檔案分級鑒定有別于單純的檔案鑒定,區別在于,傳統意義上的檔案鑒定是按照氣象檔案保管期限表,確定氣象檔案的生命周期,是對館藏“去偽存真”的過程。氣象檔案分級鑒定則是依據相關標準,對館藏永久氣象檔案的價值進行綜合評估,是“去粗取精”的過程[3],技術流程包括:館藏永久氣象檔案普查—甄別—鑒定—分級—保護—宣傳與開放。其核心內涵是對氣象檔案的憑證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利用價值進行綜合甄別、客觀評定,給出永久氣象檔案的等級,目的是使氣象檔案實體得到有效的保護和開放利用,進一步完善氣象檔案管理理論,整合館藏檔案資源,優化氣象檔案館館藏結構,提高氣象檔案的社會知名度和社會文明價值。檔案分級鑒定的內涵要通過嚴謹的科學技術方法來實現,必須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建立完整的保障體系和一系列標準和規范。
1.科學確定氣象檔案鑒定原則。氣象檔案分級鑒定的對象是所有館藏永久檔案。首先,應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判別,宏觀層面通過氣象檔案形成機構社會職能判定其檔案文件的價值,微觀層面應通過具體案卷、卷內文件的價值評判來確定檔案的內涵和地位。由于宏觀分級鑒定與微觀分級鑒定各有利弊,在檔案管理實踐中,應注重這兩種鑒定方式的有機結合和靈活運用,才能更加切合實際地做好檔案價值鑒定工作[2]。宏觀和微觀層面判別是氣象檔案分級鑒定的基本原則,在具體工作中還應根據館藏檔案的實質和具體分布情況,明確氣象檔案分級鑒定一般原則。(一)內容原則。內容具有永久保存和利用價值,與氣象事業發展史上重大事件或重要時間節點相關聯;檔案形成者具有重要的社會地位和職能;或視檔案記錄內容和反映事件的重要性決定。(二)高齡原則。形成時間久遠,記錄內容能夠真實反映或再現當時情況,具有原始性、直接性和可靠性的珍貴氣象檔案。(三)稀有原則。在全國或某一行政區域范圍內獨一無二的氣象檔案,包括載體特殊性和記錄內容信息的稀缺性。鑒定過程中應根據本館館藏檔案特點,采用最為科學、簡潔、必要的原則作為科學界定標準,有利于氣象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開展。
2.合理實現氣象檔案劃分等級。依據國家檔案局1999年6月7日發布的《實施辦法》,珍貴氣象檔案經科學鑒定分為三個等級。
(1)一級。國內外能夠反映我國氣象事業發展歷程、具有特別重要保存及利用價值、且意義重大的原始氣象觀測記錄;載體形式和記錄內容相對其他氣象檔案而言較為珍稀的氣象檔案。范圍包括:在全國范圍內記錄內容或載體形式珍貴稀有的氣象檔案,包括在全國范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的特殊歷史時期、重要歷史節點、重大氣象事件形成的珍貴氣象檔案等;內容反映黨和國家領導人、氣象事業開拓者及社會名人參與氣象活動形成的檔案;中國近代氣象事業建立之前(1912)、具有歷史價值的原始氣象觀測記錄等珍貴氣象檔案。(2)二級。某一行政區域內重要歷史時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與氣象事業發展有直接關系的原始氣象觀測紀錄;載體形式和記錄內容在省級行政區域范圍內數量較少的氣象檔案。范圍包括,在省級行政區域范圍內記錄內容或載體形式珍貴稀有的氣象檔案,包括在省級行政區域范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的特殊歷史時期、重要歷史節點、重大氣象事件形成的珍貴氣象檔案等;內容反映省部級領導人、氣象事業開拓者及社會名人參與氣象事業活動形成的檔案;中國近代氣象事業建立之后(1912—1950)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原始氣象觀測記錄等珍貴氣象檔案。(3)三級。是指除一級、二級珍貴氣象檔案外、其他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氣象檔案。
3.建立健全氣象檔案分級鑒定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所謂“兵馬未到,糧草先行”,要做好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相關的政策、法規、標準和規范建設非常重要,它們是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保障體系和依據。氣象檔案分級鑒定乃至后續的檔案保護和開發利用必須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將行業標準和規范貫穿整個業務流程,才能真正做到鑒定準確、分級合理、保護到位。國家檔案局發布的《實施辦法》,規定了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的永久保管檔案分級原則,但與之配套的標準、規范還未制定。1987年頒發了《文物藏品定級標準》,但這個標準比較宏觀粗放,在實際操作中隨意性較大,可供檔案界參照執行的細則無法在工作中體現。為此,中國氣象局正在制定“珍貴氣象檔案分級鑒定標準”和“珍貴氣象檔案管理指南”,為氣象檔案管理與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4.如何建立氣象檔案分級鑒定保障體系。氣象檔案分級鑒定保障體系應是一個綜合的體系建設過程,不僅涉及檔案分級鑒定中的價值鑒定、檔案分級和后續管理中的征集、鑒定、交換、保護與提供利用,還涉及本行業與外單位等諸多部門,應與行業和單位的法律法規相適應。完整的氣象檔案分級鑒定保障體系應包括:支持氣象檔案分級鑒定的法律、法規、政策環境、實施辦法、行業標準和相關細則,以及后續的破損檔案修復、檔案開發利用、數字化建設等規范和標準。作者認為,氣象檔案分級鑒定保障體系建設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結合各氣象檔案管理自身的特點,逐步建立和完善氣象檔案分級鑒定保障體系[4],適時制定出適合本行業檔案分級鑒定的標準與規范,為檔案分級鑒定提供技術依據。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