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四方面對高校非農業氣象學專業“農業氣象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提出“六心精育”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科行業發展前沿和各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對分課堂”、“六心”助力教學和強化實踐教學等來完善課程教學,提高“農業氣象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業氣象學;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
《浙江氣象》(曾用刊名:浙江氣象科技),1979年創刊,以促進我省氣象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宗旨,經學術為主,兼顧氣象事業方方面面,是融知識性、實用性和可讀性于一體的季刊。
農業氣象學是研究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之間相互關系及其規律的科學,是農業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是氣象學科中應用氣象學的重要分支[1]。在農業科學和氣象科學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是農業科學和氣象科學互相滲透而形成的邊緣學科,具有理論性強、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是農業科學的重要基礎。農業氣象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圍繞農業的發展與現代化,不斷認識和解決生產中的氣象問題,提出促進農業生產的最優氣象條件和措施。加快農業現代化轉型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綠色化和優質化發展,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展望未來,作為基礎和邊緣交叉學科,農業氣象學將迎來又一次發展機遇,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
農業氣象學的課程教學內容包括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以及應用氣象學等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其作為一門高等農業院校非農業氣象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具有一般專業基礎課的一些共性,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內容乏味等問題。但該課程是農林院校農學、林學、園藝、植物保護和資源環境等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且與后續的專業課具有密切的聯系。該課程對農林院校人才培養盡管意義重大,但卻始終未能引起重視[3,4]。
此外,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全面實施,農業氣象學課程的授課時間被不斷壓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本課程的教學改革難度。當前農業氣象學課程在教材、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環節或多或少均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問題,如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教學內容沒有融合進與核心專業課的交匯領域,實踐能力培養不夠等,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的定位、優勢的理解不透徹,缺乏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如何根據“農業氣象學”課程自身特點及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及與核心專業課程的交匯融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使學生能準確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靈活應用理論解決生產實踐問題[5,6]。本文針對非農業氣象學專業“農業氣象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教學實踐,就農業氣象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一、“六心精育”教學理念
“六心精育”即“精心、用心、苦心、掏心、靜心、全心”。“精心”即精心研究教材,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教的課程,且對所教專業的專業知識體系也要了然于胸。如此,方能用熟練的言語將課程與各學科緊密融合詳盡展現。“用心”即用心讀懂學生,根據各專業、甚至每位學生的知識背景、個性、喜好等特性,課前精心設計所講的課程內容。“苦心”即苦心經營課堂,不斷改善教學方法,讓課堂充滿趣味性、神秘性、知識性和互動性,才能捕獲學生的心,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掏心”即掏心交流思想,構建一個交流平臺,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與學生掏心交流,方能成為良師益友。“靜心”即靜心反思自己,課后反思自己,一有新的體會立即整理,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逐步構建自己的教學藍圖。“全心”即全心培養學生成為有能力之人,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嚴謹、認真、踏實、具備學習力、具備思維力,具備分析力、具備專業知識的有能力之人。
二、優化教學內容
1.根據學科及行業發展動態優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建設主要居中在教學內容的完善上,要把新技術和新理論更新到教學內容中,使其符合時代發展、符合農業綠色化和優質化發展的需求。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污染和日益頻繁的氣象災害都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深遠影響。將氣候變暖、霧霾等時代熱點內容引入到教學體系中,如在教學中,以霧霾為引言,引導學生分析霧霾形成的原因、條件及對環境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同時帶領學生反思人類活動在霧霾形成中的作用,并進一步將該內容擴展到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上,對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教學參與度都具有積極作用。
農業氣象作為基礎和邊緣交叉學科,將在農業氣候與農業布局、農業氣象與農業綠色發展、農業氣象災害與風險管理、農業小氣候與工廠化農業和農業氣象信息與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新理論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農業氣象學只有不斷汲取其他學科的發展成果,并將這些融合和派生出的新技術和新知識豐富到教學內容中,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
2.結合各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目前農林院校非農業氣象學專業農業氣象學課程內容大致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業氣象基本要素。光、溫、水和氣(風)四大要素是基礎內容,主要介紹基本要素的形成及變化規律,以及動植物生長發育和農業生產活動對其的響應。二是天氣及災害性天氣。主要介紹天氣系統的形成、災害性天氣的發生機理和時空分布規律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相應的防御對策等。三是氣候。主要介紹氣候的形成和分類、氣候的變遷、中國氣候及農業小氣候的利用與調節等內容[1,7]。
農業氣象學是涵蓋農學和氣象學基礎知識的邊緣交叉學科,是農林高等院校農學、林學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面對的是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且擁有不同知識背景的授課對象,這給教學帶來了諸多難度。要想幫助各專業的學生為往后的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是農業氣象學教師亟待完成的關鍵任務。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了解所講授專業的核心課程,乃至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及該專業學生基礎知識背景,根據各專業的特點,以及學時安排,從而編寫相應的教學大綱,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在講授中應有意引導學生將農業氣象學的內容與其專業課程之間建立聯系,比如在講解氣象要素時,其主要是農學、林學等專業的專業課的基礎知識點,也是最主要的結合點,所以課前要充分調查學情,掌握該專業的專業課講授情況,在與專業課的交叉部分適當增刪,并同時將氣象新技術引入教學中去。如在講解水和氣(風)內容時,對于農學專業的學生,重點講解降水對農田系統,及氣流對農田小氣候的影響;對林學專業學生,則主要講解干旱區造林防風固沙,及森林水源涵養功能。同一知識點在不同專業之間穿插講授,可大為增強學生對農業氣象學與其專業學科之間知識的融合,激起學生對農業氣象學課程的學習興趣[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