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人論文發表網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寫作服務。
摘 要: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的生態水文效應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之一。其中LUCC對水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水量和水質兩個方面,對生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降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使景觀破碎化等途徑。本文以生態水文學為指導思想,綜述了LUCC與生態過程和水文過程的研究現狀與進展,認為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仍缺乏統一的指標體系,研究不夠系統全面,不夠深入,未來發展應當結合高新技術完善模型和指標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干旱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生態水文效應
目前,人類面臨的許多環境問題都與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變化(LUCC)有關。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土地利用格局與土地覆被從流域到全球的多種尺度上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并由此不斷改變著地球表面的生物、能量和水分等多種過程[1-2]。而生態水文學作為水文過程與生態過程耦合研究的一門學科, 已成為水文學科最為活躍的前沿領域,為恢復和建立健康生態水文環境提供理論依據[3]。圖1表明了生態水文學在可持續管理中的重要性。探討LUCC與生態系統和水文過程耦合關系及水文機理是當今水科學的前沿問題。在流域尺度上,LUCC對生態水文過程影響的結果,就是直接導致水資源空間和時間分布格局發生變化,從而對流域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對LUCC如何驅動流域水循環過程的認識和掌握,就成為廣泛涉及流域水資源規劃、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在中國,特別是在西北干旱內陸河地區,LUCC所引起的生態水文效應問題,顯著影響流域生態環境以及流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過去100年來,土地利用/覆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國家、區域和流域等尺度上發生了顯著變化,改變了水資源的空間配置和循環過程[5-7]。以生態和水問題為主線,研究LUCC對區域生態及水資源的影響已成為目前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8]。西部干旱區農業自然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是中國21世紀重要的資源接替區,而新疆作為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其塔里木河流域周邊地區又是新疆特別是南疆的生態屏障。其典型的干旱荒漠綠洲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且難以恢復,環境承載能力十分有限,土地利用誘發的土地荒漠化、土地鹽漬化、水質惡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直接影響到我國西部以資源基地建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格局。人類對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劇了脆弱生態環境的演變過程,影響了干旱區的生態安全。章光新[9]指出:在實踐應用方面,應該首先在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和鹽漬土區開展生態水文學的研究,因為那里的水循環和生態環境都比較脆弱。故本研究以生態水文學為指導思想,綜述了LUCC與生態過程和水文過程的相互作用關系,以進一步加深對干旱區LUCC生態過程與水文過程相互作用內在機制的認知,為其保護恢復和后續研究提供依據。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廣泛關注的全球變化研究中,水文過程—生態過程耦合研究成為水文科學最為活躍的領域。正是由于水文循環是聯系地球系統的紐帶,使得水文循環過程的變化成為相關生態環境變化交叉研究的核心[10]。20世紀90年代以來,LUCC問題引起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普遍關注。隨著全球范圍內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和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科學研究計劃的推行,有關流域LUCC對流域生態和水資源的影響問題的研究成為焦點,但目前國際上的研究大多注重于對全球變化的影響,尤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而缺乏對區域生態環境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研究。國內外研究結果反映出LUCC對流域生態以及水資源分布格局的影響在不同地帶由于其不同的地域特性和水資源特性而不同。針對干旱地區內陸河流域水資源嚴重不足的特點,開展區域實例研究和不斷深入總結經驗和理論探索,可以認識LUCC對流域生態和水資源影響的一些事實和規律,揭示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安全和水資源分布格局的影響。因此,在區域尺度上繼續深入揭示LUCC與生態環境、水資源之間的關系,探索由于LUCC導致的生態環境退化、水資源空間分配與循環過程的耦合機制,不僅對豐富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還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并建立水資源的優化利用方案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對LUCC及其對生態與水資源的影響展開了深入研究。
1.1 國外研究現狀
LUCC是研究自然和人文過程的理想入口,已成為全球生態環境變化研究的熱點領域[11-12]。20世紀90年代,全球變化人文領域計劃(IHDP)第一次學術會議就把LUCC 確定為六大研究方向之一,并且,國際上與全球變化有關的各個科學組織和各類科學計劃紛紛將LUCC作為研究重點。美國、日本等都分別建立了不同層次的LUCC研究項目,探討從全球氣候變化效應延生到不同時空尺度的LUCC過程、驅動機制。LUCC除了在檢測技術、驅動力、生態環境效應等不同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外,LUCC研究在理論上也有了卓越突破[13],2007年Turner等[14]指出土地變化科學重在全球的土地變化的觀測和監測、人與環境耦合系統、土地變化的空間解釋模型以及對土地系統的脆弱性和可持續性進行評價。LUCC研究的近年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LUCC對水文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水量和水質。土地利用特別是綠洲用水對水資源的影響突出[15]。不適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往往會造成面源污染,這將會導致水質下降,農業生產已經成為內陸水域和沿海岸帶N、P過剩的最大來源[16-17],此結果會導致水質惡化、藍藻繁盛和氧氣耗竭[18]。Weatherhead[19]和David[20]分別研究了土地利用和地下水、地表水之間的相互關系。Bosch等[21]對全球94個流域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林地的清除基本均使徑流量增加,而空曠地的造林一般會使徑流總量減少[22]。另外,土地利用也是導致濕地面積和生態功能變化的最重要的因素。Dimitriou等[23]對希臘Trichonis湖周圍濕地的研究表明,氣候因素對濕地變化的影響很小,而土地利用變化和水利工程建設的影響起主導作用。在生態水文效應的研究方法上,檢測、取樣與模擬試驗是獲取數據的基本途徑,Onstad等[24]于1970年最先嘗試運用水文模型預測土地利用變化對徑流的影響。由于LUCC對水量、水質的影響研究起步早、發展快,目前的研究模型已經十分完備和成熟,如基于GIS技術的具有物理基礎的分布式模型、基于水文響應單元(HRU)的經驗性模型以及半分布式的地形指數模型等[25-27]。
(2)LUCC對生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降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景觀破碎化等途徑。Daily[28]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它不僅給人類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及工農業生產的原料,而且維持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支持系統。Costanza等[29]首先對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了價值分析評估。Loomis等[30]運用條件價值法對恢復受損河流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進行了估算,Bjorklund等[31]研究了瑞典不同生產壓力下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關聯性,Bolund 等[32]通過對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研究,指出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建議人類要合理利用土地,Kreuter等[33]以美國德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附近面積約1.4×105 hm2的3個主要流域為例,運用遙感數據研究快速發展城市區的土地利用變化。
1.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關于LUCC對生態與水資源的影響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34-39]。土地利用變化在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物種多樣性[40-43]等多個方面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對于水資源的影響顯得格外突出。土地利用變化通過影響流域的蒸發機制以及其土地覆被的類型與程度影響地表徑流的初始條件,從而對流域的水文過程產生直接的影響[44]。LUCC在流域范圍內水文效應的研究方法有多種。早期的研究大都采用試驗流域的方法[45],試驗流域研究通常在小流域進行,研究周期長,可對比性差。根據我國學者王根緒和王凌河的研究成果[46-47],整理了目前用于生態水文過程研究的生態水文模型,結果見表1。
鄧慧平等[48]應用TOPMODEL模型對流域水量平衡進行逐日模擬,定量分析氣候波動與流域植被覆蓋變化的水文效應,并進行了不同植被覆蓋情景下地表覆被變化流域的水文響應模擬。高俊峰等[49]研究了太湖流域土地覆被變化對流域產水量的影響。史培軍等[50]應用SCS模型對深圳市部分流域進行了徑流過程的模擬。雖然干旱區植被覆蓋變化對水文的影響因流域面積、氣候和植被類型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異,但就流域內不合理土地利用引起的植被減少而造成的河流沉積增加、流域蓄水能力損失、水質下降等[51]。周海麗等[52]利用深圳多年的統計數據、環境數據以及影像的解譯數據,進行回歸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城市化水平與城市水環境質量變化之間的回歸模型。賈亞南等[53]的研究表明:貴州水城盆地水質污染區分布與土地利用分布具有一致性;LUCC是本地區水質變化的主要原因。隨著土地開發利用范圍的擴大與強度的增加,造成對水資源需求量的急劇增加,使得我國許多地方的水資源的供給都變得非常緊張。水資源短缺不僅嚴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還造成河水斷流等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增加了地表徑流量,并加劇了潛在洪水的威脅[54]。
LUCC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有3個方面:(1)在生物群落水平上,LUCC造成的景觀的破碎化、土壤養分的改變以及物種的入侵,使得大面積的植物群落的組成發生很大的變化,同時也使得自然群落的發展演替過程受到極大的干擾[55-56];(2)在生態系統水平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必然會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極大的影響;(3)在景觀水平上,LUCC會引起景觀類型、結構及其功能發生改變[57-58]。
2 結論與展望
由于經濟利益或政策原因的驅動,人類活動導致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劇烈變化,這些土地利用變化在改變地表景觀格局的同時也改變了地表的各種地理過程。干旱區面臨著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尤其是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因此,LUCC的生態水文效應研究更是決策者在土地利用規劃中應當考慮的問題。
目前,LUCC的生態水文效應研究尚處于初步探討過程中,首先,對水循環的影響研究局限于個別小區域的水文變化影響研究,未能得出普遍的規律性認識和結果;其次,對水資源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資源量的變化上,對于水資源分布格局影響以及LUCC與生態水文相互作用和耦合機制的研究較少,還需要開展大量的典型區域的個例分析,如在塔里木河中游渭干河-庫車河三角洲綠洲、克里雅河于田綠洲以及艾比湖流域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典型區域開展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長時間尺度的LUCC特征和變化過程研究為切入點,圍繞LUCC導致的生態和水文效應兩條主線,從現狀、過去變化、未來趨勢方面,系統論述了區域LUCC過程及其生態和水資源的影響:考慮經濟發展、綠洲擴張、人口增加、流域發展目標以及政策等因素,系統分析干旱區LUCC的生態水文效應,揭示干旱區土地利用類型時空變化規律,探討LUCC-生態過程-水文過程的相互作用及其耦合機制,提出適合干旱區流域的生態水文模型,為西北干旱區內陸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利用夯實發展基礎。
總之,有關LUCC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生態水文效應的研究,將逐步得到人們的重視,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加強LUCC對水資源影響過程、機制的模擬和研究,并結合高新技術定量地確定由此造成的對生態安全的影響,以促進LUCC生態水文效應研究的精度和深度,為決策者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Kalnay E, Cai M. 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use change on climate[J].Nature, 2003, 423:528-531.
[2] Fiener P, Auerswald K, Van Oost K.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affecting surface runoff response of agricultural catchments—A review [J].Earth-Sicience Reviews, 2011,106(1):92-10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