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區位商法分析云南省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和不足,將云南省與西南地區其他省份的農業進行比較。結果表明,云南省農業產業兩極分化嚴重,其西南地區的農業產業較發達,但仍存在不足。因此,未來云南省應通過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推進農業服務業發展、創建現代農業新方向等措施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關鍵詞:農業產業;比較優勢;區位商;產業布局
云南是典型的山地農業省份,近年來,在政府、社會和農戶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漸出,生態環境保護效果明顯,農業產值屢創新高,農民持續增收。但是,云南省農業發展依然面臨著眾多問題,比如,創新能力弱、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農業生產率低、農業發展質量有待提升等。因此,如何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并調整的消費需求,從而實現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化農業強省的跨越,是一個亟待需要解決的重要理論與現實問題。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探討中,商寅泉[1]解讀了中央一號文件,他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從民主富強、文明富裕、生態宜居等方面加強農村高質量發展;郭曉鳴[2]等就農村環境問題、公共設施等方面指出建設鄉村宜居,李周[3]在此基礎上提出要加強農業高質量生產;黃祖輝[4]認為要結合鄉村振興五大目標的內在邏輯性與關聯性推動高質量發展;張文娟[5]認為農村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日常用水,干凈的食物、清新空氣以及和諧的生態文明環境;張鴻[6]等設計了鄉村振興戰略下測度農村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調研方案,編制了調查問卷,并通過實地走訪,得出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水平政策建議。
果雅靜[7]等最早于2008年利用區位商的方法對北京市農業產業布局進行了分析;而后黃新建和萬科[8]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并與區位商的結合,分析了江西中部地區的比較優勢與江西省域內區域比較優勢。李然[9]等對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布局與合理優化方面通過區位商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京津冀地區應分別按照自己的優勢進行產業布局。肖紅波。[10]利用區位商以京津冀地區為研究對象,并依據得到的結果提出協同發展的建議。張志彬[11]運用全面FGLS方法和區位商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對工業競爭力提升的影響進行了綜合考量。余昀霞[12]等在制造業方面同樣引用了區位商指標來進行測算造業聚集水平。王韶華等結合京津地區工業重點行業,通過區位商和投入產出分析后得出的論證對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意義影響非凡。
從比較優勢方面來看,伽紅凱[13]等通過比較優勢分析,將產業融合帶入到鄉村振興中。馬麗榮[14]等運用資源稟賦指數法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對甘肅省主要食用的肉類產品,蛋奶產品進行了分析,對帶動地區少數民族發展致富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盧毓[15]通過對大量文獻的歸納分析,為農產品貿易提出了寶貴的意見。陳友華[16]通過比較優勢分析出實現鄉村振興3種途徑。張銳[17]通過比較分析對農、林、牧、漁和服務業提出了農業產業協同合作發展的計劃。
綜上所述,區位商和比較優勢主要用于研究不同行業的產業結構特征和相對優勢,但對于云南省農業產業方面目前還少有研究。為此,本研究基于區位商和比較優勢對云南省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系統性、層次性分析,以期為提高云南省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 區位商(LQ),是指在區域經濟學中通常情況下被用來判定一個區域內某個產業專業化的水平程度。它是指所屬地區的特定部門產值占該區域總產值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的產值占全國該部門的總產值,并從區位商的大小對專業化水平進行定義。具體如下:如果區位商大于1,則認為此地區該部門的專業化水平極高,且區位商越大,專業性程度越高;反之,如果區位商小于或等于1,則認為該部門的產業是一個自給性的產業。參考之前學者的研究,本文選取LQ大于1意味著研究區域的某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推薦閱讀:農業光伏稅收優惠及會計核算研究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