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番茄是很多農業從業人員種植的植物,大棚番茄在種植過程中也是需要農業人員花費大量的精力,需要滿足相應的育苗條件和大棚設施。大棚番茄從育苗到成苗,定植、搭架、整枝以及施肥各個環節對于大棚番茄的種植成果都有重要的影響。而人工雜交授粉中的清雜、去雄、花粉制取、授粉、標記等環節也不可忽視。必須注意在制種過程中防治病蟲害,對于種子的采收也要妥善保管,才能保障種子的質量。
關鍵詞:番茄,大棚管理,雜交制種技術
一、大棚制種番茄的條件
(一)育苗條件
1.場地選擇 要求育苗場地要背風向陽,通風透光性好。
2.營養土的配制 30%優質腐熟的有機肥,70%未種過茄科作物的疏松園土,過篩后用40%多硫懸浮劑800倍液對其消毒,加入復合肥0.05㎏/㎡,草木灰0.1㎏/㎡摻勻即可。
3.營養紙袋育苗 營養紙袋是高8cm、直徑為8cm的圓柱紙卷,制作營養紙袋的方法:將紙(廢報紙)裁成寬8cm的長方形紙條,把長折去1cm當作粘接處,對齊兩頭用漿糊粘牢。將粘好的營養土紙袋擺入育苗畦內,裝上配好的營養土(裝至距紙袋口2-3cm處),按1~2粒/穴點播,然后覆適當河沙灌透水,保持25~30℃的土溫。5~7d即可出苗,出苗緩慢時需再灌水一次。定植時保證苗齡,需要50~60d。在苗期主要控制溫、濕度。溫度過高易引起苗的徒長,濕度過高易引起各種苗期病害,溫度應控制在15~20℃,定植前10~15d完全揭去進行煉苗,晚霜過后定植。
(二)大棚設施
1.鋼架棚的搭建 選擇地勢開闊的地塊搭建簡易大棚(鋼架棚)。主要采用直徑為2㎝的鋼管,每個大棚按長為22m,寬為9m,高為3m,東西方向的規格搭建。每兩拱形管等間距1m左右,在距地面1.5m處用直管作橫桿,用鐵夾扣緊連接處。頂部拱形處用彎接口將兩邊接口對接,最后檢查穩固后用布條把接口包住,以防在往后揭蓋塑料篷布時扯破篷布。最后蓋上防蟲網要求拉直,底部將接口埋嚴,再將塑料篷布蓋在最上面。
2.作壟施肥覆膜 起壟時按南北方向起,水溝寬80cm,溝深25㎝,壟寬70cm,壟高20~25cm,起壟前施磷酸二氫氨20~25kg,且在定植前10~15d覆膜,以提高地溫,保水保墑。覆蓋地膜時,用80~90㎝寬地膜覆蓋,地膜要求拉緊、鋪平、壓實。
二、大棚管理
(一)定植
用移苗器在鋪好膜的壟面打眼(株距為30~40cm),然后按穴澆足水,隨后把番茄苗移栽進穴內,填土。定植完再進行一次大水漫灌確保濕度。父母本按1:3的比例定植,每個品種栽完后在壟頭用標簽標明該品種代號及定植日期。
(二)搭架整枝施肥
1.搭架 是采用人字型搭架法,用竹竿或木棒做支架,用細麻繩綁縛固定番茄苗,防止倒伏,隨株高搭二層及三層架。
2.整枝 為了多發側枝、多開花、多供花粉,父本一般不用整枝,供足養分,加強管理,授粉后拔除。母本:矮秧采用3~4桿整枝法,高秧采用2~3桿整枝法②。隨授粉工作進行整枝,加強植株整理,勤疏老葉勤落秧,使群體通風透光好。
3.施肥 以基肥為主,N肥的用量應注意控制,一般定植后灌水可不追肥。授粉前可結合植株的長勢追肥10~15kg/667㎡。緩苗后追肥,每667㎡追施尿素6~8㎏,距植株15~20㎝處埋施,第二次追肥時間是在第一花序果實座住,果實似核桃大時隨水沖施,每667㎡追施尿素8~12㎏。
(三)溫濕度管理
棚內溫度要適時調節,在早上9:00~下午6:00可揭開塑料篷布下部分通風透氣,傍晚7:00蓋上塑料篷布保持室內溫度。每6~7d灌澆一次水保持濕度。加大追肥澆水措施,澆水間隔期逐漸縮短,肥水和清水交替使用。注意避免空氣濕度增高:陰天和陰天前不澆水;上午澆水下午不澆水;澆小水不澆大水;澆水當天和次日大放風。
三、人工雜交授粉
(一)清雜
授粉工作開始的第一步是清除父本中的雜株,而后母本中的雜株,如果能識別出來盡量清除,漏掉的可在果實成熟時識別,而父本中的雜株必須清除干凈。
(二)去雄
取雄前先清除非雜交果實、已開放的未取雄花朵、畸形花、無用花蕾,有花前枝的花序也要摘除。選擇含苞待放,花瓣顏色為乳白色的花苞,取雄時用左手托住花基部,右手拿鑷子挑破花瓣,挑出雄瓣。手法要輕、快、凈。手法過于重,子房和柱頭會受傷害;快,用鑷子1~2次去完,若動作太慢,鑷子會將雄蕊切斷,有時留下來會造成自交授粉;凈,雄蕊是形成自交果的前提,留下來會形成自交果,故去雄要徹底干凈。
(三)花粉制取
父本花每天下午6:30~7:30時摘,必須摘盛開的花。用鑷子取出花藥,取出的花藥均勻放在一張白紙上,放在通風處自行晾干,避免陽光照射或用60~100W電燈泡烘干。自行晾干后的花藥放在干凈的瓷碗或塑料碗內,蓋上蓋片,捏住蓋片及碗底上下搖動,這樣就把花粉搖出來了,用毛筆把花粉掃在一起,然后再蓋上蓋片以備用。注意:搖動時不要太用力,防止雄蕊砸碎,否則花粉雜質太多,受精不高。
(四)雜交授粉
1.技術操作過程 授粉時間在下午2:00~6:00進行,授粉時選花瓣充分展開呈180°,花瓣呈鮮黃色時為最宜,此時柱頭成熟接受花粉受精能力強。用棉簽(用手指也可)蘸上花粉輕輕抹在柱頭,注意手法一定要輕,防止損壞柱頭。
2.作標記 授好粉的花將2~3片萼片撕下至子房下位作標記。
注意:授粉時若發現柱頭有發黑現象,應注意取雄時選花不要太小。
(五)授粉后清雜
授粉結束后,進行1~3次田間檢查,清除自交果,母本內的雜株要徹底從莖、葉、果等方面識別。凡沒有標記、標記不清、已開的花、新枝全部清除,有的品種打去內部的葉子,以利通風、透光。
四、種子的采收、發酵清洗及保存
(一)采收
授粉后40~50d后,番茄果實完全成熟后要嚴格按品種歸類采收,采收時標記不清、劣果、病果、落地果不要采收。
(二)發酵清洗
采回來的果實經后熟2~4d發酵(食用型),而加工型不需要后熟,后熟時間過長,反而影響芽率。發酵器用瓦缸或塑料桶(盆),嚴禁用金屬器發酵③。番茄可用竹刀或不銹鋼刀切開果實,擠出種子裝入缸內發酵,也可直接將果實用番茄打漿機打碎,將打好的果漿裝入桶中,離桶口10~20cm。根據溫度高低,一般發酵24~36h,發酵過程中應經常攪動,一般30min攪動一次,以便種子發酵好下沉。在發酵過程中,一定要防止雨水和自來水進入發酵器中。發酵中的種子用手或木棍多攪動,使果漿與種子分離,清選第一次時應該注意在果皮內包著的種子,一次一次漂洗,漂洗3~4次的種子放在紗布袋內多擠壓,使有些種子徹底離開果皮,漂洗好的種子用紗布包好放在濃度為PH=1的鹽酸中浸泡10~15min,再用清水漂洗干凈(注意:ph=3時 ,浸泡3min)。
(三)種子保存
處理好的種子立即進行晾曬,把種子放在塑料紗窗上不要挨著地面,撒薄一點晾曬在通風干燥處自然風干。在晾曬過程中經常翻動,使水分達到60~70%,把粘在一起的種子搓成單粒即可。晾曬時切忌放在水池或鐵器中。晾曬好的種子用紗布袋包好放在通風干燥處保存,切勿放在潮濕的地方。
五、主要病蟲害及防治
在整個過程中主要遇到的病蟲害有番茄的臍腐病、莖腐病、白粉虱、蚜蟲和棉鈴蟲等,下面就此一一說明。
(一)番茄臍腐病
是番茄水分供應失調,以及鈣質吸收困難引起的生理病害。當鈣離子濃度小于5mol/L時,則患病率迅速增加。主要通過加強水肥供應,注意氮磷肥的配合施用,也可以在開花期噴施0.5%過磷酸鈣溶液,或0.5%氯化鈣溶液補充鈣營養。當地有的農戶在葉面噴施牛奶或鈣片的方式進行防治①。但要注意濃度,牛奶噴施過多容易引起蚜蟲危害。
(二)白粉虱
棚內白粉虱成蟲和若蟲主要群集在番茄葉片背面,吸食葉片汁液,被害葉片褪綠、變黃,植株的長勢衰弱,此外白粉虱分泌的大量密露,堆積在葉片和果實上。對白粉虱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主,第一茬種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蒜苗等較耐低溫的作物;培育無蟲苗,育苗前徹底熏殺殘余蟲口,清理雜草和殘枝;在通風口密封防蟲網,控制外來蟲源;白粉虱對黃色敏感,可在大棚內設置黃板誘殺成蟲,每畝地放置30~35塊,置于行間可與植株高度相同;藥劑防治可選用25%蚜虱統熏殺或25%蚜虱螨熏殺1000倍液,或用12%的科順煙劑、30%的白粉虱煙劑定期熏殺④。
(三)番茄莖腐病
在莖基部莖變褐萎蔫,嚴重時蔓延至整個植株。可在莖基部施用藥土,每平方米表土施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9g,充分混勻。植株發病時用藥土在病株基部覆堆,把病部埋上,促使長出不定根。此外,發病初期還可以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拌種雙粉劑懸浮液800倍液。
(四)棉鈴蟲
棉鈴蟲是番茄主要的蛀果害蟲,幼蟲蛀食蕾、花、果。蕾受害后,苞葉張開,變成黃綠色,2~3d后脫落,幼蟲吸食青果,近老齡時多吸食成熟果及嫩葉。棉鈴蟲的卵95%產于番茄的頂尖至第四層復葉之間,可結合整枝、打頂和打杈,能有效減少卵量,同時要注意及時摘除蟲果,以降低蟲蛀程度;生物防治,在棉鈴蟲卵高峰后3~4 d及6~8d連續兩次噴灑Bt乳劑,可使幼蟲大量染病死亡;化學防治,用21%滅殺斃1500~30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1500~3000倍液防治④(最好在幼蟲尚未蛀入果內的時期施藥)。
(五)蚜蟲
在番茄的不同階段都會有蚜蟲侵害,則可以用1.8%的阿維菌素3000倍液或者10%蚜虱凈4000~5000倍液噴施防治。
參考文獻
[1]魏照信,陳榮賢.農作物制種技術[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97~98
[2]趙統敏.番茄雜交制種技術[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23
[3]張超.番茄雜交制種技術[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18
[4]王就光.蔬菜病害診治手冊[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32~34
農業從業人員評職還可閱讀《現代農業科技論文發表收費》
《現代農業科技》基本信息介紹:《現代農業科技》(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于1972年創刊,是經國家科技部批準、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優秀農業技術研究性期刊,每月10日、20日出版,大16開,彩色四封。系全國優秀農業科技期刊、全國農業核心期刊、安徽省優秀科技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