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土地資源管理論文自治區土地開發利用形勢,論文首先介紹了土地供應與土地市場總體呈現的基本勢態,建議“十三五”時期新疆自治區土地開發利用工作應重點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要求,著力于提質增效、優化結構,為社會經濟生態協同發展增添新動力。
[內容提要]通過比較分析“十二五”時期新疆自治區土地利用計劃指標、供地結構、供地面積、地均GDP以及土地稅費等數據變化,發現“十二五”時期新疆自治區的土地開發利用形勢呈現以下基本特征:(1)土地供應與土地市場總體呈現萎縮態勢;(2)土地開發利用經濟效益穩步提升;(3)土地財政與經濟發展運行情況總體趨同,有助于經濟結構轉型。同時也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1)土地整治竣工規模呈現下降態勢,對新增耕地的貢獻有所不足;(2)土地開發利用經濟效益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土地違法用地面積逐年下降,但違法案件呈現抬頭跡象。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論文,“十二五”,土地開發利用,形勢分析
新疆全區(含生產建設兵團)土地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5160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2.58%,建設用地總量為149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92%,未利用地1098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6.5%。人均耕地面積0.23公頃(3.39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人均城鎮建設用地229平方米,是國家標準的1.9倍(國家標準小于120平方米/人)。具有土地總面積大,實際利用率低,人均土地面積廣等特點。
一、基本態勢
(一)土地供應與土地市場總體呈現萎縮態勢
1.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安排使用量下降顯著“十二五”時期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安排總量為184628.13公頃。自治區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安排使用量由2011年的47313.23公頃減少到2015年的27861.99公頃,“十二五”期末與期初相比降幅為41.11%,年均下降12.4%。其中占農用地和耕地指標分別為10753.28公頃和4555.8公頃,“十二五”期末與期初相比降幅分別為54.04%和65.38%(見圖1)。2.批準國有建設用地面積下降,但實際供應情況呈現回升跡象自治區批準建設用地面積由2011年的7.39萬公頃下降到2015年的3.83萬公頃,“十二五”期末與期初相比降幅為48.14%,年均下降15.14%。從實際供應情況來看,自治區國有建設用地供應量由2011年的2.09萬公頃增加到2015年的3.33萬公頃,“十二五”期末與期初相比增幅為59.43%,年均增長12.37%。(見圖2)分類型看,“十二五”時期自治區商服用地供應量由2011年的1096.03公頃下降到2015年的1088.46公頃,期末比期初降幅為0.69%;工礦倉儲用地供應量由2011年的7495.52公頃下降到2015年的7473.51公頃,期末比期初降幅為0.29%;住宅用地供應量由2011年的4731.56公頃下降到2015年的3102.47公頃,期末比期初降幅為34.43%;其他用地供應量由2011年的7564.80公頃增長到2015年的21636.63公頃,期末比期初增幅為186.02%。“十二五”期末四種地類供應分別占總供應量的3.27%、22.44%、9.32%和64.97%(見圖3、圖4)。3.土地出讓面積與價款出現較大回落具體到“十二五”時期,自治區土地出讓面積由2011年的10977.89公頃下降到2015年的8081.19公頃,期末與期初相比降幅為26.39%。其中:招拍掛出讓面積由2011年的10348.85公頃下降到2015年的7461.02公頃,期末與期初相比降幅為27.90%。土地出讓合同價款由2011年的184.78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87.84億元,期末與期初相比增幅為1.66%。分年度看,2011-2015年自治區土地出讓總面積和出讓金額走勢大體一致,自2011年開始,土地市場開始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跡象。到2013達到最高值;2014年開始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
(二)“十二五”時期土地開發利用經濟效益穩步提升
2014年底,自治區平均每公頃耕地年產值為37788元/公頃,比2011年的28005元相比增幅達34.93%,年均增長2445.75元/公頃;自治區平均每公頃建設用地年產值為171.87萬元/公頃,比2011年的136.46萬元/公頃相比增幅達25.95%,年均增長8.85萬元/公頃(圖6、7)。圖6“十二五”時期自治區地均耕地年產值變化情況數據來源:新疆自治區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2011-2014年《新疆統計年鑒》圖7“十二五”時期自治區地均建設用地年產值變化情況數據來源:新疆自治區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2011-2014年《新疆統計年鑒》
(三)土地財政與經濟發展運行情況總體趨同,有助于經濟結構轉型
1.地方經濟發展逐漸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2011-2014年自治區地方財政收入對土地財政收入的依賴性逐漸減弱,土地財政收入與預算收入占比從2011年的39.08%下降到2014年的31.69%,但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貢獻并未下降,土地財政收入對GDP的貢獻一直穩定在4%-6%之間。反之,土地出讓金收入下降、土地稅費收入提高等現象增加了地方經濟發展空間和彈性,經濟結構轉型具備良好的條件和潛力。(圖8、9)2.土地稅費收入逐漸成為自治區政府穩定可持續的財力來源2011-2014年,自治區土地稅費收入一直保持穩定增長,這說明自治區這五年間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良好,土地和房產市場交易活動較為活躍。土地稅費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與土地出讓金比重的差距逐年縮小,2014年土地稅費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16.21%,甚至高于土地出讓金15.47%的占比。這說明借助土地形成的稅收體系,逐漸成為自治區地方政府穩定可持續的財力來源。土地稅費收入遞增提高了自治區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為“十三五”時期新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見圖10)。
二、問題
(一)土地整治竣工規模呈現下降態勢,對新增耕地的貢獻有所不足
“十二五”時期自治區的土地整治竣工規模自2012年達到147300公頃的峰值后,連續四年下降。期末的土地整治竣工規模為36949.15公頃,僅比期初增長20.47%。其中,2011-2015年新增耕地面積占土地整治竣工規模的比重呈現起伏下降態勢,“十二五”時期新增耕地面積占土地整治竣工規模比重由2011年的40.43%下降到2015年的17.67%,下降了22.76個百分點(見圖11)。
(二)土地開發利用經濟效益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截止2014年底,全國平均每公頃已開發利用土地形成的GDP(簡稱“地均產值”)為93053.89元。其中,自治區的地均產值僅為18314.91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在西北五省中也排在倒數第二位(見圖12)。分地類看,2014年底自治區農用地地均產值為2981.78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9028.01元的1/3,在西北五省中排名倒數第二。與建設用地經濟效益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是,自治區每公頃耕地(含園地)形成的農業產值為33649.44元,相當于全國平均值36607.46元的92%,在西北五省中僅次于陜西省,排行第二(見圖13);2014年底自治區平均每公頃建設用地形成的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為518978.80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1542617.20元的1/3,在西北五省中排名倒數第一(見圖14)。
(三)土地違法用地面積逐年下降,但違法案件呈現抬頭跡象
“十二五”時期,自治區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5735件,涉及土地面積6633.4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占542.38公頃。分年度看,土地違法用地面積自2012年達到峰值后逐年遞減,2015年違法用地面積僅為2011年的35.84%,年均下降22.63%。但土地違法案件數量自2013年到達谷值后連續兩年回升,開始呈現抬頭跡象。
三、政策建議
通過對“十二五”時期自治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分析,建議自治區“十三五”土地開發利用工作應重點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要求,著力于提質增效、優化結構,為社會經濟生態協同發展增添新動力。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一)以土地整治為抓手實現耕地數量質量雙提升
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計劃,繼續加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力度,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南疆地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努力實現2020年建成2676萬畝的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規模,帶動貧困地區尤其是南疆三地州扶貧脫困。同時,加強耕地質量后期評價與監測,研究制定土地整治項目驗收的經濟考核評價體系,將土地整治項目驗收從之前的耕地質量評價向耕地質量與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的方向轉變,實現耕地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二)全面提高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效率
一是從去產能角度出發,推動建設用地供給側改革。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結構性調整是當前土地供應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治區在貫徹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過程中,應將建設用地供應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有機結合起來,實行產業差別化的供應政策。對未按國家規定核準、備案的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和淘汰落后行業新增產能項目用地,一律禁止通過用地審查,不得批準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不得辦理供地手續;對于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限制類項目以提高存量用地效率為主,嚴格限制新增用地,扭轉土地低效利用局面;對于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鼓勵類項目實行用地保障機制,給予新型產業成長發展的空間。二是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完善建設用地管控標準和節地評價體系。在總結以往開展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工作的基礎上,建立能體現出用地結構、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等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進一步降低單位GDP地耗規模,提高土地要素生產率。
(三)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為契機釋放經濟發展新活力
一是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重點研究探索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項改革試點,注重土地制度改革與財稅、金融領域的改革協同推進。二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賃、申請、抵押二級市場。三是加快不動產登記。對集體土地所有權、房屋等建筑物、構筑物所有權、森林、林木所有權、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水域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法律規定需要登記的其他不動產權利進行登記。進行職能機構整合建設、流程再造,有效維護和加強權益保障。
(四)建立執法監管責任機制嚴查違法用地行為
一是構建全過程監管的新型執法監管機制,探索建立從動態巡查發現、制止、報告,到違法案件的查處等全程監管機制,在批前預防,批中、批后動態巡查監管,及早發現、盡早處理違法用地。二是探索部門聯動提高執法效率,推動單一執法向聯合協作轉變。增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威懾力,從源頭上解決違法行為制止難和查處難,切實扭轉“以罰代管”的局面。三是推動國土資源執法督察“一張圖”建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執法監察手段,提高執法監察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015.
[2]新疆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J].新疆: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015.
[3]國土資源部.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J].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2015.
[4]新疆國土資源廳.新疆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報告[R],2011~2015.
[5]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新常態下的國土資源改革發展—國土資源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2015)[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5.
作者:鐘驍勇
推薦閱讀:《中國土地》(月刊)創刊于1982年,由中國國土資源報社主辦。土地管理專業刊物。宣傳黨和國家有關土地管理工作的方針、政策、法規,介紹有關土地管理的理論和科學技術成果,交流國內外土地管理的經驗。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