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林業科學論文發表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效,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讓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產業結構經過很大的調整,不僅帶來了效益,同時促進了森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有效保護了森林植被。
摘要:從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強化后期產業發展等方面闡述了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取得的成效,同時指出了其存在著易遭受森林火災和病蟲害危害、退耕農戶積極性不高、造林密度過大、缺乏撫育等問題,并提出了大力開展中幼林撫育、及時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實行分類經營、建立退耕公益林補償制度,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推行GIS技術的應用,加大對林業龍頭企業扶持、帶動退耕還林產業經濟發展,將退耕地的防火、病蟲害防治納入到當地防火、病蟲害防治體系中等對策。
關鍵詞:林業科學論文,退耕還林,成效,問題,對策
1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基本情況
安徽省自2002年被列入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范圍后,共完成退耕還林建設任務989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330萬畝;涉及16個市84個縣(市、區)的173.2萬農戶,下發各項補助資金105.4億多元,平均每個退耕農戶從中直接收入達3400元。
2退耕還林工程產生的效益
2.1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提高了森林覆蓋率3個多百分點,優化了林分結構,改善了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豐富和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促進了區域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取得了生態改善、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的顯著效益。以安徽大別山區來說,退耕還林前該地區由于砍樹種糧,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70.0%。該區境內的岳西縣,工程實施前全縣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1650.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8.8%,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嚴重阻礙了該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美好鄉村建設,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質量。退耕還林后,全縣共完成退耕地造林15.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64.7%提高到70.5%,中度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1015.7平方公里,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2.2產業結構得到極大調整
退耕還林工程有效地調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改變了生產經營方式,種植、養殖、加工、舍飼養畜、農村商貿、林產品種植加工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很多退耕農戶因此走上了致富路。以歙縣北岸鎮新橋村為例,村民汪乃威承包800畝坡耕地退耕還林,創出了“以退耕還林為主→糧食下腳料加工成飼料→飼料養豬養雞→林間種草養羊養魚→禽糞返地育林→生態旅游觀光”的發展模式。廣德縣誓節鎮茆林村,自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全村栽種紅殼竹面積已達3259畝,平均畝年產值由過去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現在的1000余元,經營紅殼竹年收入上萬元的農戶有50余家。
2.3后續產業培育得到加強
退耕還林帶動了林業基地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林產品的加工和資源的增值增效。2015年,全省林業總產值2831.5億元,是退耕還林前的十幾倍。以黃山區為例,退耕還林竹類造林3.8萬畝,形成6個“五千畝毛竹基地”、2個“萬畝竹海基地”,15家毛竹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160多萬根。淮北地區以楊樹等用材樹種為原料的加工企業達1800多家,年加工能力320萬立方米,年銷售額50億元,年利潤5.0億元,從業人員10萬余人,成為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4促進了森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實施退耕還林以后,安徽省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旅游景點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迅速增加,黃山、天柱山、九華山旅游業日益火爆。另外,隨著山區林業綜合開發不斷深入,周邊地區的退耕還林戶到景區務工、經商人數增多,退耕戶的收入、生活水平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退耕還林特色林產品的銷售也已成為安徽各地森林生態旅游業的亮點,紛至沓來的游客不僅帶來了大量的物流、資金流,更帶來了新的觀念、新的信息和新的機遇。
2.5加強了農村能源建設,有效保護森林植被
安徽省從實際出發,采取國家補助、地方配套和農民自籌相結合的方式,以農村沼氣、太陽能建設為重點,加強節柴灶、薪炭林建設,確保退耕還林重點地區的農村能源建設,以保護森林資源。如和縣新建沼氣池1668座,節柴灶25781座;廬江縣新建沼氣池16000座,太陽能13000座。
3經驗與啟示
3.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是退耕還林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
退耕還林工作一開始,安徽省就及時成立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時任常務副省長擔任,副組長由省政府副省長和副秘書長擔任,省林業、發改、財政、農委、糧食、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領導為成員。在省林業廳設立辦公室,具體負責工程建設日常工作。各工程縣也成立領導小組。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明確責任主體,落實責任機制,實行造林成效與政策補助掛鉤。在全省上下形成了黨政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干部群眾一齊上的氛圍。
3.2建立規章制度,規范工程管理,是保證退耕還林質量的重要手段
安徽省相繼制定了《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管理暫行辦法》、《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作業設計操作細則》、《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種苗管理暫行辦法》、《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林權登記暫行辦法》、《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檢查驗收實施細則》、《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年度目標考核獎懲辦法》、《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檔案管理辦法》等管理辦法,嚴把各關鍵環節。一是嚴把規劃設計關。嚴格技術標準,細化落實技術措施,認真編制作業設計。二是嚴把造林關。從整地、苗木、栽植到管護,層層建立責任制,林業技術干部深入基層,跟班作業。三是嚴把中幼林撫育管理關。各地及時開展撫育間伐等森林經營活動,加強林木后期管護。
3.3嚴格造林質量,強化檢查監督,是保證退耕還林高標準的重要措施
安徽省針對大面積退耕還林,2005年及時出臺了《關于強化重點工程管理,全面提升營造林質量的意見》,成立了造林質量管理辦公室,建立了營造林質量評比制度,負責對全省的造林質量實施監督,并在太和等五縣(區)推行退耕還林監理制試點。每年春、秋兩季都要實行“縣自查、市抽查、省核查”的三級檢查驗收制度,并及時進行通報,對質優的提出表揚,質差的點名批評,并督促立即整改。
3.4明晰林業產權,做好確權發證,是保護退耕還林者權益的根本方法
安徽省自2005年開始,把林權證發放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省成立了林權證發放領導小組,下發了《關于加快退耕還林林權發證工作的通知》,兩次召開林權登記發證專項會議。廳領導分片包干,深入基層督查指導,并每10天通報一次發證進度,有力地推動林權發證工作。各市縣也相繼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及時部署、落實。林權證全面發放,保護了廣大退耕還林者的利益,使退耕農民吃下了“定心丸”。
3.5規范運作程序,及時兌現政策,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重要保證
為規范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發放,安徽省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糧食補助辦法的通知》,省直相關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不定期對錢糧補助資金兌現情況進行抽樣檢查。各地市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每年檢查驗收后,按照“五不準”要求,及時將國家補助款通過“一卡式”足額發放到退耕戶手中,做到不變通、不走樣、不流于形式,堅持按期張榜公布,并設立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
3.6加強檔案管理,做好信訪工作,是退耕還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安徽省非常重視檔案管理工作,制定了《安徽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檔案管理辦法》,縣以上建有檔案室,鄉鎮設檔案專柜,檔案有專人管理,基本建立了省、市、縣、鄉鎮四級退耕還林檔案管理網絡。省退耕辦有專人負責群眾信訪工作,公布了舉報電話和舉報信箱,還設立了廳長信訪接待日。退耕辦積極接待群眾來訪,及時處理好各種案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3.7優化林種結構,培植后續產業,是實現退耕還林經濟效益的最有效途徑
安徽省針對退耕還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時開展了“回頭看”活動。從作業設計、檢查驗收、合同簽訂、造林質量、政策兌現等10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標準和要求,及時召開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現場經驗交流會,推廣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黃山市將工程初期營造的3.8萬畝經濟價值較低的樹種進行了更換和調整,全部選擇竹子、山核桃以及經濟價值較高的兼用性樹種。石臺縣丁香鎮通過開展“回頭看”,在山茱萸林下種植無性系優質茶,每畝一年就有800多元的收入,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4存在問題
4.1退耕還林面廣、樹種單一,極易遭受森林火災和病蟲害
多數縣退耕地塊與農田交錯,農作時焚燒秸稈對周邊退耕地造成威脅,安徽省雖已禁止焚燒秸稈,但管理難度極大,在環保部2013年6月13日公布的全國秸稈焚燒分布遙感監測結果中,全國共監測火點165個,其中安徽占了111個,工程區存在很大的火災隱患。同時,樹種大多數以楊樹為主,占退耕還林面積45.34%,極易造成病蟲害。
4.2退耕還林經濟效益比較優勢下降,影響退耕農戶的積極性
沒有取消農業稅之前,加上糧食價格低,實施退耕還林比種糧更實惠,但現在退耕還林比較經濟效益優勢明顯降低,退耕戶積極性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種糧和農資補助不斷提高,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不斷上升,退耕還林政策補助含金量下降,國家第二輪退耕還林補助已低于種糧和農資綜合補助標準。二是安徽退耕樹種中楊樹、濕地松所占比例很大,在當前木材總體價格偏低的情況下,已嚴重影響了退耕農戶鞏固成果的積極性。
4.3部分退耕小班造林密度過大,缺乏必要的撫育
安徽省2005年以前退耕還林多數地塊造林密度過大,郁閉度大于等于0.7的林分面積已達50%。密度大、郁閉度高極易發生病蟲害和火災。不及時加以撫育,就會導致森林生長不良,影響經濟效益。
4.4退耕還林管理方法傳統,難以高效反映信息變化
安徽省退耕地塊分散破碎,大部分工程縣退耕還林信息量非常大,不少地方退耕管理仍使用1:25000比例的地形圖和老圖紙,多以位置示意為主,界限不準。傳統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已難以及時、準確、全面、高效地反映工程建設中的信息變化,不能滿足工程管理的需要。
5對策
5.1大力開展中幼林撫育,及時調整林種樹種結構
應加強對退耕還林工程撫育工作的技術指導,結合國家中幼林撫育項目,對所有退耕地塊進行全面摸排,將撫育任務落實到村、組、小班。根據不同樹種、不同林地和林木生長狀況,對所有進入撫育間伐期,林木明顯分化,枝下高達到林分平均高三分之二以上、林分郁閉度大于0.7以上的林分實行全面間伐。對生長衰退的林分,即時更換樹種,以調節林分結構,促進林分生長、提高林分質量。
5.2實行分類經營,建立退耕公益林補償制度
退耕戶對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積極性不高是一個普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應對退耕還林地進行分類經營,將生態重要區位或生態脆弱區域劃為國家公益林;將立地條件好,采伐和經營不會對生態平衡造成危害的劃分為商品林,種植如筍竹、油茶等兼用樹種。納入公益林的,國家應給予一定的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納入商品林的,各級政府應著力培育特色林業產業富民。
5.3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推行GIS技術的應用
安徽省退耕地塊過于零碎、分散,普遍存在技術人員只對自己負責的小范圍內情況了解,缺乏對整個縣退耕工程全面管理,且有些地方管理隊伍不穩定,銜接不流暢,給工程后期發展帶來很多的不便。安徽省應結合林地“一張圖”建設,逐步推行GIS技術在退耕工程管理中的應用,為退耕還林工程提供強有力的管理和研究手段。
5.4加大對林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帶動退耕還林產業經濟發展
安徽省農業生產條件較西部工程省有較大優勢,目前全省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的關鍵問題在于退耕還林工程能否成為一項穩定農民收入、穩定農林產品生產的制度政策。龍頭企業的市場引導作用,企業帶動基地,基地連結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退耕戶的穩定增收問題,這些企業已成為推動安徽省退耕還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工程建設中應對林業龍頭企業給予相應的專項資金扶持,以加強退耕還林龍頭企業、行業協會與林農的聯系,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示范性技術推廣模式,引導農戶積極提高技術管理水平。不管哪種所有制和經營形式的龍頭企業,只要能帶動退耕農戶,與農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給農民帶來實惠,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都應給予大力支持。
5.5將退耕地的防火、病蟲害防治納入到當地
防火、病蟲害防治體系中防火、防范林木病蟲害現在已經成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針對退耕地塊火災、病蟲害存在的隱患,應加強預測預報,建立森林災害聯防制度和應急反應機制,把退耕地塊的防火、病蟲害防治工作納入到各地的防火、病蟲害防治體系中,切實提高防災效果,確保林火、病蟲害防治監測體系覆蓋所有退耕地塊。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退耕還林條例(第367號令)[EB].2002-12-14.
[2]安徽省林業廳.安徽省退耕還林管理暫行辦法(林造[2002]100號)[EB].2002.
作者:程光茹 單位:安徽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推薦期刊:《江蘇農機化》雜志是江蘇省農業機械管理局主管、江蘇省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站主辦的一本立足本省,面向全國,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科技人員等多種需求的信息性農機科技普及刊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