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發表網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寫作服務。
摘要:文章通過對參后還林地經營利用情況的對比,得出結果:對參后還林地實行集約化經營,采取樹種搭配,長短結合等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經濟效益,這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林地生產力;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有效途徑
撫松縣是吉林省重點林業縣份之一,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西北麓,松花江上游,地理位置在東經127°0l′-128°05′,北緯41°42′-42°49′,東西長87公里,南北125公里,總面積6148平方公里,是唯一的中國人參之鄉。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解決林參之間的矛盾,經科學論證,省政府吉政發[1980]71號文件《關于撫松縣實行以林為主調整林業用地請示報告的批復》從周邊企業局劃撥了49.4萬畝國有林地社隊,用作撫松參業三十三年輪作用地,這次調整林業用地后中,全縣林參輪作面積為33.9萬畝。
過去由于制度不嚴、管理滯后、重采輕造等因素的影響,只為生產木材而忽視了造林,造成了撫松縣大部分鄉鎮33年輪作不能實現,有的鄉鎮瀕臨資源枯竭。為了盡快使這些地方走出困境,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林地資源,使其發揮出最大生產力,增加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為今后發展林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過去撫松縣采取的是參后還林,在人參作貨后,按照設計要求,栽植落葉松、云杉、楊樹等速生樹種,一般都是按參串的規格來確定造林密度。20世紀80-90年代,由于管理粗放,掛串時實行10尺掛串,這樣每公頃可以產成品土900丈,造林規格一般就確定為1.5 m×2.5m,每公頃栽植苗木2667株;90年代后,由于可作參地的林地資源越來越少,因此,參農在掛串時為了節約土地采用了9尺掛串,使馬道(工作道)和池面縮小,每公頃可以出參土1000丈,造林規格也相應確定為1.5 m×2.0m,每公頃造林密度為3333株,比過去每公頃多栽了667株。
從撫松縣實際情況看,由于森林皆伐后用作參地,人參作貨后在造林,由于種參時參農對參地施入了大量的肥料,因此土壤肥力很高,如果把造林樹種選擇好,科學的確定經營方向,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林地生產力。2002年我們搞了一個試驗,參后地確定經營紅松果林,由于紅松屬于慢生樹種,生長前期需要蔽陽,我們可以在紅松果林地里營造可以提前收獲,又不至于影響紅松果林生長的樹種,我們在紅松果林里套種4-6年云杉大苗,隔行栽在紅松果林行距之間,經過5-6年培育,云杉綠化大苗高生長高度為2m-3m,可設計采挖出售。每公頃可以賣25元-30元×3333株=83325元-90000元。這在不影響紅松果林的生長的同時,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另外還可以在紅松果林中間搞林藥間作、林苗間作。總之,只要不影響紅松果林的生長,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1988-1992年,撫松縣泉陽鎮林場參后還林時,主要造林樹種是楊樹和云杉,當時的造林規格為1 m×1.5m,一行楊樹、一行云杉,由于經過多年管護,楊樹已達到皆伐年齡,按目前人工楊樹達到皆伐年齡計算,每公頃出材150m3-200m3,按目前市場售價450元/m3扣除人工費、育林費,實際每公頃收入60000元左右,這期間,云杉也已高達4m-5m,胸徑6cm以上,由于生長過密,前幾年又隔株挖出一部分云杉苗,每公頃1665株×30元=49950元,收入十分可觀。
通過幾年來對不同林分類型標準地的經營情況與林木生長情況的調查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對造林地實行集約經營采取樹種搭配的同時,長短結合等措施,可以在幅度提高經濟效益,使林地能夠創造出單位面積內的最大經濟效益。
在林業生產實行集約化經營、實現營林生產的戰略性轉變移、走林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林業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對最大限度提高林地生產力使其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積極開展試點工作,設立長期觀測標準地,積累基礎數據資料,不斷探索生產經營新技術、新方法、新科技,是解決資源危機、資金危困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時也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有效途徑。
閱讀范文:山東農業科學論文發表秸桿綜合利用
摘 要:秸稈的綜合利用實際上解決了如何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問題。采用秸稈還田或有效還田,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是恢復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秸稈還田技術 秸稈飼料技術 秸稈氣化技術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