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中國農業科學》發表的一篇農業論文,1960年創刊,是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性月刊。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任編委會主任/主編,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旭、屈冬玉,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予元、方智遠,著名美籍農業科學家耿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許世衛等分別出任編委會副主任、副主編。還有以兩院院士和資深農業科學家為主的陣容強大的顧問組織及海內外著名學者組成的編委會。
摘要:介紹開封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進一步優化該市種植業結構的對策,以為推動該市種植業的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特色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河南開封
開封市在種植業結構不斷調整的同時,一些相關產業和配套措施也緊緊跟上,為種植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學技術應用更加廣泛。引進名特優新品種,全市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得到明顯改善;推廣高效農業新技術,推動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大力推廣了設施栽培和保護地栽培技術,延長產品上市期,提高了錯季農產品產量;建立高效示范園區,提高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二是市場信息體系不斷完善。開封市加快了農業信息體系建設,5縣共建立農產品信息網點185個,通過網絡優勢,加強農業信息的搜集和發布,培育出3 000多名農民經紀人和運銷農戶,成立中介組織350多個,有效地促進農戶與市場的對接。三是農產品加工業不斷發展。開封市初步形成“基地+市場+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推動了農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1開封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成效
開封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種植業結構調整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經過10多年的努力,已取得顯著成果。
(1)種植業結構明顯改善。在保證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前提下,不斷增加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目前,全市糧經比達到55∶45,蔬菜、西瓜、名優小雜果等園藝產品快速發展,成為開封市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
(2)優質、專用農產品比重明顯上升。當前全市優質專用農產品種植面積達28.77萬hm2,占總面積的36.69%。其中優質專用小麥10.34萬hm2,優質玉米4.05萬hm2。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0個,總面積達1.00萬hm2。
(3)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向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根據開封市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特色農業,促進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目前,已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經濟區,通許縣形成辣椒、無籽西瓜等為主的經濟作物生產基地;蘭考縣形成六大“特色農業”基地,多鄉一業,連成一片,形成區域化生產格局。
(4)訂單農業得到發展。如開封市先后發展優質小麥、白玉蘿卜、大白菜等各種農產品“訂單”面積逾1.33萬hm2。
2農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開封市種植業調整過程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然屬于粗淺層次的調整,相對于不斷提升的高消費和種植農戶的單位效益來說,仍有很大的優化深化空間。
(1)優質農產品比重低,發展不平衡,農業生產整體效益低下。開封市優質小麥不足1/3,小麥品種更新力度差;優質農產品占有率低,僅占38.89%;農業特色不突出,成效不顯著。
(2)農業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滯后,導致農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乏力。一是農業科技研發方向存在誤區,提高單產研究,特色品種培育少;糧食生產研究多,經濟作物研究少。二是農技推廣工作網斷人散,技術培訓少,制約了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和推廣[1-3]。
(3)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低,增值潛力小,種植業結構優化的成果不能充分體現。開封市農產品加工95%以上為簡單的初加工產品,附加值低。果蔬類產品因為缺少深加工、冷藏設施,上市時間集中,銷路狹窄,價格低廉,甚至滯銷。
(4)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嚴重制約種植業結構的優化與深化。訂單農業是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有效途徑。但是開封市在實際操作中往往不能善始善終,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尚未理順,農民利益得不到保護。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不健全,無法實施農產品監控。信息滯后,結構調整的趨同性傾向比較突出[4-5]。
3優化種植業結構的對策
(1)對優勢農產品進行區域性布局,逐步形成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具體有以下幾個區域:①專用小麥區域。重點是在5縣建成13.33萬hm2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實行集中連片,統一管理,穩定糧食生產。②專用玉米區域。突出專用玉米優勢區,實行品種多樣化,達到玉米基地6.67萬hm2。③優質水稻區域。發展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基地1.33萬hm2,提高稻米的加工包裝能力。④優質棉花區域。迅速建立4.00萬hm2優質棉生產基地。⑤優質花生區域。發展花生優勢產業帶,建立4.00萬hm2優質花生生產基地。⑥汴梁西瓜優勢區。建立西瓜優勢產區,推廣開雜5號、菊城無籽1號等新品種。
(2)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國際化和市場化程度。具體措施如下:①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要加快農副產品專業市場建設步伐,充分發揮農民經紀人的作用,不斷增強市場功能,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要進一步推廣“綠色通道”,保證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運銷通暢。②加強信息體系建設。縣、鄉要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平臺(下轉第381頁)
(上接第379頁)
作用,加強市場信息的開發和預測分析,建立農業市場“110”,引導農民種植銷售。③加強質量檢驗監督體系建設。對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實行嚴格的檢驗和監督管理,確保按照標準化組織生產、進行加工。重視農產品的安全衛生,切實解決目前存在的農產品農藥、化肥殘留較高等問題。④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技術操作規程的制訂,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建立和完善優質高效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園區;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6]。
(3)大力發展相關產業,推動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多重效益。在抓好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改組改造的同時,積極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在發展中逐步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
4參考文獻
[1] 張太宇,徐丹丹.沈陽市農業結構調整經驗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0(4):39.
[2] 韓清建.通許縣政協關注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J].協商論壇,2010(6):26.
[3] 周世忠.實施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問題研究——以兵團六師芳草湖農場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4):89-9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