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文根據目前我國林業資源現狀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樹種選擇、造林季節選擇的方法,并能有效和我國其它林區的造林技術緊密聯系,從而推動我國林業發展。本人就此項問題進行粗略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林業資源 造林技術 造林方法
一、我國當前林業資源現狀:
我國林業總產值達5860億元;其中松香年產44萬噸,出口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億件,出口也居世界首位。林業產業已成為部分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統計,我國目前林業產業的發展每年可解決4500多萬農民的就業問題,大約占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37.5%。但是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林業發展既有一定的優勢,也存在很多的劣勢,優勢與劣勢并存。
1、林木資源的優勢:
1.1發展空間大;
根據調查,我國森林資源面積呈逐年以200萬公頃速度遞增,林木生長量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的發展在數量上開始走出“低谷”,從根本上扭轉長期以來森林資源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1.2竹類資源豐富;
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悠久的國家。其竹林面積達700萬公頃,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3、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噸。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均居在世界首位。
2、林木資源的劣勢:
2.1存量小、質量差
我國森林資源貧乏,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質量下降、結構不合理,經營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長低。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滿足森林為人類提供生態環保和木材供應。木材供不應求、優質木材短缺,價格上揚等一系列問題,影響對林產工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2人造板工業落后
我國木材加工行業發展緩慢,特別是人造板制造業發展普遍都存在著規模小、設備落后、技術力量不足、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的問題。再加上管理水平有限、木材價格較高等原因,造成我國人造板事業發展緩慢,與世界水平相差甚遠。
二、當前我區域培育造林的一些技術措施;
1、為能及時供應林業產品市場,發展林業經濟,我區資源培育方法主要是:
1.1植苗培育更新法。
1.2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
1.3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就當前形勢,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即采用實生苗造林)培育資源,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2、整地、造林樹種選擇、造林季節的選擇是在造林前改善環境條件的主要環節。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要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得快,整地后改變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溫度狀況發生變化同時增加土壤肥力。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長情況顯著改善。整地還能保持水土、減免土壤侵蝕,同時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
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個環節,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倒木、伐根等清除掉。清理的方法從操作形式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可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指翻墾全部土壤造林,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部分造林土壤的整地方式。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而塊狀整地是指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三、造林方法
1、播種造林法;
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有施工容易的特點,便于較大面積的造林。但是這種方法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高,造林后對幼林撫育管理要求也較高。因此適合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插和撒播等。
2、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干、枝、根等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有效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技術簡單容易操作,成活率較高。但需要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適用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泡桐和竹類等。
3、植苗造林法:
除了上述采用一些播種造林法和分蘗造林法外,則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法,大多數采用一年生實生苗造林。
4、選擇造林最佳時間:造林時間,在冬季干旱和嚴寒的地區通常以春季為主,但由于目前各地造林樹種多樣性,引種工作和技術推廣工作做得比較好,造林季節普遍提早,根據不同地區根據樹種特性和氣候等特征進行相應調整,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氣溫較低,蒸發量小,起苗栽苗不致過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時樹苗根系活動較早,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長葉,抗旱能力強。
5、造林栽植方法:一般采用穴植。此方法栽植的規格和技術要求較高。
6、營造混交林:隨著杉、松造林面擴大,商品林追求經濟效益,純林不利改善土壤地力適應性差,易發生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因此,從生態和植物的多樣性及穩定林型結構出發,更提倡發展以杉、松、闊為主的多樹種的發展模式,多林種的混交林,將會在今后工作中多數運用于經營方面。
7、造林樹種的選擇應因地制宜。根據生態學原理,營造林技術方法提倡因地制宜。對此,適當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其一能加快改善土壤環境結構和提高造林質量。其二能改變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游的觀賞性,豐富森林資源景觀,還可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對于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8.1對于立地條件較差山地紅壤的造林地,則應采用一些適應性強的樹種。各地實踐證明,杉松混交效果是最好的,不論是兩種同時造林或因杉木長不起來再混種馬尾松,或在馬尾松林下套種杉木,都能促使杉木成林成材。
8.2為保持和改善土壤地力,防止病蟲害和有效防止山火,可在山腳種植防火隔離帶,樹種可選擇種植木荷、楊梅等含水率較高有效防火抗火樹種。改善土壤地力,還可選擇固氮功能改造土壤的樹種混交。
8.3對于立地條件變化較大的造林地,可根據土壤情況,采用不規則塊狀混交,如山窩、山洼、山腳造闊葉樹純林,其他部位選松樹或杉樹,即做到適地適樹,又達到混交效果。另外,為了克服低山丘陵栽杉、松早退、早衰的現象應注意種源選擇,從附近的中心產區或鄰近的山區采種效果較好,具有遠緣雜交的優勢。
四、總結
在林業生產過程中,不僅要掌握造林整地,樹種選擇,造林時間的選擇,還要掌握撫育,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重要的“管、護、防”等知識,才能有效地培育資源,加快林業發展,使林業資源做到青山常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