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高級經濟師論文發表了產業園區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如何實現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園區包括生產可持續、生態可持續、科技可持續,論文探討了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的具體內容以及循環經濟發展所具備的優勢。
[摘要]文章以生態、科技與生產等多種可持續發展角度,對產業園區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內涵和特征予以重點地分析,因為在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循環經濟的發展是重點,所以,針對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的多方面優勢也予以詳細地闡述,最終重點闡述了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模式。
[關鍵詞]高級經濟師論文,循環經濟視角,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
所謂的產業園區,具體指的就是技術、科學以及人力物力和財力都相對集中的區域。產業園區通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能夠對其內部資源潛力予以深入挖掘,并且實現其資源的合理利用,能夠降低資源消耗和占用,使得產業園區自身生態系統自我恢復的能力得以提升,并且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為此,循環經濟已經成為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途徑,也是其重要的發展趨勢。
1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內涵與特征
1.1生產可持續發展
生產的持續性主要是針對粗放式生產方式而言,現代產業園區一定要保證生產的集約性,不僅要將生產發展作為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應當重視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全面保護生態環境。為此,一定要對自然資源予以合理地利用,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提升。另外,企業應當采用清潔生產方式,構建健全的清潔生產組織體系和生產管理制度,并制定出清潔生產的方案。基于此,應當重視其生產的前端、過程、末端治理以及清潔審計工作的重要作用。
1.2生態可持續發展
在對生物資源及生態系統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始終遵循持續產量原則,針對生態系統與生物圈的正常功能需要給予一定的維護,確保生物更加多樣化,且生態系統能夠更穩定。其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確保產業園區生態資源能夠具備持續生產能力與功能,其中具體指的是土地資源及自然環境的利用,綠色能源的有效開發。
1.3科技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對很多生產力要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生產園區也一樣,其對于生態環保及文明道德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產業園區應當積極地發展科技,保證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產業園區企業局部利益同整體利益。其中,積極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產業園區生產力的深入發展。另外,需要對科技成果予以全面開發和利用。
1.4社會可持續發展
產業園區內部人口質量與生活質量的提升,內部消費方式的轉變,全面推廣綠色與適度消費,有效完善園區內部的醫療與社會保險,這就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社會持續性所重視的是與園區居住者基本需求及高層次社會文化需求的契合程度。
2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所具備優勢的分析
2.1科技優勢
產業園區自身的科技能力極強,并且在資源集約型發展與環境無害型經濟方面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第一,高新技術。絕大部分的高新技術區域,在其實際運用的過程中,能源消耗不多,且環境污染程度不深,所以,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3]第二,環保技術。所謂的環保技術,指的就是社會技術的發展始終根據自然界的生態原理,基于生態技術和消費技術,通過增加其他技術以保證生產與生活肥料實現還原利用。這樣能夠使環境容量的減少和質量的降低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實現其經濟價值,并提供了一定的就業機會。第三,適用技術。能夠同國家環境與資源條件相適應的技術就是適用技術,并且能夠在高新技術和環保技術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予以相應的補充。
2.2觀念優勢
因為產業園區的建設已經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始終,所以,在對其經濟效益予以考慮的基礎上,應當深入地探究怎樣使用與生態環境的融合。與此同時,通過生態特色的有效利用來吸引更多的高新技術人才及高新技術企業也是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而且需要在產業園區中積極地貫徹并落實生態生產的觀念。[4]
2.3制度優勢
在產業園區內部,特別是園區與園區內部企業環境保護及資源消耗方面都存在制度的限制,所以,如果能耗與資源消耗量大,或者是污染環境的項目是難以進入到產業園區當中的,這與循環經濟的發展存在極大矛盾。由此可見,進入產業園區的重要指標就是環境條件和資源消耗的狀況。而這些限制會對產業園區內部企業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使其主動改進技術,并且合理地使用清潔工藝與綠色生產營銷方式,將其當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有效地減少資源的消耗,強化環境保護,實現產業園區綜合經濟效益的提升。[5]
3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的具體內容
3.1形成循環層次
首先,在產品生產層次方面,應當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在整個過程當中對污染進行預防和控制,確保將污染排放降到最低。其次,產業的內部層次物能夠有效地交換并且實現互惠互利,保證廢棄物的排放最小化。其中,對于農業來講,最具代表性的發展模式就是立體化種植;而在養殖行業中,可以實現立體養殖;在工業當中實現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最后,實現產業各個層次之間的廢棄物互換,保證廢棄物以資源化形式予以利用。其中,對農業來講,稻田養魚的方式比較典型。因為稻田能夠為魚提供適應期生長的環境,而魚在稻田中則能夠吃害蟲或者是雜草。[6]另外,魚糞還能夠滋養稻田,有效地降低了使用化肥或者是農藥的數量,對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提高自身經濟效益。而對于工業來講,企業廢物能夠被另一企業當作原材料進行使用,進而實現企業之間在能量與水等多種資源梯級利用的目的,進而保證物質的閉路循環,而能量也能夠獲得多級利用,最終完成物質能量流閉合式的循環目標。
3.2合理構建生態產業鏈
對于產業園區生態產業鏈來講,其主要的內容有生態種植業、林業、漁業及牧業和工業,通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調合作,有效地交換廢物并予以循環利用,以要素耦合以及產業生態鏈等多種途徑形成網狀,相互依存且密切聯系,進而形成生態產業體系。其中不同產業部門在“質”的方面互相依存且制約,而在“量”的方面則是根據特定比例而形成的有機體。[7]因為,可以將蔗田種植業、制糖加工行業以及酒精釀造、造紙行業系統予以綜合性處理,并且形成框架,在盤活與優化,甚至是擴張過程中,構建生態產業鏈。
3.3生態技術的支撐體制
要想實現循環經濟,并且構建生態化的產業園區,一定要積極地轉變具體的設計思想,并且完美地融合經濟、社會以及環境效益,確保物質能夠得到循環利用。基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想法,應當合理分析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物流及能源流。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實現生產消費過程中資源與能源消耗的減少,也能夠合理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及排放。[8]另外,還可以針對建立生態產業園區過程中的生態技術予以明確。在此基礎上,可以對現代高新技術予以合理地應用,并且深入研究關鍵性的技術,使得生態技術自身的經濟性與可行性都能夠得以提升。除此之外,一定要將上述技術作為重要支撐,積極構建并完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及相應的優惠政策,保證生態產業園區更加完善。
4產業園區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實施
基于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工程理論的指導,生態產業園區針對特定區域內具有不同生產目的的產業,以物質循環、生物與產業的共生原理作為基礎,進而對自然生態系統當中的生物鏈關系進行有效的模擬,并且在其中實現縱向閉合產業與橫向耦合產業循環鏈的建構,盡可能地降低資源的消耗以及廢物的零排放,以保證所中產業的綜合性發展,形成產業集團。其中,生態農業園與工業園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產業園區內部的多種產業,不會受到產業自身生產方式的限制,并且在原材料的供應及產品分類等多個方面,其權利與發展的機會都是同等的。[9]由此可見,這不僅僅是傳統生產方式的有效轉變,同時也充分展現了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在生態產業園區,實現生產和自然系統的集合,探索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全面優化及發展的協調性。對產業園區的生態化建設能夠積極地推動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且使其在區域經濟,甚至是環境與社會效益方面得到統籌發展。站在經濟效益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實現資源使用效率的有效提升,且廢物得以再生利用。產業園區實現循環經濟發展,也同樣可以增強園區內部各個產業的前后關聯,對園區內部的環境信息系統即支持性的服務實現共享。而站在環境效益的角度進行分析,產業園區的生態化在降低污染源及廢物源的基礎上,還能夠對具有創新特點的清潔生產技術予以靈活運用,有效地緩解生產對于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10]正因為生態產業園區自身的優勢比較明顯,所以,也同樣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認可與關注,而且在實踐中應用。而我國目前的生產方式屬于粗放型,資源消耗量很大,而且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污染,生產的效益也不高,所以,全面建設生態產業園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府政策支持與引導之下,以生態設計手段對產業園區予以規劃,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之下,不斷鼓勵企業積極地運用新的工藝與技術,減少資源的消耗量,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而這正是當前我國產業園區生態化建設的重點。
5結論
綜上所述,在現代產業園區發展的過程中,將循環經濟理論內容作為指導思想,實現產業園區的生態化建設,確保其向著資源節約型及環保友好型的方向發展。然而,產業園區的生態化屬于新生事物,其發展具有一定的長期性特點,所以,同樣需要有政府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通過政策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使得資源使用率得以提升,并靈活運用科學技術,進一步推動產業園區的循環發展。基于循環經濟視角,對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了詳細研究與討論,希望能夠為其循環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志紅.循環經濟與西北工礦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J].湖南社會科學,2014(8):326-327.
[2]常前發.礦業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J].金屬礦山,2014(2):171-175.
[3]張玉山,李繼清,張惠蘭,等.基于水資源循環經濟理念的新疆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13(2):768-770.
[4]張婧文.基于循環經濟的中國航空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1,29(6):76-79.
[5]王俊嶺,趙瑞芬.中國鋼鐵工業循環經濟效率與質量二維評價[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1):124-128.
[6]何建東.礦產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J].社會科學家,2013(8):83-86,98.
[7]戴鐵軍,高新昕.包裝工業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J].生態經濟,2014,30(2):150-153.
[8]張梅芬.循環經濟對煤炭產業的影響及可持續發展路經探討[J].煤炭技術,2013(10):221-223.
[9]岳興懋.論宏觀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4):76-79.
[10]王平.試析煤炭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模式[J].科學與財富,2016,8(2):304.
作者:王為煒 單位:上海焦點實業有限公司
推薦期刊:《鐵道經濟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93年,由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主辦。綜合經濟科學雜志-運輸經濟學術刊物。關注中國鐵路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現實難點問題,系統報道國內外鐵路發展狀況,跟蹤國內鐵路改革進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