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時代教育的主旋律,作為一線教師,要站在教改的前沿,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尤其在“雙減”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切實減輕小學生語文作業負擔,對于貫徹新課改理念、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李芳 新課程 2022-01-18
一、提高認識,落實好“雙減”政策
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師曾經一度以重復訓練作為提高語文學習成績的唯一法寶,而隨著 “雙減”政策的落地,轉變教學觀念成為時代的必然。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立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通過減輕作業負擔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精心設計作業,注意作業的層次性,設計分層分級作業,多設置一些有梯度的作業,通過前后及新舊知識間的聯結,構建學生的知識框架,促進知識的遷移與內化,培養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從減輕小學生語文作業負擔的前提出發,注重通過作業來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作業的超量和超度,不應讓學生陷于偏難的題目中。要發揮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把語文作業延伸到課外生活中去,注意作業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才是語文學習的交際場,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體現語文的學科特性,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生活才是大語文。
二、減輕小學生語文作業負擔的措施
(一)精心設計好趣味性作業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頭和動力,小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以形象化思維為主,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就非常有興趣,專注研究,在這種學習過程中,他們才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真正實現寓教于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兒童的興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去激發。因此,語文教師可借助作業來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多設計一些趣味性強的作業,把興趣的培養滲透在作業的各個環節中,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興趣的一個法寶。
比如,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是識字,為了避免機械、重復地訓練,扼殺學生的天性,當一個生字認讀結束之后,不要急于讓學生去掌握,而是運用游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完成生字的識記。如可設計成一個字謎、編一個腦筋急轉彎或兒歌,這些活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精心設計好創造性作業
新課標倡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可精心設計一些創造性作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比如,在學習了《大自然的啟示》這篇課文之后,教師設計作業時可讓學生在課后通過網絡查找大自然還給了人類何種啟示,并摘抄下來,課堂上進行交流。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動手收集信息的能力,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再如,學習完《觸摸春天》一文之后,教師可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想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安靜,她的眼睛復明之后,最想看到的事物會是什么呢?學生設計了種種可能,激發了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三)精心設計好選擇性作業
小學生的個性差異化特征比較明顯,如何促進他們的個體發展,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而在語文學習中,教師可通過設計選擇性作業,讓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比如,在學習《鄉下人家》一文之后,教師可給學生設計選擇性課后作業,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完成,以此來發展學生的個體能力,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作業 1: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田園風光,看看不同的季節中農作物的生長有什么不同。作業 2:回憶自己曾經生活在一起的鄉間小伙伴,并寫出其中一件有趣的事。作業 3:通過觀察,結合想象動手繪制一幅你心目中家鄉的風景畫。通過這樣的選擇性作業,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不同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作業是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一定要認識到作業的價值,結合課改背景,立足學生發展的需要,精心設計好作業,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