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91-国产亚洲精品aa在线观看-国产亚洲精品aa在线看-国产亚洲精品xxx-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
樹人論文網

“雙減” 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進研究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21-12-09
簡要:[摘 要] 作業改進是落實 雙減政策的必然要求。中小學校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滿足學生個性化的作業需求、有效發揮作業育人功能,就必須在作業改進實踐中堅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導

  [摘 要] 作業改進是落實 “雙減”政策的必然要求。中小學校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滿足學生個性化的作業需求、有效發揮作業育人功能,就必須在作業改進實踐中堅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導向,處理好作業 “質”與 “量”的平衡、加強作業促進學生基礎發展與滿足個性需求之間的協調,把握作業改進與學校教育其他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具體而言,教師要明確作業改進的意義,探索 “計劃—實施—反思”的作業改進閉環; 教研組要加強教研,探討 “標準+”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學校要不斷完善作業協調、存檔、交流和評價機制,加強作業統籌管理。

  [關鍵詞] 雙減; 作業改進; 控量提質; 分層; 協同

“雙減” 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進研究

  楊清, 中國教育學刊 發表時間:2021-12-08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下 文 簡 稱 “雙減”) ,提出 “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事實上,作業一直是教育領域中關注的焦點,它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學校教學質量有著內在關聯,還直接影響著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關注。 “雙減”背景下,許多中小學校開展了作業改進的實踐探索,但如何改變當前一些學校學生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的現狀,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滿足學生個性化的作業需求、有效發揮作業育人功能,仍然是當前研究關注的重點。

  一、 “雙減”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進必須堅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導向

  自 2001 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國家不斷從政策層面對作業實踐進行引導與規范: 2003 年,教育部提出了 “小學一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 2018 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 《中小學生減負措施》,要求 “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 60 分鐘,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 90 分鐘,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2021 年 4 月教育部印發 《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 下文簡稱 《通知》) ,對學校作業管理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 2021 年 7 月印發的 “雙減”政策,再次強調 “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雖然作業受到相關政策的持續關注,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其改進往往 “治標不治本”。 “雙減”背景下要切實落實政策要求,首先必須明確中小學作業改進的基本導向。只有導向正確,目標清晰,才能 “標本兼治”,真正優化作業實踐,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長期以來,作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復習和預習,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作業的本質仍是四百多年前夸美紐斯強調的對已有知識或技能的實際操練或反復演練的 “練習”[1],是凱洛夫所提出的 “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完成各種練習來鞏固知識、技能和技巧”[2]。究其實質,作業被視為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工具,是教師強化知識傳遞的工具,是學校確保學生能獲得高分的工具。在 “工具”導向下,為了確保學生掌握知識、取得好成績,學生的作業負擔必然不斷增加。作業是教師布置給學生在非教學時間完成的學習任務,其實質是一種學習活動,其目的指向于育人,即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工具”導向下的作業目的在于任務的完成度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但作業作為學習任務只是促進學生改造已有經驗、走向成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杜威所說: “只要著眼點在于外部的結果而不在于包含在達到結果的過程中的心理和道德的狀況和生長,這種工作可以叫作手工的工作,而沒有理由稱為一種作業。”[3] 所以,全面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中小學作業改進的基本導向和根本目的。 《通知》強調必須 “把握作業的育人功能”。“雙減”政策也明確指出要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堅持學生為本、回應關切,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利”。因此,中小學作業改進必須堅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導向,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作業改進的根本目的。這種發展不是學生通過作業中的反復練習獲得高分的表面發展,也不是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掌握知識、實現認知能力的單一發展,更不是通過作業促進部分學生的片面發展,而是通過作業促進學生身心真正發生積極的、結構性的變化,在認知能力、情感品質、實踐創新、生活方式等多個維度發生實質性的成長,是每個學生的生命價值得以實現和提升的過程,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作業的改進應促進學生通過對人類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并認同人類文化的內容與本質,在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思維方法的獲得、價值情感的認同中獲得社會民族文化的同一性,進而促進學生由自然生命的人轉化為具有社會屬性的個體。其二,作業的改進應促進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與理解。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作業更多反映了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過程,它既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自信,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自律性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元認知能力的發展。改進作業實踐在于通過作業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實現對自我的理解與管理。其三,作業的改進應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作業不僅幫助學生習得人類社會知識和民族文化,加強自我理解和自我管理,還應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過程中,消解學生對被動完成作業的無奈感、對作業統一要求的沮喪感、對自我需求得不到關注的孤獨感,實現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與成熟。

  二、 “雙減”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進中的三個核心問題

  “雙減”政策頒布以來,許多學校和區域就 “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開展了各種有益探索,但仍面臨 “減少作業會不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 “如何設計分層作業” “教師作業設計能力不夠怎么辦”等困惑。歸納而言,中小學作業改進必須關注以下三個核心問題。

  ( 一) 控量提質: 把握作業 “質”與 “量”之間的平衡

  “雙減”政策強調要 “分類明確作業總量”,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 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 60 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 90 分鐘。對作業總量的規定無疑是為了更好地減輕學生負擔,但同時也帶來很多教師和學校的困惑: 對作業總量的控制,是否會降低作業質量、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作業的 “質”與 “量”并不是正相關。作業數量會影響作業質量,但并非作業數量越多,質量就越高。已有對于作業數量的研究往往與學生的學業成績相關,具體表現為兩種關系。一種認為不同年齡段學生的作業數量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性不同。哈里斯·庫帕 ( H. Cooper) 的研究表明,對于小學生,成績的提高與作業量沒有關系,因為作業通常不會提高成績; 初中生作業時間與學習成績明顯相關,在合理的范圍內,作業量增加,初中生的學業成績會隨之不斷提高,但超過這一限度的作業量不會導致更大的進步; 高中生學業成績則隨著作業量的增加持續向上延伸。[4] 另一種認為作業量與學業成績呈曲線相關,即當作業時間達到最佳時長時,學生成績最好,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會下降。這說明作業時間與學習成績不是絕對的正相關,必須有一個合適的限度。[5] 由此可見,作業數量與學業質量并不呈現正相關,對作業數量的控制,并不必然地影響學生學業質量。

  對作業 “量”的適度控制是為了更好地提高作業的 “質”。作業質量的衡量標準不只是學生學業成績。“雙減”背景下作業改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質量的作業不僅要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和技能、培養思維和掌握方法,還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等,但這些并不能簡單通過作業 “量”的增加得以實現。適量的作業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制力、獨立性和責任心,還有助于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促進家校合作; 而過量的作業不僅會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尤其是機械化的無效作業和重復性的枯燥練習會因為給學生造成學習壓力、剝奪學生的閑暇生活而導致學生生厭,甚至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直接影響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所以,“雙減”背景下,明確作業總量并加以適度控制,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才可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業控量提質的關鍵在于 “整合”。 “控量” 不是盲目減量,更不是完全不要作業。要在有限的作業時間之內,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的全面育人功能,關鍵在于 “整合”。從內容上看,作業既要關注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又要重視知識與學生個體生活經驗的整合,還要體現學校所學知識與社會整體發展的關聯。究其實質,作業不應因為學生每天所學不同而被割裂為孤立的內容,而要在 “分散”中強調不同知識的內在關聯。從形式上看,作業要實現學生眼耳手口的整合,既有書面作業,又有口語表達,還要有動手操作。正如杜威所說,“作業的方式也很多,除了無數種的游戲和競技以外,還有戶外短途旅行、園藝、烹飪、縫紉、印刷、書籍裝訂、紡織、油漆、繪畫、唱歌、演劇、講故事、閱讀、書寫等具有社會目的 ( 不是僅作為練習,以獲得為將來應用的技能) 的主動作業。”[6] 但是, “整合”的基本原則是,作業要圍繞具體目標,依據學生的認知邏輯和學科的知識邏輯進行結構化設計,以便在有限的作業時間內,最大化促進學生思維的參與和情感的投入,絕不能為了整合而整合。

  ( 二) 增加選擇: 作業在促進學生基礎發展與滿足個性需求之間的協調

  “雙減”政策強調 “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這是為了避免作業 “一刀切”,通過可選擇的作業既促進所有學生的基礎性發展,又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雖然不少學校在嘗試和探索分層作業、彈性作業,但隨之而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一是選擇指向于作業的數量,而不是作業的質量,可選作業未能體現出思維的梯度和方式的差異; 二是學生自由選擇之后,有教師發現選擇挑戰性作業的學生越來越少; 三是作業可選之后,作業講評成為難題,因為既要指導面向所有學生的基礎性作業,又要分析針對部分學生的個別化作業,課上有限的講評時間很難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鼓勵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的初衷是增加作業的選擇性,以此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地發展,但當作業可選之后,卻在促進學生普遍發展和滿足學生個性需求之間失去平衡。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 “選擇”,既要確保學生會選,又要讓學生可選,還要促進學生選擇。

  一是會選。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學生認同作業選擇,并具有選擇作業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讓學生認識選擇性作業的意義。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實質是為了讓作業與學生的興趣、能力等更 “匹配”,從而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學生應該認識到,合理地選擇作業,不是為了少做作業,或者獲取更好的成績,而是為了減少重復的無意義學習,更好實現個人發展。因此,學生對作業的選擇,一定要著眼于個人真實的發展水平,否則選擇就會失去意義,甚至會阻礙個人發展。其次,要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學生既要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又要具有自信、自律、自強等品質,不斷地對自己的學習策略進行調整、對學習結果進行反思,在完成有難度的作業中實現個人的持續進步。

  二是可選。教師只有設計科學合理的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學生才可以選擇。因此,可選的關鍵就是教師能合理地設計可選作業。這首先需要教師明確作業分層分類的依據。作業的縱向分層,主要是以學生的思維水平為劃分依據,不同作業內容體現了思維能力的不同水平,并呈現一定的梯度和層次; 作業的橫向分類,主要以學生的認知風格為劃分依據,如根據場依賴和場獨立區分為獨立作業和小組作業,根據言語與表象區分為文字作業和畫圖作業等。作業分層分類的標準應清晰合理,作業內容要能體現相應的梯度和結構。但是,無論什么層次和類型的作業都應該圍繞具體的目標來設計,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并與課程目標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三是促選。“促選”不是指教師督促或者要求學生作出某種選擇,而是通過引導、講評促進學生的積極選擇。一方面,教師不能完全放任學生自由選擇,而是要根據班級總體情況積極引導學生作出有益個人發展的選擇。既可以是教師推薦、學生自主選擇,也可以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協商選擇,還可以是以小組形式領取作業任務、組內成員自行協調。另一方面,教師在對可選作業進行指導時,在課堂上重點講評基礎性作業,對于有挑戰性的、個別化作業著重分析思路; 在課下可以根據學生個別化需求進行面對面的作業指導。教師在作業指導中不僅要幫助學生解決認知上的困惑,還要鼓勵學生不斷努力、敢于挑戰更高層次、不同類型的作業。

  ( 三) 協同推動: 作業改進與學校教育其他要素之間的聯動

  作業改進是 “雙減”政策的必然要求,但其有效性往往受制于多個因素,包括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課堂教學、學校管理制度、教研、考試評價等。為此,“雙減”政策強調,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化配套治理。這也意味著 “雙減” 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進是一個系統的、多方協同推進的復雜過程。

  首先,作業改進本身就具有系統性。它涉及作業設計、作業實施、作業評判、作業指導等環節。改進作業設計,關鍵在于通過整合與分層設計,有效地控制作業數量,確保作業對學生全面發展及個性發展的積極作用。作業實施包括教師布置作業以及學生對作業的完成,一方面,教師對作業的布置要清晰明確,便于學生理解; 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加強自我管理,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自律意識和自學能力。教師要及時評判作業并全面分析原因,既要明確作業所反映的學生知識學習現狀,尤其是思維水平和學習方法,還要把握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教師指導學生作業的方式應該是多樣的,既有課堂上面向所有學生的集體講解,又要有針對學生個體的當面分析; 作業指導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應該是什么,還要懂得為什么以及如何用。

  其次,作業改進與學校教育其他要素具有關聯性。作業并不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而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作業目標和內容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也受到教學評價的直接影響; 教師是作業設計、作業評判和指導的重要主體,教師的作業觀以及能力素養直接影響著作業改進的有效性; 作業雖然主要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但作業改進的推進、具體實施與學校管理制度密切相關。所以,作業改進涉及學校多個方面的協同,若只關注作業本身,不能對其內在環節和相關要素進行系統分析,則很難真正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最后,作業改進是一個校本化實施的復雜過程。教師設計高質量作業的前提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只有基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能力現狀和個性需求,才可能設計出體現整合性、具有結構性和層次性的作業。但是,每所學校的校情不同,育人目標和辦學理念不同,學生的家庭背景、發展現狀、發展需求以及可獲取的作業資源都不相同,作業改進的具體思路和策略也應該有所不同。因此,作業改進必須 “因校制宜”,教師要根據本校學生特點,恰當設計作業并進行有效指導。

  三、 “雙減”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改進的實踐策略

  作業改進涉及教師、學生、家長、學校和區域等多個主體。雖然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作業改進、重視家長對作業改進的建議、強調區域對作業改進的引領協調,但就實踐而言,明晰教師和學校的任務是當前中小學作業改進的重點。

  ( 一) 教師: 明確意義,探索 “計劃—實施— 反思”的作業改進閉環

  教師是作業改進的直接主體,讓教師明確作業改進的意義是首要任務。教師應該認識到,作業改進不是為了片面減少作業時間和作業量,也不是單一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知識、以便于取得更好的成績,而是為了更好凸顯作業全面育人功能,通過作業更好實現學生在知識技能、思維方法、情感態度、實踐能力等的發展,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管理。改進作業的過程也是教師提升自我、實現專業發展的過程。

  首先,教師要對一段時期內的作業改進有明確計劃。作業改進與教學改革相輔相成,教師必須基于課堂教學計劃來改進作業。既要根據課時、單元、學期的教學安排,結合單元重點、同單元不同課時的目標來考慮作業改進的具體目標; 又要基于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明確作業改進重點。比如某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欠缺,就設計相關作業有針對性地加強。其次,教師在作業改進中要 “上下結合”。自上而下,基于 “雙減”政策要求,既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關注作業的結構性、層次性、整合性; 又要重視對學生作業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自下而上,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及時把握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了解學生對作業內容、時間、難度、方式等的建議。最后,教師要及時對作業改進情況進行反思。既要反思作業本身———作業是否發生了變化,這樣設計和指導是否可行,是否能真正促進學生發展; 又要反思課堂教學——— 教師在學生作業中發現的問題,應該及時通過課堂教學得以解決。在此基礎上,教師對下一個階段作業改進再次計劃、實施和反思,由此形成一個循環反復、持續推進的 “閉環”。如某小學三年級語文組教師結合單元主題 “金秋時節”,將秋游、繪畫、寫作、查閱文獻等方式結合起來,設計找秋天、畫秋天、寫秋天、記秋天的系列作業,教師發現這樣的作業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秋天的理解和感悟,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個單元作業設計提供借鑒。

  ( 二) 教研組: 加強教研,探討 “標準+”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作業改進不是教師單打獨斗能實現的。正如 “雙減”政策所言,要 “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通過教研組共同研討來推動作業改進。教研組要通過教研來設計一份 “標準” 作業。雖然同教研組內不同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不同,但針對同一所學校同一學段學生,同組教師可以通過研討,設計一份高質量、適容量的標準化作業。這份標準作業既可以是在借鑒基礎上的適當改編,也可以由本組教師 “原創”,但組內應該對這份作業經過仔細的分析研討,甚至親自 “下水”做一遍,確保這份標準化作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此基礎上,每個教師根據自己班級學情對這份標準作業的內容和方式進行適當調整,并在教研活動中提出調整的具體內容及緣由,供教研組評價判斷調整是否合適。此外,教研組要加強作業改進方面的交流,既可以分享經驗,相互啟發; 也可以提出作業改進中的困惑和問題,通過深度研討,集思廣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學科教學的改進與優化。如有的學校提出教研組必須審核教師所設計的作業,尤其要把握作業的難易程度、所需時間、容易出錯的地方和適宜的學生群體,以保證作業適量且具有針對性。如北京陳經綸中學嘉銘分校小學數學教研組,通過教研提出 “四挖掘”的數學作業: 挖掘繪畫性作業,讓學生設計對稱圖形、畫思維導圖; 挖掘游戲性作業,重視七巧板、九連環和撲克牌的運用; 挖掘生活性作業,鼓勵學生調查分段計費和儲蓄; 挖掘專題性作業,設計沏茶問題、植樹問題等。[7]

  ( 三) 學校: 完善機制,加強作業統籌管理

  學校是健全作業管理機制的重要主體,作業改進離不開學校的統籌管理。具體來說,學校推進作業改進要重視四種機制的完善。一是作業協調機制。學校要了解各學科作業容量與質量,通過各學科組協商和總體協調,合理預估作業容量,避免總量過多,同時鼓勵各學科組教師協同合作,設計跨學科整合性作業。二是作業 “存檔”機制,學校要及時把各學科組設計的優秀作業匯總保存,并進行基礎性作業、實踐作業、易錯作業等類型標注,為作業的持續改進和優化建立相應資源庫。三是作業交流機制。作業改進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尤其是教師、家長和學生從自身立場出發,對作業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就需要學校構建相應機制,推動參與作業改進的各方主體溝通交流,以此來解決問題、達成共識。如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建立兩個 “舉手”制度,一個是學習委員 “舉手”,學習委員如果認為當天作業總量過多,可以舉手向最后一位布置作業的教師提出減少或者免除該學科作業的要求; 另一個是家長 “舉手”,當家長認為孩子在認真完成作業的前提下,仍無法完成當天作業,可以向班主任申請延后完成作業。[8] 四是作業評價機制,學校要定期對各學科作業進行評價,以發現作業改進中的問題,及時調整,確保作業質量。此外,學校還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教師培訓制度、教研制度、課堂教學管理制度等,為作業改進提供有力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爱逼综合| 97碰碰碰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 啪视频在线观看 | 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 欧美日韩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入口一区二区乱 | 毛片最新网址 | 伊人2233|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www流畅 | 免黄网站| 综合久久 五十路 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特一级黄色大片 | h网站国产 | a级在线播放 | 小优视频高清视频在线看 | 香蕉久久国产 | 中文在线日本免费永久18近 | 九九99久久精品影视 | 国产女人精品性视频 | 欧美黄色大全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 成人国产三级精品 | 咪咪久久 | 婷婷亚洲五月 | 1024精品| 亚洲性一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 国内永久第一免费福利视频 | a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 | 最新色网址 |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 狠狠色欧美亚洲狠狠色五 | 在线观看222www | 久久本道综合色狠狠五月 | 黄视频在线免费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在线观看的 | 国产九九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