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 年秋季開學啟用的統編普通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五單元將《鄉土中國》列為整本書閱讀的篇目,面對新的教材內容和學習要求,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切實有效地落實《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目標任務,是當下語文教師需要直面思考的備課議題。整本書閱讀的學習任務要實施得好,離不開對書本內容的準確把握。鑒于此,圍繞著《鄉土中國》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內容和思路、研究范式和方法、研究表述和語言、研究態度和價值以及研究創新和局限等六個方面對其內容進行導讀,以期能為一線語文教師全面把握該書內容、順利實施整本書閱讀提供有力幫助和有益啟示。
張所帥, 名作欣賞 發表時間:2021-09-16
關鍵詞: 《鄉土中國》 整本書閱讀 內容導讀
《鄉土中國》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于 20 世紀 40 年代寫就的一部社會學著作,整部書的篇幅雖然不過六七萬字,但其背后卻蘊含著深厚的社會場景,體現出廣闊的學術視野,堪稱是“前現代中國的國情咨詢報告”a。時隔七十多年后的今天,《鄉土中國》依然是一部認識傳統中國社會結構特點的經典之作,也是邁進社會學殿堂大門的必讀書目。面對《鄉土中國》這樣一本學術地位高、學科理論強的社會學專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想實現對學生閱讀活動的有效指導,自己首先要讀懂全書,理解書中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在這一過程中,筆者認為語文教師起碼要做到“四讀”《鄉土中國》,分別為:通讀全書,了解整部書的基本內容;細讀局部,理解整部書的關鍵實質;研讀難點,化解整部書的疑難困惑;審讀全書,匯解整部書的章法結構。另外,語文教師在獨立完成對該書的自讀學習之后,有必要在科組內與其他的教師展開閱讀對話,交流閱讀認識、分享閱讀體驗、深化閱讀理解;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查找一定的文獻資料,進一步豐富和拓展閱讀的視野,使自己對該書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在完成以上的閱讀學習任務之后,語文教師宜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整體把握《鄉土中國》這部學術著作的主要內容。
一、《鄉土中國》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任何一部學術專著,都有其特定的研究背景和具體的研究目的,否則難以立得住腳,更不要說有任何學術價值了,《鄉土中國》自然也不例外。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長期形成的閉關鎖國局面被打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國家主權的喪失,中國近代社會開始進入劇烈變革的歷史時期。社會形態上的劇烈變革必然會引起思想觀念上的應激反應,各種觀點相機而生,不同學派互相爭鳴(比如“國粹派”“全盤西化派”“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等等)b,到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思想文化領域里的這種紛爭空前活躍,幾乎達到了 “白熱化”的程度,最終演變成中國近代社會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盡管不同派別的觀點各有差異,但其目的均指向了認識舊社會、改造舊中國,探尋富民強國、振興中華的發展道路。費孝通雖然并未參與這一時期的思潮論戰,但其隨后所發表的《鄉土中國》卻孕育于這一大的歷史時代背景之下,并且對之前社會思潮論戰中所涉及的中國社會的特殊性這一命題給予了有力回答。
關于《鄉村中國》研究的具體目的,費孝通先生在該書重刊序言中已作了明確交代,這便是“嘗試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c,即探究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點。那么,為什么要從中國社會的基層開始研究呢?這是因為中國社會的主體是農業社會,中國人口的大多數是農民,他們生活在廣闊的基層社會——鄉村,代表了中國社會的主流和絕大多數,只有把握了基層社會才能理解中國社會,只有理解了中國社會,才能找到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根源所在,進而提出改造的方案和建設的路徑,這也正是《鄉土中國》一書研究的緣起。
二、《鄉土中國》的研究內容和思路是什么
中國傳統社會的“國情和民風”d 到底怎樣?其中具有哪些重要特征?費孝通先生以“鄉土中國”為題,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內部結構和要素關聯進行了全景式地刻畫分析,其中也涵蓋了對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整體考察。
《鄉土中國》由十四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構成,標題分別是《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 《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內容涵蓋個人、家族、國家、天下的倫常綱紀。具體而言,《鄉土本色》是從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土地入手,從人與土地的關系、社區與社區的關系、社區內人與人的關系展開分析,得出鄉土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不流動”“孤立和隔膜”“熟悉”,由此滋生出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方式—— 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和“禮俗”,這是熟人社會人倫關系發端的紐帶?!段淖窒锣l》和《再論文字下鄉》兩章表面上看是對“鄉下人愚”看法和“掃除文盲”做法的反駁,實際上是分別從“空間阻隔”和“時間阻隔”兩個方面對鄉土社會文化傳遞的方式進行了分析,得出在“面對面” 的熟人社會里,文字是多余的,人與人之間、代與代之間傳情達意、文化傳遞靠的是經驗的重復和沿襲,這是鄉土社會的另一個本質特點?!恫钚蚋窬帧芬徽乱灾袊鐣毡榇嬖诘淖畲竺?mdash;—“私”為切入點闡釋了傳統中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結構,其中主要涉及“人我”“群己”之間關系劃分的相對性問題。在以“親屬關系”和“地緣關系”為基礎聯結成的社會結構網絡中,逐漸形成了以“己”為中心的差序格局,表現為橫向“差”的“親疏遠近”,縱向 “序”的“等差次序”e,“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f。隨后《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和《男女有別》三章是對“差序格局”這一社會結構特點的進一步展開,社會結構格局的差異會引起道德觀念的不同,在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里,“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人與人之間所有的道德要素都是從“己” 推衍出去的,這樣一種道德體系的維護主要是靠個人的修養,即“克己復禮”。家族是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男女是家庭里的主要角色,他們同樣遵循著差序格局,維系著社會的基本穩定。在家族以外更為廣闊的社會空間范圍里,維持鄉土社會秩序的是 “禮”,這便是《禮治秩序》,“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維持這種規范力量的是無形的“傳統”,是社會所積累的“經驗”,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g,因此,禮治是個體從傳統的教化中養成的一種自發與自覺行為,不是靠外在的權力硬性推行、強制實施的。禮治的理想狀態是每個人都能自覺地遵守社會規范,即便是有了人際關系上的沖突,人們也不愿意打官司而寧愿接受私下的調解,這是因為在鄉土社會傳統的意識里打官司是一件令人蒙羞丟人的事情,表明自己的內在修養和已接受的教化還不夠好,鄉土社會由此出現了“無訟”的局面,導致現代司法制度很難在鄉下推行,這便是《無訟》一章所講的內容。在禮治社會長期“無訟”的傳統里,政治權力也往往顯得多余,雖然名義上存在著皇權專政的現實,但是一方面由于“天高皇帝遠” 所造成的權力耗散,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在教化權力上”的地方“長老統治”的存在,在鄉土社會的實際運行中,政治權力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掛名” 和“無為”的。h《無為政治》和《長老統治》兩章實際上是就中國傳統社會中“禮治秩序”對政治權力所產生影響的具體闡釋。在中國鄉土社會里人與人社會關系建立的基礎是“血緣”和“地緣”,在《血緣和地緣》一章中寫道 :“血緣是穩定的力量”,“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地緣還沒有獨立成為一種構成團結力的關系”i,可見“血緣”重于“地緣”,“血緣關系”是鄉土社會“差序格局”產生的源頭,也是人們日常人倫關系展開的起點,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預示著社會性質的轉變。在社會發生大的轉變過程中,舊有的社會結構關系已不能應付新環境的需要,急需新的方法和經驗,此時在“長老權力”之外產生了一種新的力量——“時勢權力”,它在維護“長老權力”形式的同時注入了變動的內容,于是“位與權”“名與實”“言與形”“話與事”“理論與實踐”開始趨于分離 !0,這便是《名實的分離》一章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原有的社會文化傳統已不能有效地滿足生活上的需求,于是人們開始訴諸行為上的自覺,根據需要有計劃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目的,此時支配人類社會的力量逐漸由本能欲望所形成的傳統經驗變成由自覺需要所形成的理性計劃,《從欲望到需要》預示著人類社會科學時代的到來。
《鄉土中國》一書中的十四篇文章從不同的側面刻畫了鄉土中國社會的結構特征,文章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體現出一定的思維邏輯。為了能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本書的研究思路和寫作脈絡,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將其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1— 3 章),這一部分是全書論證的邏輯起點,主要從鄉土中國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兩個層面對中國基層社會的特點進行總體上的總括。第二部分(4—7 章),這一部分主要是從社群關系的角度對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特點進行概括說明。第三部分(8—11 章),這一部分主要是對維持中國鄉土社會秩序的權力特點進行闡釋分析。第四部分(12 章),這一部分主要是對鄉土中國社會關系建立的基礎“血緣”和“地緣” 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論證,這一章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前面第二、第三部分中人倫關系產生的起點,另一方面它也是后面第五部分(13—14 章)社會性質發生轉變的標志,當一個社會的社群關系由“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 時,社會的變革已經開始發生。總體而言,《鄉土中國》用一條隱含的主線將十四篇文章串聯在一起,這條主線便是“人和人是如何聯結在一起的”!1,其中《差序格局》和《禮治秩序》兩章是全書的核心部分。
三、《鄉土中國》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是什么
“范式”一說由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于 1962 年在其經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首先提出,指的是常規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方法論、工具手段、標準規范和行為方式等。!2“研究范式”是指某一研究群體在某一特定時期對某一具體學科所共同持有的以上范式理論要素的總和,體現了研究者認識和解釋研究對象的基本方式,統領其研究的實踐過程和思維結果。
不同的研究范式決定了不同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和概念體系。在社會學研究領域里長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一種是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一種是人文主義的研究范式,前者以自然科學為哲學基礎,后者以人本主義為哲學基礎,兩者相互對立又互為補充。!3 作為學術著作,《鄉土中國》的研究范式首先是基于實證主義的,作者打破以往社會學“書齋式”的研究范式,采用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鄉間農舍、田間地頭收集中國鄉土社會的第一手資料,近距離接觸并認識中國鄉土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實地的社區研究”,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人文主義的演繹歸納、分析概括,以求“在理論上總結并開導實地研究”!4,實現了兩種研究范式的優勢互補,有機統一。
關于《鄉土中國》的研究方法,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進行把握:首先從宏觀的層面,作者遵從社會學“綜合性”的路線主張,從鄉土中國各種社會制度的關系入手,著眼于“全盤社會結構的格式”!5,由此采用“社區研究(也稱社區分析)”的方式,既注重整體結構,也關注具體內容;其次從中觀的層面,作者采用“結構—功能”主義的社會學研究視角,從鄉土社會的結構組成、各自功能以及彼此關聯等方面對鄉土中國的社會圖景進行了刻畫剖析,進而探求其背后何以會發生、何以成可能的歷史文化原因;再次從微觀的層面,作者采用人類學比較研究的方法,在中西社會的對比分析中完成了對鄉土中國社會特質的提煉與構建。
四、《鄉土中國》的研究表述和語言是怎樣
《鄉土中國》作為一部社會學著作,在研究內容的呈現上自然要遵循一定的學術規范和學科要求。具體而言,本書在研究內容的表述上呈現出邏輯嚴密、結構清晰、概念明確、理論與事例相結合等鮮明特色,特別是為了有力地刻畫鄉土社會的結構特征、建構中國社會所特有的鄉土倫理體系,作者從大量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提煉出鮮活生動的概念術語,借助其在中西方社會的對比分析,更好地闡釋了鄉土中國的主要特質。與此同時,《鄉土中國》在研究內容的表述上不囿于純粹的理論分析,而將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和生活實例進行理論上的提升概括,實現理論與現實的渾然一體,可讀性強。
總體來說,《鄉土中國》的語言通俗自然、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帶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和鄉土味道,閱讀起來并不困難,但由于該書是根據作者 20 世紀 40 年代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 一課的課程內容整理而來 !6,其專業性和知識性可想而知,同時由于是連載文章的匯編,其中涉及中國鄉土社會結構特征的諸多方面,囿于篇幅的局限未能進行充分地展開,在內容上留下了很多“空隙”和“補白” 的地方,無形當中給閱讀帶來了困難,另外由于受年代和方言等因素的影響,文中個別地方的語言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宣泄外出”“社會圜局” 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閱讀障礙。
五、《鄉土中國》的研究態度和價值是什么
在分析中國鄉土社會何以發生、何以可能的過程中,作者采取了中西方社會對比的方法進行展開,其中既有現實的比較也有歷史的對比,既有現象的揭示也有原因的探尋。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作者并沒有直接對中西方社會的結構特點做出價值判斷,也并沒有對中國鄉土社會的弊病進行簡單否定,而是懷著對中國鄉土社會的熱愛與關切之情,從“文化自覺”的立場出發尋找富民強國的發展出路,流露出濃厚的“鄉土情結”。這里所謂的“文化自覺”指的是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去向 , 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堅守傳統’”!7,即生活在不同文化中人要對自身的文化以及他者的文化有所溝通與理解,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取長補短、互學共鑒,自主改造和適應,以謀求民族文化和社會文明的破舊立新,發展進步。
《鄉土中國》作為社會學領域里的一部經典著作,筆者認為其研究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在“實地的社區研究”基礎上,以“文化自覺”者的身份運用“結構—功能”主義的社會學研究理論,在中西方社會的比較分析中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并對其中的社會現象和結構特點從文化傳統的層面進行追根溯源,以探明其歷史的成因,這為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特點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為探尋改造和建設中國鄉土社會的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直至今日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二是作者畢其一生精力致力于“社會學中國化”的學術研究,力圖從宏觀視角審視整個傳統社會 , 分析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和運行機制 , 從而勾勒出中國基層社會的結構原則,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模式,實現社會學在中華大地上扎根。《鄉土中國》集中體現了作者的這一學術思想和人生追求,是“社會學中國化”探索道路上的大膽嘗試,在社會學學科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六、《鄉土中國》的研究創新和局限是什么
《鄉土中國》的研究創新主要體現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的創新,作者采用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相結合的研究范式,遵從“綜合性”的社會學研究路徑,以宏觀的視野聚焦“全盤社會結構的格式”,從“結構— 功能”社會學的視角探尋社會結構內部各部分之間的功能、關系和機制以及背后的文化成因。為了更好地凸顯中國鄉土社會的特殊性,作者發揮自己對鄉土中國熟悉、對西方社會了解的個人優勢,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通過中西方社會對比的方式將鄉土中國的本質特點凸顯出來,雖然整本書的篇幅不算太長,但其中卻蘊含著作者寬廣的胸襟和遠見的卓識,為社會各界所推崇。除了研究范式和方法上的創新,為了研究分析的需要,作者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提煉出若干簡潔且富有解釋力的學術概念,比如“差序格局”“禮治秩序”“長老統治”,等等,這些學術概念不僅形象、深刻地刻畫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質,而且也奠定了建構中國社會特有鄉土倫理體系的基礎,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也是其進入“社區分析”第二個階段的代表作之一,雖然該書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但無論從當時來看還是從現在來說,都有值得進一步商榷和探討的地方,比如有人認為該研究受到功能學派的影響比較明顯,缺少馬克思主義階級結構的分析 !8 ;有人以明清以來頻繁的訴訟為例,對“禮治秩序”中的 “無訟”結論進行質疑。!9 即便是作者本人也在書中提及有人對其“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產生異議 @0 ;更有學者專門著書立說就《鄉土中國》中所涉及的研究話題與作者展開隔空對話。@1 誠如作者在重刊序言中所說,書中的文章是“一面探索一面講的,所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沒有經過琢磨,大膽樸素,因而離開所想反映的實際,常常不免有相當大的距離,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樣”,之所以愿意將其和盤托出在于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領域進軍,雖然其中不乏作者的自謙之意,但實事求是地說,作為一本嘗試將社會學理論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具有探索性的學術著作,不能對其求全責備。同時,面對歷史悠久、關系復雜的中國傳統社會,囿于作者個人的視域所及、認知所限,對中國傳統社會本質特點的探尋也絕不是一本《鄉土中國》所能夠承載得了的,它只不過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天窗,即便如此,也已足矣。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