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及阿爾蒙分布滯后模型,研究新疆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經過分析發現: 相較其他教育經費投入,新疆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的促進效應更為顯著,且能發揮持續的影響; 三級教育均能正向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由此,提出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調整財政教育支出結構、提升福利以吸引人才、加強對財政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管、促進公眾觀念轉變的對策建議,從而增強新疆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的促進作用。
李俊英; 王睿琪,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發表時間:2021-08-15
關鍵詞: 財政教育支出; 三級教育; 人力資本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國際地位日益提升。然而在經濟快速崛起的同時,一些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也突顯出來,例如拉動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大優勢———人口紅利即將消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現階段,我國應當更加重視人力資本的積累,強化人力資本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公共物品屬性奠定了政府發展教育事業的基調。教育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人力資本投資的積累,促進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新疆的經濟發展一直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同時,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地區和國家布局的重要一環,新疆經濟發展尤為重要[1]。
新疆目前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第一、第二產業發展進入瓶頸期,第三產業也由于種種原因發展較為緩慢。在這種情況下,新疆第一、第二產業的升級依賴技術創新,第三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及高質量人才的引導,提升產業附加值,以此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這便要求新疆持續增加對科教事業的投入力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九大報告圍繞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出新的全面部署,在這一背景下,需要更好地認識新疆高等學校的教育資金投入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也要認識新疆財政和教育支出之間是否存在諸如資金來源總量不夠、結構不均衡、政策引導力度不夠等問題。因此,厘清財政教育支出與人力資本積累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推進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建設和新疆經濟社會的發展。
人力資本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 18 世紀,早在 18 世紀中下葉,亞當·斯密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著作 《國富論》中已經首次明確提到勞動者的經濟影響,同時他也認為這些勞動者為了積累豐富經驗而繼續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種人力投資。此后的經濟學家費雪首次提出了 “人力資本”一詞,使得人力資本成為經濟學概念。舒爾茨第一次完整梳理并系統化了人力資本理論,使其成為經濟學的一大分支。雅各布·明賽爾則將人力資本和收入分配聯結在一起,重點強調了在職培訓的意義和重要性。在傳統的人力資本理論中,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地高于其他物質資本,教育和投資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面。Mankiw、Romer 和 Weil 在他們的研究中分別發現,人力資本增加 1% 將直接推動產出增長 0. 28%[2],Teixeira 同樣也認為加大對人力資本投資能有效推動經濟增長[3]。人力資本逐漸被普遍認為是經濟增長最大的推動力,同時,人力資本也能顯著地促進各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優化。
然而人力資本并非一開始就被學術界所重視,在對教育投入進行長期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僅涉及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簡單對應關系。經過一段時間發展,我國學者逐漸在教育投入及經濟增長關系之間引入人力資本這一因素,而在這些研究中,人力資本大多作為中間變量,認為人力資本會受到教育投入的影響,并將這種影響反作用于教育經濟增長。
教育投資可以直接促進勞動者綜合素質的提高,故而對教育的投資是直接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驅動因素。才國偉和劉劍雄認為,中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公共資本投資不僅可以直接促進公共教育人力資本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公共資本投資的直接促進作用在一些投資收入分配風險較大、融資過程約束性較強的發達國家所發揮出的效果將更加突出,同時也一致認為未來中國政府應進一步擴大公共基本教育的投資范圍,提升公共義務教育的投資管理效率,提高目前我國的教育人力資本管理能力[4]。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教育人力資本可通過促進技術創新來促進經濟增長。隨著對教育投入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國內學者通過不同的研究對象來對自己熟悉的領域進一步細化分析,如通過劃分教育投入的結構進一步研究。劉華、鄢圣鵬以財政教育支出、非財政教育支出及人口規模作為解釋變量來構建人力資本生產函數,用 OLS 估算得出,財政教育支出可促進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 將財政教育支出進一步劃分為三級教育,最終估算得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增長彈性為正,并且中等教育的彈性系數最大,而高等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增長的彈性為負[5]。
綜合國內外研究可知,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但直接研究財政教育支出與人力資本間關系的成果相對不多。若要均衡地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就需要規范財政教育支出的配置結構。為使政府找到更優的財政教育支出配置,促進人力資本積累,進而對地區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優化產生積極影響,筆者以新疆地區相關數據為基礎,基于人力資本視角,對新疆財政教育支出總量、層級和城鄉差異對地區人力資本的影響進行研究,以期為優化財政教育支出提供參考。
二、模型建立
( 一) 指標選取
1. 模型設立
首先建立新疆人力資本存量與財政教育支出的線性模型: R = α1 + β1E + δ1 ( 1) 其中: R 為新疆人力資本存量,E 為新疆財政教育支出總量,α1 為常數項,β1 為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存量效用的系數,δ1 為隨機擾動項,與解釋變量無關。
為盡可能地消除異方差的直接影響,對這些數據模型進行了對數處理,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同指標間的絕對值差距,以此建立人力資本存量對數與財政教育支出總量對數模型 ( 公式 ( 2) ) 及三 級 財 政 教 育 支 出 對 數的線性模型 ( 公 式 ( 3) ) 。 lnR = α2 + β2 lnE + δ2 ( 2) lnR = α3 + δ1 lnC + δ2 lnZ + δ3 lnG + δ3 ( 3)
其中: lnR 為人力資本存量對數,lnE 為財政教育支出總量對數,lnC、lnZ、lnG 分別為我國初等財政教育支出對數、中等財政教育支出對數、高等財政教育支出對數,α2、α3 為常數項,β2 為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存量影響的系數,δ1、δ2、δ3 分別是我國初等教育支出、中等教育支出、高等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存量的影響因素系數,δ2、δ3 為隨機擾動項,與解釋變量不相關。
2. 數據來源
筆者選取 2000—2018 年新疆地區人力資本存量、財政教育支出總量、三級教育支出作為研究樣本,數據取自 2000—2018 年的 《新疆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中國人力資本指數報告》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采用新疆實際人力資本作為被解釋變量來衡量地區人力資本存量。主要解釋變量為教育投入,并將其細化為財政教育支出與其他教育支出進行研究。
3. 描述性統計
由上文分析可知,新疆財政教育支出的規模、三級教育層級間存在不均衡現象,不利于新疆人力資本積累,需要調整財政教育經費支出的規模及結構。故而,筆者選取人力資本存量作為因變量,財政教育支出的總體規模、財政教育支出的三級結構分別作為自變量,變量容量均為 19 ( 2000—2018 年) ,結果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可知,六個變量數據的標準差分別為 0. 518 22、0. 762 14、0. 334 65、0. 722 15、0. 824 29、 0. 519 50,均小于變量的平均值,故而在數據中并不存在極端異常值。
( 二) 實證檢驗
1. ADF 平穩性檢驗
在對這些數據模型進行相關實證分析之前,先對其數據進行平穩性的檢驗,本研究選擇 ADF 單位根進行檢驗,以便于驗證其數據的平穩性,檢驗后的結果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知,原數據在 1% 的置信區間的臨界值均小于統計量,因此接受原假設,原序列非平穩,同時,數據 DW 值均在 2 附近,表明變量不存在自相關。對數據進行一階差分后,可以得到處理后數據在的臨界值大于 1% 的置信區間的值,拒絕原假設,因此序列平穩,沒有單位根存在。
2. 協整檢驗
由上文的檢驗結果可知,lnR、lnE 及 lnE0 同階單整,因此可以通過協整序列檢驗方法來檢驗各單整序列之間是否具有協整的相互關系。常見的協整檢驗主要有兩步組合檢驗和多參數變量同步檢驗兩種方法,也就是 EG 檢驗法及 Johanson 檢驗法。
由于本文為多變量模型,采用 Johanson 檢驗來檢驗 序列間是否存在線性關系,檢驗結果如表 3 所示。
據表 3,第一個原假設即為 “一個也沒有”,也就是序列不存在協整的關系,第一個原假設下,最大特征值的檢驗及跡假設的概率分別為 0. 000 9、 0. 000 1,均拒絕了原假設,說明這個序列間的特征值存在著協整的關系。第二 個原假設的定義為 “至多有一個”,即序列間必須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在第二個原假設下,最大特征值的檢驗和跡檢測的概率分別為 0. 054 2、0. 053 2,不能完全拒絕原假設。第三個原假設為 “至多有兩個”,此時最大特征值的檢驗和蹤跡統計量的檢驗在 5% 置信區間下的值小于臨界值,不能拒絕原假設。因此,lnR、 lnE 和 lnE0 間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對時間序列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3. 實證結果
由上述檢驗可知,序列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也就是說因變量長期處于均衡狀態,它的偏離是臨時的。建立 OLS 模型,回歸結果如下: lnR = 7. 452 7 + 0. 494lnE + 0. 036lnE0 ( 4) ( 7. 814) ( 3. 488 4) ( 0. 112 4) R2 = 0. 987 225 F 統計量 = 270. 462 1
由此模型可知,相比于其他教育支出,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存量的影響較為明顯。具體來說,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的財政教育支出,人力資本存量就會隨之上升 0. 494 個百分點,而每增加 1% 的其他教育經費,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量約為 0. 036% 。可以看出,相較其他教育經費支出,財政教育支出對促進人力資本存量增加作用更為顯著。
時間序列間具有共同的變化趨勢,進行差分,序列成 為 平 穩 序 列,建 立 差 分 回 歸 模 型 ( 公 式 ( 5) ) 。 ΔlnRt = θ1ΔlnEt + θ2 lnE0t + θ3ECM( t - 1) + εt ( 5) 其中: ΔlnR為 第 t 期 lnR 的差分,ΔlnEt 為第 t 期 lnE的差 分,ΔlnE0t 為 第 t 期 lnE0 的 差 分,ECM( t - 1) = lnR( t - 1) - 0. 494lnE( t - 1) - 0. 036lnE0( t - 1) ,θ1、θ2、θ3 分別為 ΔlnEt、ΔlnE0t、ECM( t - 1) 對 ΔlnRt 影響的系數, εt 為隨機擾動項,與解釋變量無關。
回歸后誤差修正模型見公式( 6) 。 ΔlnRt = 0. 497 7ΔlnEt + 0. 028 5ΔlnE0t - 0. 027 7ECM( t - 1) ( 6) ( 4. 416 670) ( 0. 541 965) ( - 0. 505 358) R2 = 0. 408 369 DW 值 = 1. 441 148
故 ECM值為 - 0. 027 7,反映了系統誤差負向修正項,對新疆地區人力資本存量均衡對數序列的當期均值波動所存在的誤差負向調整響應機制,系統對非均衡序列誤差的當期波動調整響應速度系數為- 0. 024 7。即當短期的均衡波動速度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將來就會以 0. 029 7 的波動速度由短期非均衡狀態調整轉變為長期均衡的波動狀態。
根據上文分析可知,教育支出對于人力資本存量積累存在滯后效應,教育投入并不能直接顯著地促進人力資本積累,而是需要在市場中通過影響勞動力,使得勞動力所轉化的生產力得以提高,以市場中影響勞動力的方式促進勞動力轉變為生產力,進而達到擴大人力資本存量的目的,而財政教育支出是提高人力資本存量積累效率的重要動力,OLS 模型顯然并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因此,為得出財政教育支出與人力資本間的長期關系,進一步建立阿爾蒙分布滯后模型,以獲得較前期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存量的長期影響 ( 公式 7) 。 lnRt = γi + ∑ n ( i = 0) φi lnE( t - i) + λi ( 7)
其中: lnRt 為第 t 期人力資本存量對數,lnEt - i 指滯后 i 期的財政教育支出,φi 為 lnEt - i對 lnRt 影響的系數,γi 為常數項,λi 為隨機擾動項,與解釋變量無關。
在進行分布滯后模型分析前,先根據交叉分析、AIC 及 SC 準則確定最佳滯后期數,經過測算可得,i = 9 時,AIC 值及 SC 值最小,故而最佳滯后期數為 9 期。
分布滯后模型如下: lnRt = 2. 729 5 + 0. 819 5lnEt + 0. 169 5lnE( t - 1) - 0. 291 1lnE( t - 2) - 0. 262 4lnE( t - 3) + 0. 244 4 lnE( t - 4) - 0. 537lnE( t - 5) - 0. 240 3lnE( t - 6) + 0. 245 7 lnE( t - 7) + 0. 921 1lnE( t - 8) + 0. 785 8lnE( t - 9) ( 8)
由公式( 8) 可知,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系數分別為 0. 819 5、0. 169 5,證明兩個變量間確實存在一種長期的促進關系,且存在滯后效應。而從第三期至第六期,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呈現負面效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在財政支出一定的情況下,財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在擠占其他財政支出份額,同時,財政教育支出的促進作用此時并未完全得到發揮。在第七期、第八期及第九期,這種影響逐漸加大。結合公式 ( 4) 和公式 ( 5) 可知,新疆財政教育支出不僅對當期人力資本有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對未來人力資本積累還具有較長期的促進作用。因此,新疆應將財政教育支出作為一種長期投資,在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財政教育支出總量的投入,以促進人力資本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4. 三級教育影響分析
為準確了解三級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進一步建立分位數的回歸模型,將初等教育支出、中等教育支出和高等教育支出分別同人力資本的存量進行回歸,選用的是較具代表性的 0. 1、0. 3、 0 . 5、0 . 7、0 . 9分位數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表 5。
從表 5 可知: 在 0. 1 分位,三級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影響的彈性系數由大到小依次為 lnC、 lnZ、lnG,且其彈性系數都為正,這主要是因為在一定的財政教育支出下,要想增加某一類教育支出,另一類的教育支出就勢必會有所減少,因此在人力資本的積累初期,應將財政教育的支出更多地向高等教育傾斜; 在 0. 5 分位,彈性系數由大到小分別為 lnC、lnG、lnZ,說明在新疆人力資本中期,應將財政教育支出向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傾斜; 在 0. 9 分 位,彈性系數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為 lnG、 lnC、lnZ,說明在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階段,應當加大對初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時可以看出: 初等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系數逐漸上升,這也說明新疆初等教育的歷史欠賬較多,初等教育還需進一步完善,應加大對初等教育的資金投入; 中等教育支出的影響系數則隨人力資本積累而隨之波動,且初等教育影響系數大于中等教育,因此,應在保持中等教育投入穩定的情況下,擴大對初等教育的投入; 高等教育在人力資本初中期的影響系數呈現下降趨勢,而當前高等教育對人力資本促進作用較為顯著,這也說明新疆在當前階段缺乏高層級人才,需擴大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三、提高新疆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促進效應的對策建議
( 一) 加大投入
新疆財政教育支出總量在 2000—2018 年間呈現不斷上升趨勢,且財政支出中財政教育支出所占比例、GDP 中財政教育支出所占比例均超過設立的標準,但在一定程度上,這一部分是由于新疆的財政轉移支付較高,橫向對比其他省市,新疆財政教育支出總量依舊偏低,與發達地區相比依舊存在差距。在 “十四五”規劃這一重要時期,新疆需要盡快擺脫以物力資本為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局面,實現從資源大省向科技大省的轉變,這就必然要求新疆把握住發展態勢,提升教育事業的戰略地位。新疆要做到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確保財政教育支出的規模,逐步提升新疆生均公共教育支出。
( 二) 調整教育支出結構
新疆相比其他地區發展較為緩慢,因此應加大基礎教育支出。但新疆現有的三級教育結構中,高等教育支出占比過低,中等教育支出占比過高,存在三級教育不平衡問題,不利于現階段新疆的人力資本積累。因此,政府應平衡三級教育支出結構,在確保中等教育支出總量穩定的同時,加大初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入,實證結果也表明,初等教育支出和高等教育支出的影響系數較高。新疆初等教育的歷史欠賬較多,因此需加大對初等教育投入,加大初等教育生均公共教育投入,加大素質教育的力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加快高質量人才培養,構建多元人才隊伍[6]。
( 三) 提升福利,吸引高素質人才
雖然新疆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但通過對比新疆與其他地區的生師比可發現,新疆地區生師比不高,高等院校生師比更是處于中下游水平。由于新疆地處偏遠,要扭轉新疆教師流失的局面,需要提高教師的待遇,通過物質激勵等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加入教育建設事業,為新疆人才輸送新鮮血液。可以通過加大高校教師招募力度、提升高層次人才待遇、提供 “住房、醫療、配偶工作、子女入學”一體化服務、減緩教師壓力的方式,提高辦學質量,縮減新疆人力資本積累所需的時間。
( 四) 加強經費監管,提高產出效益
新疆財政轉移支付較高,在此基礎上,可增加其他收入以用于教育事業,增加用于教育的專項支出,對與教育相關的行業進行減稅降費等政策激勵。首先,適當引入進社會機構投入資金,提高政府財政教育經費的運作效率,避免資源浪費; 其次,確保政府主導教育,并組織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系統,同時建立健全監督體系,防范財政資源浪費和尋租現象的發生; 最后,完善績效評估體系,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情況的監測,完善助學貸款制度,做到財政支出公開透明。加強財政性教育經費管理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在教育經費收繳、撥付和使用的每一環節加強監督管理,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 二是加強教育資金法治化管理,從法律的高度規范教育資金收支行為。
( 五) 轉變觀念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期,全區應加快轉變教育觀念,重視人才對地區發展的重要作用。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長期推動力,政府應轉變傳統投資觀念,要形成既重視物質資本投資也重視人力資本投資、既重視短期發展也重視長期發展的發展理念,將教育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作為中長期投資長期加以貫徹,切實執行國家制定的有關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戰略決策,以長遠目光認識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提升地區人力資本質量,增強地區發展競爭力。
四、結論
上文探討了財政教育支出對新疆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實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驗證了財政教育支出對新疆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
第一,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顯著且是長期性的。在教育投入中,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系數遠高于其他教育支出,這也可能是新疆其他教育支出較少所導致的。同時,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具有較長期的影響,對人力資本積累影響大體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因此新疆在制定相關經濟政策時,要充分考慮財政教育支出的滯后效應。
第二,第二、第三級教育支出均能正向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在對三級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存量進行 OLS 回歸分析發現,初等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為中等教育支出,最后是高等教育支出。由分位數回歸則可知,初等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大致呈現增長趨勢,中等教育支出的影響系數先呈現下降趨勢,在 0. 9 分位上升; 高等教育支出的影響系數在初中期呈現下降趨勢,但在后期上升,達到小峰值。因此,隨著新疆財政教育支出結構的不斷完善及教育事業的發展,將會推動新疆人力資本積累在新時代取得新發展。
基于上述結論,新疆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存量存在促進作用。如何更好地促進這種效應,對于未來的新疆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新疆產業的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