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寓言故事篇幅短小, 脈絡清晰, 內容的前后段一般會刻意制造反差或對比來揭示哲理, 是很好的教學資源。 教師若能充分利用寓言的文體特征循循善誘, 讓學生通過新詞分類掌握生字, 通過抓關鍵詞、 句來歸納段意與文意, 通過關注寓言中優秀的語用方式進行拓展, 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掌握高效閱讀之法。
楊星語,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發表時間:2021-08-11
【關鍵詞】 寓言;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鹿角和鹿腿》 是 《伊索寓言》 里的一個經典故事, 最早以 《 牡鹿》 的篇名入選商務印書館1906 年出版的 《最新國文教科書》[1], 如今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 故事講述叢林中的一只鹿在被獅子追逐后, 發現美麗的角讓它差點送命, 而難看的腿卻讓它獅口逃生。 文本脈絡清晰, 展示了鹿對角和腿看法的前后變化, 情緒對比鮮明, 非常適合用來訓練學生梳理文脈的閱讀能力。 但是如何才能抓住這則寓言中鹿的觀點、 情感變化, 充分發揮寓言的教學價值? 筆者根據自身的實踐和經驗, 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 分類整合, 認讀新詞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 字詞的認讀永遠是一大重點。 比起零碎地進行識字教學, 如果能統整詞串, 以分類排列的方式進行教學, 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認讀效率。 分類時一般可分為重難點字、 一般性生詞和同類型短語三類。 重難點字要排列在前,優先幫助學生在對比朗讀中攻克難字難詞; 一般性生詞和同類型短語在后, 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好詞語、 短語。 依照這一分類法, 我們可以從 《鹿角和鹿腿》 一文中梳理出以下三組詞串:
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