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當前部分高職校內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發展瓶頸:功能單一、利用率不高、缺乏管理制度保障、缺乏合理化師資隊伍結構、缺乏科學的評價與激勵機制。針對這些瓶頸,提出在高職校內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創新發展之路:完善基地功能,推動基地運行多樣性;完善運行機制,促進基地運行規范性;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實訓效果實戰性;建立科學評估機制,提升基地運行有效性。通過創新發展,打造高水平實訓基地。
本文源自蘭妥, 福建電腦 發表時間:2021-06-16
關鍵詞 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創新發展
1 引言
2019 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該方案強調了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標準,其中一個舉措是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鼓勵職業院校建設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內實訓基地,提升重點專業建設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積極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指導各校借鑒德國、日本、瑞士等國家經驗,探索創新實訓基地運營模式。提高實訓基地規劃、管理水平,為社會公眾、職業院校在校生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企業提升人力資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撐[1-2]。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通過自身優勢結合政府、企業、行業或社會,建設準經營或經營實體,通過經營技術研發、產品生產、社會服務等活動,實現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和經濟效益的一種實訓基地。它為師生創造真實的職業環境,實現生產、教學、科研等的良性循環,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3]。
軟件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近年來,各高職院校紛紛響應號召,建設校內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并對實訓基地的管理與運行模式有了更多的嘗試。
隨著高職院校校內軟件技術專業實訓基地的大規模建設,校內軟件實訓基地的研究已經轉入運行改造研究。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的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于 2018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期間通過走訪、訪談多家福州高職院校,分析軟件基地運行的現狀和經驗,并借鑒了一些研究成果[3-8],對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的軟件生產基地的運行管理進行不斷嘗試與探索。目前該校基地在運行管理上初見成效并在不斷地改進完善中。本文在此基礎上,總結了部分高職院校軟件基地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發展瓶頸,對如何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進一步加強校內軟件實訓基地運行與管理進行了探究并提出對策。
2 基地運行現狀分析
2.1 缺乏合理利用
隨著我國進入經濟結構、產業升級的新發展階段,各行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計算機專業。高職院校的計算機軟件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了解軟件項目的開發流程,掌握軟件設計與應用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主流軟件開發技術,具備軟件開發、測試能力,從事軟件編碼、軟件測試、軟件技術服務、軟件銷售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踐教學是軟件專業最重要的教學特性,因此高職院校提高培養計算機人才質量的關鍵環節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實訓基地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學生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操作,從學校課堂到社會工作崗位的一座橋梁,也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領域。
近年來,眾多高職院校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但存在部分這樣的現象:實訓基地建設后,忽視了實訓基地的運行管理,致使實訓基地功能單一、利用率不高,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部分院校的軟件實訓基地或停留在單一的實踐教學,或停留在在仿真性模擬實訓的層面。甚至有些學校還在進行重復性的傳統教學,未真正開展實際業務,學生未能充分參與體驗軟件項目從立項、需求設計、開發設計、編碼實現、測試、驗收、交付等全流程,未充分利用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服務社會、職業技能競賽支持、教師課題支持等,導致實訓基地利用率不高。
2.2 缺乏管理制度保障
完善的基地運行管理制度,不僅是生產性實訓基地得以穩健、可持續運行的保障,也是學生團隊協作能力、良好的職業習慣與職業道德、安全生產意識、成本意識等職業素養養成的重要渠道。部分高職院校的基地管理制度僅有簡單的成員考勤制度和獎懲制度,未形成完善的成員招募、日常管理、結業等全流程基地運行管理制度。對基地開展的實訓、項目開發等實施過程未形成全流程管理制度。
2.3 缺乏合理師資隊伍
部分高職院校的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師資或以企業工程師為主,或以院校教師為主,缺乏真正的“雙師型”實訓指導教師,難以達到實戰效果[9]。企業工程師從事一線開發工作,掌握最新的軟件技術,但教學經驗、課堂駕馭能力等有待提高;院校教師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因不少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一線工作的經歷,在實踐能力、一線技術掌握方面相對薄弱[10]。在生產性實訓基地構建合理化企業工程師與院校教師互補的師資隊伍,通過生產性實訓基地培養真正的 “雙師型”教師,是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穩健可持續運行的保障。
2.4 缺乏科學評價機制
高職院校應通過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來對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效果進行反饋和評價。高職院校軟件生產實訓基地存在基地學生流動性大、穩定性不足、合作企業主動性不夠、教師參與力度不夠等問題??茖W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更能夠激勵學生、教師、企業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可持續運行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3 基地運行創新發展
3.1 完善基地功能
國務院強調,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充分調動各方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因此,高水平的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應兼具生產和實訓教訓功能,應立足校園、服務社會,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相應的完善。
(1)生產實訓。與學生課堂進行銜接,以項目實訓為主,強化學生所學技能在生產中的應用。以企業化管理方式,培養學生團隊協同作戰的能力;在實訓過程中,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習慣與意識;通過實訓教學,打造成熟的開發團隊。
(2)生產開發。引入企業真實項目,由企業工程師、院校教師、學生團隊共同組建項目小組,參照企業項目管理辦法,共同完成項目開發任務。
(3)服務社會?;乜梢猿袚鐣嫘皂椖康拈_發工作,實現服務社會的理念。
(4)創新創業。發掘學生創新理念,幫助學生創新創業思想的落地孵化。
(5)職業技能競賽。為學生職業技能競賽儲備優秀后備人才,為職業技能競賽訓練提供場地、設備和訓練項目。
(6)教師橫向課題。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可為教師橫向課題中的軟件開發提供場地、設備支持,軟件開發部分可由老師和基地成員共同參與。
3.2 完善運行機制
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管理可引進企業規范化的管理辦法,建立生產實訓管理制度、項目開發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獎懲制度、安全制度,嚴格按照企業管理的模式進行日常管理,讓學生真實體驗一個真實企業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項規章制度,為學生今后進入企業提前做好準備。軟件實訓基地的管理制度以企業為主,院校為輔。
建設基地文化,營造真實企業環境形象與氛圍,并可開展團建活動,增進基地團隊成員之間友誼,提高團隊凝聚力與向心力。
搭建基地平臺,收集、整理基地開展的項目資源,制定有效可行的標準實施范圍,為基地項目教學實施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3.3 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應配備適量的企業工程師,且應通過各項鼓勵政策推動院校專任教師共同參與實訓基地指導,組建由企業工程師和院校教師共同組成的師資隊伍。根據軟件項目的崗位層次構建實訓指導教師的層次梯隊,推動院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在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學校之間的流動。通過參與實訓基地的項目開發和對學生的指導管理,以及與企業工程師的配合,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和強化院校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掌握生產一線技術的學習能力,促進真正“雙師型”隊伍的建設。企業工程師通過帶領指導學生參與實訓和項目開發的過程,通過與院校教師的配合交流過程,不斷提升教學技能和水平,促進實訓基地真正形成 “雙師型”師資隊伍,提升實訓效果的質量,保障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可持續發展。
3.4 建立科學評估機制
建立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效果評估體系,包括對基地學生評估機制、對參與基地的院校教師的評估機制、基地整體運行的評估機制。對基地學生成員的評估機制可引進企業對員工的考核機制,包括參訓過程的考勤記錄、日報、項目功能模塊開發完成情況等進行綜合評估。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應有對應的激勵機制,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實訓基地的積極性,院??梢栽趯W生評優、學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激勵。對基地院校教師也應有對應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對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整體運行應有對應的評估機制,定期進行考核,重點評估實訓基地的利用率、管理水平、 開展項目的成效、學生就業質量、職業技能獲獎情況和其他社會效應等。通過健全評估體系,充分調動企業、教師、學生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提升基地運行的有效性,保障基地可持續和穩健運行。
4 結束語
培養具有軟件開發,軟件測試,數據庫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是高職院校計算機軟件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校內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培養計算機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重點領域。眾多高職院校校內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已取得較好的成效[3],但也依然存在部分院校基地未有效利用、缺乏有效管理機制、師資隊伍薄弱等問題。因此,高職院??赏ㄟ^把握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良好契機,通過完善基地功能、基地運行機制、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建立科學評估體系等方式,提高校內軟件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水平,努力將基地打造成為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