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首要藝術技能,該技能在組織課堂教學中具有鮮明的優勢。但現階段音樂教學能力偏弱已成為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入學前沒有良好的基礎,入學后沒有切合學前教育專業特點的課程培養體系,阻礙了學生的學習進步。本文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類課程體系進行探索,認為音樂類課程需要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歸納課程教學內容,整合考核方案,深入探索“融合式”教學模式以及授課體系。
本文源自趙如山; 劉超, 戲劇之家 發表時間:2021-06-01《戲劇之家》創刊于1991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湖北省戲劇家協會、今古傳奇報刊集團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政策指導與理論研究的學術期刊,是全國唯一一家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戲劇藝術類雜志。
【關鍵詞】音樂素養;課程融合;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培養幼兒教師重要的渠道,為近年來幼兒教育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優秀教育人才。但是,由于專業發展過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未及時根據用人實際需要調整授課體系,致使教學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音樂類課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一門重點技能課,其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專業教學模式、教學目標等,均需作出適當的調整,以適應幼兒教師實際需求。
一、采取整合教學的方式,實施課程內跨學科合作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項具有明確目的的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學習必備的知識,掌握必要的技能,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課堂是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主要場所,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課內實踐技能的機會,讓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親身實踐所學知識與技能,體驗其所學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價值。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綜合性音樂素養的培養,著重點還是在于通過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采取整合教學內容的形式來強化學生的音樂素養綜合能力。課程融合教學模式是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種全新的嘗試與探索,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也給職業教育跨課程合作培養學前教育專業綜合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依據。例如,幼兒歌曲彈唱課《剪羊毛》,教師根據個人所學專業合作備課,互相學習后授課,在一堂課中,授課教師首先依據鋼琴教師圍繞《剪羊毛》這首歌曲,從歌曲的理解、曲式作品分析、歌曲旋律處理、和聲進行的掌握、伴奏織體的應用等方面入手,并同時依據聲樂教師從歌曲的咬字吐字、歌唱的氣息與技巧的運用、音色與情感的表達、歌唱中的表情與動作等方面展開,同時進行綜合教學。
在一堂幼兒歌曲彈唱課中,授課教師既扮演了鋼琴教師的角色,又扮演了聲樂教師的角色,同時引導學生將“彈”與“唱”有機地結合起來,很好地處理了彈唱的主次關系,為提高學生的彈唱能力提供了保障。同時,這也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授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任課教師,必須拋開學期期間的專業化分工,如聲樂專業、鋼琴專業等,要走上綜合性學習的道路,打破音樂專業學科壁壘,從自身做起,繼續學習,走上綜合化復合型專業教師的成長之路。
二、以音樂基礎素養為核心的課程教學體系融合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入學時,音樂基礎偏弱,對音樂專業基礎知識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對個別幾首流行歌曲的認識,對于關系到音樂基本素養的樂理基礎、視唱練耳、鋼琴基礎、聲樂等課程一無所知,如單獨依照音樂專業開設課程,則會對學生學習音樂的綜合性認識和綜合應用能力造成挑戰。所以,以音樂素養為中心,開設音樂素養課,包含以上幾門課程內容,創新授課模式,進行綜合教學勢在必行。
以音樂素質培養為中心,首先進行樂理基礎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以樂理知識的基本內容為教學知識點,以識譜、讀譜為教學目標;其次進行鋼琴基礎練習,在能夠讀譜的基礎上,逐條分析樂曲的指法、音高、節奏等內容,保證讀譜的準確性,并加強快速識譜練習;最后在鋼琴基礎練習的同時進行視唱練耳練習,在彈奏準確的情況下,邊彈奏邊演唱旋律,保證演唱旋律音準和節奏正確的情況下,適度開展聽辨練習,并逐條對視唱旋律進行分析,以鞏固樂理基礎知識與鋼琴彈奏基礎。樂理基礎、鋼琴基礎、視唱練耳三門課融合成一門課程音樂基礎課后,每周建議課時量為 4 課時,開設一學年,共計 128 課時,由講授以上三門課的教師組成教學小組,共同備課,單獨授課,并互相聽課,以解決教學環節中存在的溝通問題以及課時劃分問題。
三、以音樂實際應用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教學體系融合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經過一年的音樂基礎課學習后,需要深入學習音樂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后期的課程內容應包含聲樂、鋼琴伴奏、音樂賞析等內容。聲樂內容包含歌唱中的呼吸、咬字吐字、發聲練習、歌唱的位置、歌曲情感的表達等;鋼琴伴奏內容包含兒童歌曲伴奏,歌曲的前奏、間奏、尾奏編配,調式和弦的應用(以正三和弦為主);音樂賞析內容包含音樂曲式分析、創作背景等內容。該課程建議實施項目化教學,設置情景項目,由學生自由分組、自主選擇兒歌,進行課堂模擬教學。
四、建立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生學習模式
(一)借助網絡資源技術,實現課外課內教學相結合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移動網絡平臺已經廣泛普及,從而使基于信息技術的在線教育和網絡教育具備了可實施的基礎條件,這為打破課堂教學的限制,實現課程課外課內相融合、教師與教師之間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不同學科之間互相學習合作提供了先決條件和信息化平臺。例如,教師利用網絡平臺錄制資源共享課和在線視頻開放課,使學生在課下也能很好地學習和復習課上所講授的知識與技能,并對不理解的內容進行留言,由師生共同討論,尋找解決方案;同時教師可在線布置預習內容與知識點,學生根據要求進行預習和互動,提高學習效率,并同時形成網絡資源,供以后的學生學習利用。
(二)采用立體化教材,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音樂類課程教材的立體化建設包括紙質教材以及與之相配套的音像資源、電子版教案、練習項目等內容。紙質版教材的立體化已經成為現今音樂類教材的主流形態,其把教學內容、樂譜、實際演奏演唱效果、幼兒教學應用課程案例等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在網絡資源平臺上直觀地展現出來,視聽圖文一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課前線上預習、課中重點學習、課后復習、自我總結的機會。音樂類教材也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充分展現了學習內容、學習重點、學習難點、學習目的等精華內容。
(三)設置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1. 科學合理制定考核評價標準
專業教學標準主要是依據工作崗位標準制定的,其主要體現的是實際工作中的專業技術標準,因此,考核評價標準的制定,需嚴格依據專業教學標準,依據專業教學標準主項設計提取考核項目,明確個考核項目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確定各考核項目內部的分值比例以及成績評定辦法。例如,考核項目采取平時成績與期末考核成績相結合的總評成績評定辦法,平時成績包含上課學習態度、作業完成情況等,為過程性考核;期末考核力求突出專業學習特色和學習效果,以考察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主。考核項目分學期或學年,分不同的層次和內容,分階段進行,并且,音樂類課程教學標準和課程綜合考核標準對學生公開,方便學生依照標準對照學習。
2. 參照工作環境精心設計考核內容
考核標準制定后,就需要選取具體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實際載體,建立音樂類課程考核資源庫。考核內容以重過程考核、將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重技能考核、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重素質考核、將單一技能與綜合應用相結合為目標,并借助音樂載體,運用任務操作、作品考核的方式,綜合考察學生音樂能力掌握的熟練程度和應用能力。考核內容也可以根據幼兒教師崗位工作,設置模擬教學任務、項目和問題等,采取典型案例情境,分層次、立體性對同一內容要素反復考核。例如,設置幼兒教師課堂授課情境《勤洗手講衛生》,通過該情境,運用音樂教學方法,展示鋼琴即興伴奏能力、聲樂演唱能力、音樂活動組織能力等,兩人一組,分別扮演主班老師和副班老師進行情境教學考核。
3. 建立準確嚴密的綜合考核約束機制
考核結果的利用對考核評價體系能否貫徹落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類課程綜合考評統一協調最有效的方式是與學生的畢業成績掛鉤,設置相應的畢業條件約束機制。課程考核隨課程進行,嚴格執行考試、緩考、補考、清考制度,保證課程考核的嚴肅性。音樂類課程綜合考評設置在課程結束后,作為畢業條件的硬性指標,音樂綜合技術能力不達到幼兒教師崗位要求實行一票否決,并同時聘請幼教專家進行崗位考評,實現工學做相結合。
五、結論
總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之間的長期割裂,導致學生因課程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音樂素養綜合能力低下,通過課程融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是一條快速、高效的解決途徑,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而且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授課效率,為改變學前教育專業各學科的教學現狀提供了改革依據。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