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由“國語”和“國文”合并而來,是“語言”和“文學”的合稱。語文課程是學習漢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其基本特點。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師必須掌握語文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文字書寫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掌握各學科的綜合知識,并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文源自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創刊于1978年,是由山西師范大學主辦的語文教學學術刊物。本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期刊方陣雙效期刊、華北地區優秀期刊、山西省一級期刊,國家對外文化交流首選期刊。
關鍵詞:基礎教育 語文教師 基本素養
今天再來談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似乎不合時宜。但是,“面對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面對新時代對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和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中國的教育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工作者為了適應新形勢,圓滿完成時代賦予自己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語文課程站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的最前沿,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所以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必須相應地提高。
在討論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之前,我們首先來明確“語文”的含義和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所承擔的任務。
一、“語文”溯源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清政府取消科舉制度之前,中國教育史上幾乎沒有“語文”這個名詞,更談不上有“語文”這門課程。光緒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詔,宣布自光緒三十二年起廢除科舉制度,開始開辦新式學堂,因是借用西方國家的課程名稱,并從西方國家引進教材,故稱之為“西學”。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同時開設一門“國文”課程,傳授中國歷代古文。1919 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程再次受到沖擊。于是小學改設“國語”課程,讓學童學習中國語言,教材選用白話短文、兒歌、故事等。到中學階段,將“國語”上升為“國文”,當代著名作家魯迅、葉圣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優秀作品相繼入選教材,讓青少年在學習了一定的中國語言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并掌握中國文學的基本知識,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到 30 年代后期,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夏丏尊等人聯名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兩門課程合二為一,并將其命名為“語文”。至此,“語文”這一名稱正式提出。但由于日本全面侵華,葉圣陶等人的設想沒有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全國解放后,葉圣陶等人再次提出這一觀點,被政府教育機關采納,隨即推向全國。“語文”正式成為中小學一門必不可少的主要課程。
盡管此后學術界對如何定義“語文”這門課程存有爭議,尤其是對“語文”的含義展開過較為激烈的論爭,但從“語文”這個名詞的來源看,理應是“語言” 和“文學”之合稱。“平常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葉圣陶先生本人在這段話里闡述得非常清楚。至于“語文”是“語言”與“文字”或“語言”與“文化”的合稱都站不住腳,因為這不僅與其名稱的來源不符,同時, “文字”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也是 “文化”的重要內容,分別將它們理解為并列關系,邏輯上說不通。
二、語文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國家教育部 2011 年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 2017 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這門課程的工具性特點,使之成為中國人從事一切人類活動的基礎,也使之成為中國現有學制下各個層級、各類學校必須開設、每位學生必修的課程,同時也成為唯一一門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開設的課程。其必須承擔的具體任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文學方面的知識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在語言文字及文學方面應該具備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個方面的知識。從語言學的范疇分析,語言的基本單位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分為語素、詞、詞組(短語)、句子和句群五級,字、詞、句、篇分別是指語言中的文字、詞語、句子和語段,同屬于語言方面,分別代表了與之相對應的一級或二級語言單位。在五級語言單位中似乎沒有 “字”和“篇”,并且還多了“詞組(短語)”一項。由于漢字是表意文字,可以通過字形表現字義,最初的呈現形式與表音文字的區別就在于不是音素符號,而是線條或筆畫。在以雙音節詞為主體的現代漢語中,漢字與表音文字中的音素符號(語素)一樣,是構成雙音節或多音節詞的基本單位,從漢語言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漢字理解為漢語言單位中的語素。從其內部結構分析,短語與句子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大多數 “短語”在加上一定的語氣和語調之后就可以成為 “句子”,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掌握了其中一個方面的知識就能夠推導出另一個方面的內容。“篇”在這里不是一個文章學概念,它的實際含義是“句群”或 “語段”。這四個方面是語言文字知識的基礎,“認識 3500 個左右常用漢字”,“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等等,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
語、修、邏、文分別是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文章學中的概念。語,指具體的語法知識;修,指具體的修辭手法;邏,指具體的邏輯學知識;文,指文學常識,包括基本的文學理論知識和文學作品的作者、寫作背景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大部類的文學作品盡管有些側重抒情性,有些側重形象性,但情感真摯、語言優美、邏輯嚴密和具有美感、深含哲理是其共性。為使文學作品具有以上特征,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理論知識,還必須恰當運用語法學、修辭學和邏輯學的相關知識。反過來,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也必須有文學理論知識方面的儲備,并掌握一定的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體會到作品的形象美、情感美和深刻的哲理。
(二)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國家教育部 2011 年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 2017 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提到“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由此可知,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具體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葉圣陶先生認為:“聽是用耳朵讀,說是用嘴巴寫,讀是用眼睛聽,寫是用筆頭說。”
如果更具體地講:聽,就是聽人說話,就是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學生具有辨別語音、理解語意、品評話語的能力。說,就是與人說話,是人與人溝通和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途徑,至少得做到口齒清楚,發音準確,不讓人產生歧義。“聽”和“說”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聯系非常密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的具體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習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讀,就是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 400 萬字以上”,“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 300 字”。
寫,應該包括書寫和寫作兩個方面。所謂書寫,就是漢字的書寫能力,也就是能夠正確、規范、工整地書寫漢字,并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所謂寫作,就是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三類常用文體的寫作能力,基本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一個人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思維也是創新力的源泉,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人能否適應這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中國古代先賢提出的“學以思為貴”“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之類的觀點,不僅闡明了學習與思維的關系,而且充分說明了思維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本質目標之一,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為重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要求語文課必須在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要求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如果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在積極參與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一定的言語經驗,把握一些語文運用的規律和方法,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語文能力。同時,學生可以運用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培養自己的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其他方面問題的方法,成為能夠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五)充分發揮育人功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修養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是重要的德育原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可以讓育人變得有溫度、有厚度、有力度。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修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語文課程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健康的審美情趣的重任,承擔起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重任,在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
陶行知先生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不僅僅是對“師范”這個詞的解釋,更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最凝練的概括。從知識層面講,“學高”方能“為師”,也就是教師必須業務精熟,知識面廣,有高超的教育教學能力;從道德修養方面講,“身正”方能“為范”,也就是教師必須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處處為人師表,因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不僅是智慧的代表, 更是高尚人格的化身, 教師的言行就是道德標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業務精湛”和 “師德高尚”同樣是從“師”與“范”兩個方面對教師基本素養提出的要求。當然,以上這些都是對整個教師隊伍提出的職業要求,一名合格的語文課教師,又必須具備哪些基本素養呢?
(一)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習近平同志 2014 年 9 月 9 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強調的就是教師個人的品德修養。教師個人高尚的人格力量,以及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專一、對人生目標的執著追求和對教育對象的真誠摯愛在教師的職業道德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只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新時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接班人。
(二)應具有終身發展的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終身學習不僅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教育發展的要求。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語文教學的內容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變化的速度和程度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更快更強。為了適應這一特點,語文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內在素質和教學水平。
(三)應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比較全面的綜合知識
教師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劣。“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擁有一桶水”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人們對教師知識儲備的期望。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人文性要求語文教師的知識儲備必須以人文領域的知識為主。文史哲是人文領域知識的重點,上文提到的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個方面僅僅是語言和文學兩個分支學科中的專業基礎知識,歷史和哲學方面的知識也是語文教師必備的。同時,文學與音樂、舞蹈、美術,乃至于建筑等藝術形式也有許多共同特征,它們用各自不同的形式展現了人的情緒或情感,讀者(觀賞者)從中都能得到美的體驗。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具備文學欣賞知識,而且必須儲備其他藝術形式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能夠讀懂各種藝術作品的賞鑒文章,能夠淺層次地感受到文學藝術之外的其他藝術作品的美,受到各種藝術美的熏陶。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作品是人類表達自己觀點的重要手段。為了實現準確表情達意的目標,達到交際的目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顯得尤為重要。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所有人都會運用從語文課中學到的知識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這其中也包括自然科學家運用由語言文字組成的科普文章來發布新的研究成果和普及新的科學知識。隨著眾多新的科學知識被人類發現,科普文章也隨之大量出現。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除儲備人文科學領域的知識外,還必須有自然科學領域知識的儲備,否則就不能為學生透徹地分析科普文章,也就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四)應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決定了語文課必須完成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方面實踐能力的任務,而完成這一任務的前提必然是語文教師必須首先具備這些方面的能力。
先以“說”為例。取得語文教師資格證的首要條件就是在普通話等級測試中必須達到二級甲等水平,這就說明,能用標準的普通話教學是對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能說好普通話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再以“寫”為例。前面提到,學生“寫”的能力包括書寫和寫作兩個方面,這里重點說說“書寫”。
“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為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國家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從書寫的內容和書寫的工具等方面分階段對學生提出了書寫漢字的不同要求。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電腦打印技術的全面普及,日常生活中用傳統的文房四寶書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人們的書寫能力也呈明顯下降趨勢。同時,因為語文課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書寫能力的下降直接影響了識字教學的效果。識字教學要達到理想的目標,必須將識字和寫字結合起來。
為了引起全社會對漢字書寫能力的重視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國家教育部組織專家在 2013 年就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為主”, “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基本內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為了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綱要》要求“各科教師都要在板書、作業批改和日常書寫中發揮表率作用,成為學生認真書寫的榜樣”。《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同時指出:書法教師隊伍要“以語文教師為主體”“,中小學語文教師應逐步達到能兼教書法。師范院校要重視培養師范生的書法教育能力”。《通知》要求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從 2013 年春季開始實施《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并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加強督導,要將書法課開設情況納入教育督導的專項內容。由此可見,在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方面國家非常重視,語文課和語文教師必須承擔培養和提高學生書寫能力的任務。為圓滿完成此任務,語文教師不僅必須具備比其他學科教師更多更強的書法實踐能力,還必須掌握除漢文字學的基本知識以外的書法理論知識,承擔起書法教師的重任。
在寫作方面,語文教師的寫作能力并不要求達到專業作家的水平,但課前進行教學設計并寫出教案是教師的基本任務。語文教師必須輔導學生寫作文章,為了更形象、更直觀地引導學生寫好一篇文章,提倡語文教師做出示范,寫“下水”作文。這些都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
(五)應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具有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就是教師把自己“桶”里的水科學地、藝術地注進學生“杯”里的活動過程。這不僅要求教師必須有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而且還必須具有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
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要求語文教師遵循教育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創造性,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育技巧和教學手段,其中包括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的要求,恰當運用教育機智,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總之,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必須圍繞這個總目標,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努力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引領三位一體的課堂教學模式貫穿始終,進而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建設者和接班人。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