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討在課題“農村初中英語小班化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研究”的大背景下,如何實施語境中詞匯教學的問題。以語境中詞匯教學的課題實驗為基礎,介紹了語境中詞匯教學的具體做法,總結了實驗成果,分析了語境與詞義理解的關系,并提出了實施語境中詞匯教學的建議。
《中學生英語》(高中版)本刊是中國外語教學期刊質量檢測網絡入網刊物,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國家教育部聯合檢測質量優秀刊物,本刊文章題材新穎、內容豐富、語言地道、行文規范;體現素質教育,容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緊密聯系中學英語教學實際,幫助學生學英語、用英語,竭誠為廣大中學。
一、引言
語境這一概念是波蘭人類學家馬里諾夫斯基1923 年率先提出的。他提認為,話語和環境相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環境對于理解語言是必不可少的。美國語言學家弗斯的觀點則簡單扼要,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詞現于句,句現于語篇,而語篇現在特定的交際場合,至于詞義上下文會告訴你。語境理論的研究成果對于促進外語的教與學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版)》中五級標準針對詞匯明確要求學生,理解和領悟詞語的基本含義以及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
根據這一論述,本課題在農村小班化英語課堂中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與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在語境中進行詞匯教學不僅高效,有意義,而且大大降低了農村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焦慮感,降低了學生學習詞匯的難度,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成績得到提高。
二、語境中詞匯教學的實踐
筆者選取了連江縣一所普通農村校的兩個班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實證研究。這兩個班級都實現小班化教學,學生人數和生源綜合素質差不多,教師班子也相同,各種綜合因素基本平衡。課題組進行為期一學期的跟蹤實驗,以期比較語境中英語詞匯教學新模式與傳統模式的優劣性。
實驗中,對照班仍然采用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而實驗班則大量運用語境中詞匯教學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實驗班有序推進語境中詞匯教學的實踐和模生詞詞義。單句猜測詞義的訓練題型比如:
Look! Wang Tao is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跑) Could you tell me which bus runs between Fuzhou
and Lianjian(.行駛)
I’m afraid the colors ran when I washed the skirt.
(褪色)
The boy’s nose is running(.流鼻涕)
The pool has run dry(.變得)
He runs a company(.經營)
在此例中,run 有多種詞義。教師先讓學生確認該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判斷其詞性及其在句子中所充當的成分,引導學生通過前后語境猜測run 在句子中的具體詞義。
4. 生生合作探究階段
當教師確定學生無需幫助即可推斷生詞的詞義
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即,將學生
按 3-4 人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學生開展小組的合作學習,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把段落猜詞的練習分發到各小組,由小組長扮演隊長的角色,要求每個小組成員來猜詞義。盡管學生之間存在能力差異,但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積極合作。通過交流互助,他們的學習的效果更加顯著。
5. 學生獨立實踐階段
整個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對生詞能夠獨立進行語境推斷。在實驗的最后階段,學生們被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通常是10-15 分鐘)閱讀文章并在答題卡上寫下劃線單詞的詞義。每周5 篇的文章閱讀訓練練習了語境推斷技巧。通過豐富的實踐,學生熟練應用猜詞義模式,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并收獲了成就感。
三、語境中詞匯教學的成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對照教學實驗,實驗班中大部分學生詞匯學習的態度和成績有了積極的變化。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增強。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實驗前只
有 5 個孩子對學習詞匯感興趣,實驗后,這一人數擴大到了23 個(一個班共27 位學生)。感興趣的學生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而在對照班里,學生學習詞匯的積極性沒有明顯的改變。學生學習詞匯的能力有提升。從問卷調查中發現,參加實驗的學生在詞匯學習的策略方面從原來的死記硬背轉而能夠根據上下文的線索對詞義進行推斷,詞匯的識記量和辨別量有較大的提升。對照班學生的詞匯學習仍然停留在教什么、記什么傳統識記詞匯的水平上。學生英語學習的成績有提高。課題實驗前后,課題組分別統計了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同學英語測驗成績。筆者發現,實驗班的學生英語成績的進步是很明顯的,與對照組的成績明顯拉開距離。如下表:實驗前,采用的試卷是2016-2017學年度初一上冊期末考縣統考試卷。
對照班的同學英語測驗成績。筆者發現,實驗班的學生英語成績的進步是很明顯的,與對照組的成績明顯拉開距離。如下表:實驗前,采用的試卷是2016-2017學年度初一上冊期末考縣統考試卷。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