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心里健康教育論文發表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學生心里的健康成長,論文探討了在教學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心里健康教育論文,教學課程改革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課程形式不統一
各個高校的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必修課、選修課、心理講座、網絡視頻課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課程。在開設心理必修課的學校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時為8個學時,僅僅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選修課一般是隨機組班,每位學生四年內只能學習一學期,學生來自不同的年級,各個專業,其知識背景和認識水平各不相同。任課教師選擇適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選擇滿足各年齡層次的學生需求的課堂內容有一定的難度,影響課堂效果。心理專題講座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開設的場次可能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缺乏連續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網絡課程缺少現實課堂的互動和心理體驗。
1.2 教學教材滯后
心理健康課程是知識傳授與心理體驗、行為訓練的綜合課堂,目前教材內容多是理論概念學習,忽視互動實踐環節。同時課程教材內容的動態性和發展性不足,某些教材內容固定化,不能及時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雖然目前眾多學者依據實際應用編制新教材,但由于標準不統一,教材質量參差不齊。
1.3 師資力量薄弱
專業任課教師較為缺乏,某些由具有心理咨詢師三級證的輔導員或教師擔任,由于未受過專業心理訓練,在運用心理學的理念來進行教學,在運用心理知識和技能與學生溝通方面,在覺察學生心理需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將心理案例分析、心理體驗等課堂互動融入到知識教學中等方面不是很熟練,很難實現教學目標。
1.4 課堂設計缺乏實踐
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側重在心理知識普及,忽略了心理體驗、行為訓練等心理技能培訓。同時在教學方法多的選擇方面,多媒體教學,單向知識傳輸,缺乏互動。
1.5 課程效果評價單一
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傳統考試時發現,難以反應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教學實踐中意識到心理健康課程的獨特性,將其改為考查課,但是由于考查方式沒有統一的標準,隨意性較大,難以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大學生心理是變化性,發展性的,在課程效果評價方面亟需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2 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建議
2.1 設置合理的課程標準
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按照教育部要求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開設一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覆蓋全體學生;或者在第一學期開設一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在其他學期開設相關的公共選修課程,形成系列課程體系。
2.2 選編優質教材
根據教學目標,在聽取學生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組織各高校教學第一線的專家教師,依據實踐教學經驗編著合理的具有實性的教材,并定期進行檢查更新。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2.3 提高師資素質
組成授課團隊,課前進行集體備課,相互觀摩學習,定期進行培訓,學期結束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學過程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培訓和指導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實踐活動,作為課堂實踐活動的拓展。
2.4 設計合理的課堂內容
近日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建議課程內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了解自我、發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三部分組成。 大學生心理隨著年齡增長、經驗閱歷的增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也會不斷變化。課程的內容依據不同年級的心理需求有所側重。例如新生主要是適應問題,側重學習和掌握在人際交往技巧,情緒管理方法,學習思路的轉變等技巧。大二和大三學生關注情感問題、生活瑣事等,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大學生戀愛心理的特點,培養健康戀愛觀和擇偶觀。大四個人發展的思考和就業壓力大學期間生涯規劃、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正確理解壓力和挫折。
2.5 改進教學模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理念在于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應用心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教授內容設置互動環節,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自我,將教師教育引導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執行助人自助的理念。適合心理學專業授課特色的講課方式有課程講授、心理測試、課堂活動、案例分析、小組討論、體驗活動、情景表演、團體訓練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講授大學生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主體,在明確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課堂講授、心理測試、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首先是通過課堂講授,運用案例導入法,通過現實案例,使學生直觀認識生命、了解生命的意義。第二步通過科學測評法,認識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將班級進行分組,小組討論識別心理危機的信號。設置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模擬情境,學生積極參與模仿,在模擬仿真的問題情境中學習并掌握初步的干預方法,學會預防心理危機,珍愛生命。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也可以邀請專家講座,舉辦各類心理活動作為補充教學形式。
2.6 有效的課程效果評價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普及知識、學生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依據課程目標制定適合學生的考核方式是授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將學生運用心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考核的重點,結合實際情況,可選擇考慮平時表現加最終考核的方式。在日常的課堂授課中,教師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進行心理體驗,可以將學生課堂出勤、參與的程度、課堂提問情況納入平時考核。最終考核內容更傾向于運用心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針對身邊同學中普遍存在心理適應問題給出自己的有效建議等。與此同時,對于積極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活動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加分。
3 總結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選編優質教材,設計豐富的課堂,設置有效的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發展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完善教學體系。
推薦期刊:《四川教育》是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四川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雜志,創刊于1957年,四川 教育始終秉承服務教育服務學校服務教師的宗旨以聚集教育熱點追蹤理論前沿報道先進典型傳遞教改信息為己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