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價值觀逐步呈現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信息碎片化應運而生,其發展態勢在自媒體的刺激下得到進一步擴展并波及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片凈土。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主要論述了信息碎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
論文摘要 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層、多元價值觀的出現、自媒體的刺激,信息碎片化趨勢愈演愈烈,逐漸波及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目標變得模糊,主客體關系更為復雜,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一種淺層化的狀態。面對信息碎片化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信息碎片化,凈化信息碎片化傳播環境,超越信息碎片化,克服不利影響,保持自身前進方向,才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論文關鍵詞 信息碎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當前,分析信息碎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沖擊,研究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如何克服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響,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發展。
一、 信息碎片化的成因與表現
(一)信息碎片化的成因
“碎片化”源于英文fragmentation,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碎為諸多零碎狀, 此概念最早被應用于社會學上。信息碎片化已成為當今社會不可避免的趨勢,其形成和發展必定有深刻的社會根源。一是社會階層的分化。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無論從經濟上還是何種角度上去劃分,我國社會階層的重新分化都是一個既成的事實。社會階層不斷被分割,呈現一片“碎片化”狀態。不同階層群體所占有的社會資源,利益訴求等都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說大相徑庭,各階層的消費方式和消費需求因而也開始趨于個性化。屬于不同社會階層的受眾對消費內容的需求由單一、標準、普遍化的大眾內容轉變為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的微內容,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趨向于多樣化和差異化。二是時間的碎片化。大眾是信息內容的創造者,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使得創造信息的時間呈現碎片化狀態。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壓力的增大,人們為工作而疲于奔命,休息的時間少之又少,他們一般在零碎、間斷性的休息中瀏覽微博、朋友圈等,而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極其有限的,這就造成了接受信息的時間的碎片化和接受內容的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就這樣被大眾創造出來,進而被受眾循環消費。三是自媒體的催化。由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迅猛發展,我們進入了自媒體時代。 自媒體具有平民性、交互性、平等性、即時性等特點,深受大眾的喜愛。大眾在自媒體這個平臺充分發表意見,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具有傳播主體和受眾的雙重身份,他們在閑暇時刷微博,朋友圈,不斷創造、轉載著碎片化的信息,再加上自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更是加深了信息碎片化的程度。
(二) 信息碎片化的表現
信息碎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信息傳播內容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傳播通常都以微博等自媒體為載體,而這類載體的主要特點就是傳播信息的海量。各類龐大雜亂的信息爆炸性地充斥著受眾的眼球,其內容更新速度是以秒為單位來計算的,隨意性較強,信息與信息之間通常是凌亂的,毫無關聯的,也是不成體系的。二是受眾的碎片化。由于自媒體的低門檻和平民性,使得其主體來自各行各業,受教育程度和經濟水平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受眾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意識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以80后、90后為首的新一代受眾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態度的“碎片化”則更加明顯。三是信息傳播時空的碎片化。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信息傳播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阻隔,使信息呈爆炸性傳播,時空概念開始模糊不清,距離開始淡化,時間逐漸被切割 。自媒體的交互性特點也將人與人的關系從現實空間轉向了網絡空間。信息碎片化是當今社會不可逆轉的趨勢。
二、信息碎片化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發展勢頭迅猛的自媒體的打破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塊凈土,分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渠道,分解了理論教學的主陣地。雖然信息碎片化使得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海量信息,為高校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是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也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 信息碎片化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立場、道德規范為主要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按照主流價值的引導,對大學生個體價值施加影響,促使社會價值觀向學生個體價值觀的轉換。不難看出,盡管社會處于轉型期,社會生活呈現價值多元化,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還是強調主流價值觀念的一元化。這就與信息碎片化產生的基礎——多元化的價值體系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給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帶來了諸多挑戰。
其次,信息碎片化傳播帶來的是個體價值的彰顯,許多學生在自媒體這個平臺上暢所欲言,互相交流,小資情調、享樂主義、自由主義泛濫,理性的價值觀逐漸被即時的感受所取代。學生們在自媒體中有一種新鮮的超然解脫,這種感覺容易使他們的價值選擇在潛移默化中發生遷移。許多大學生以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對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碎片化傳播還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個別意愿和個性價值選擇的多樣性,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主流地位在客觀上被淡化,價值引領的功能削弱。這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所在,更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目標。
(二) 信息碎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復雜化
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體就是教育者即高校教師、輔導員等,客體就是受教育即大學生。前者作為主體,有其主體性,并且在教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后者作為客體,依附于主體,處于從屬地位。但是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這一局面逐漸被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由傳統的一元主體關系轉變為雙主體關系,信息碎片化的傳播加劇了雙主體關系的復雜化。信息碎片化傳播帶來的不僅僅是海量的信息和互動交流的平臺,它還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思想傳輸通道,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互動的話語權利,其主體性得到尊重和承認。因而,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理解也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其中不乏受到其他社會思潮的影響,社會價值向學生個體自我認同的思想轉換更為復雜。
其次,隨著信息碎片化傳播在高校的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涌入高校,學生的自主意識、個體思想得到進一步擴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因素無疑會大大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面臨著更為復雜的變化。與此相應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也更為艱巨,不僅要培養人,還肩負著政治意識形態的灌輸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兩者相互交融在一起,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三) 信息碎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淺層化
信息碎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信息內容的碎片化,在表達上簡短,精煉,富有生活氣息,使人產生一種短暫的、偶然的感受,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這種感性且生活化的語言形式對大學生來說,這種“碎片化”的語言,與傳統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具有吸引力和親和力。但是在這種生活化的碎片化背景中,容易 造成大學生閱讀淺層化的現象。大學生只追求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而不求深層閱讀和思考,極易患上惰性思維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一般包括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時事政策等內容,理論性比較強,因而內容較為枯燥,晦澀,較之碎片化的內容在傳播過程就失去了先天的優勢。因為從傳播學角度來說,傳播過程的完成離不開傳播者、信息、媒介、受眾這四個要素。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就是其所要傳播的信息,大學生群體就是其受眾,信息內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勢必影響到傳播效果,從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不利影響。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信息碎片化的應對策略
信息碎片化傳播作為當代社會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消極的“去碎片化”,而是以積極樂觀的姿態接受和融入它并以此為契機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一)融入信息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的發展趨勢已不可扭轉。面對多元價值觀和社會思潮的不斷涌入和信息碎片化大力興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守傳統,必須與時俱進地融入信息碎片化。當然,融入的前提是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與根本立場。只有融入信息碎片化,才能充分了解學生,了解他們最新的思想變化,利用自媒體等合適的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時也要理性駕馭信息碎片化傳播的特點,逐步占領陣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凈化信息碎片化
傳播領域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個較為完整的傳播生態系統已逐步形成。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多元價值觀的涌入、信息碎片化的傳播,傳播生態系統變得更為復雜。馬克思在《1844經濟學哲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指出,人的創造物的異化“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因此,凈化信息碎片化的傳播環境首先應當從改變人開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強化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大學生更是要以身作則,主動揭發網絡謠言,抵制不良的網絡信息,甄別信息的真偽,堅持與尊重信息真實性的原則。與此同時,也要把握使用自媒體的度,切勿淪為自媒體的奴隸。
(三)超越信息碎片化
雖然信息碎片化傳播的趨勢愈演愈烈,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依附于信息碎片化,失去其本身的原則與立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遵循自身的規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理性駕馭信息碎片化這一載體,有效控制信息碎片化傳播的負面影響,實現自身的教育目的。
面對社會轉型期的種種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站在社會發展的層面上理性規劃,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歷史使命,弘揚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社會價值。以長遠的眼光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不局限于現在而是放眼未來;以務實的態度對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保持自己前進的正確方向。
高等教育研究論文發表期刊推薦《山東高等教育》(月刊)創刊于1982年,由青島大學師范學院主辦。創刊于1982年的《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更名為《山東高等教育》)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