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是一種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語言,正因為歷史的久遠,其相應的文化背景、社會形態、表達習慣都與現實中的學生存在一定的距離。本文是一篇教學論文投稿范文,主要論述了在勾連現實中落實文言知識。
摘 要: 本文以《寡人之于國也》、《諫太宗十思疏》為例,闡明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勾連現實,從中讀到一種時代感,同時在勾連現實中如何巧妙地落實文言知識,做到文言相融相生,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勾連現實,文言知識
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特別是容易接受來自各種途徑、各個方面的新潮語言文化,而對文言文的學習極其感冒和抵觸,認為文言文太舊,學其沒用。
據筆者調查本校學生得知,75%的學生沒有從文言文的學習中切切實實地品嘗到快樂,也沒有從文言文的學習中切切實實地感受它的魅力,只是為高考吃力而艱難地學著文言文,甚至為拿不到高分而苦惱。學生的學習情緒低落。
就老師教的情況看,重“言”輕“文”的老師有之,輕“言”重“文”的老師有之,“文”“言”剝離的老師有之,教師的教學沒有走出混混沌沌的困境。
正是這些文言作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漸行漸遠,正是因為老師的無效教學,學生很難真正走進文言文本,讀懂作品的內在情思,發現作品的無窮魅力。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當下很多老師意識到文言文教學汲取文言文中思想的精華,傳承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老師過于強調文言文中的“文”,經常把文言文上成思想教育課,缺乏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大部分老師是一節課疏通字詞,一節課理解文意,或者是上完課后讓學生聯系生活,發散思考,從而拓展思路,陶冶情操。這樣傳統文化和現代意識雖然聯系在一起,文言文的實用性好像得到發揮,但沒有做到文言相融相生,依然難以克服學習過程的乏味枯燥。
崔莉在《文言文教學應注重人文情懷的引導》一文中指出:“要想提高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必須想辦法消除學生和古文這種隔閡,要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時時刻刻提醒學生注意到古人與我們的共同之處,在交流中接近文本與我們的距離。”
基于此,在教文言文時務必拉近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讓學生勾連現實,從中讀到時代感,盡量做到傳統文化和現代意識對接,讓學生意識到不是為學文言文而學文言文,讓學生學會古為今用。在勾連現實中巧妙地落實文言知識,做到文言相融相生,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筆者曾在上《寡人之于國也》一文分析孟子仁政思想時就很好地做到勾連現實,古為今用,同時又巧妙有效地落實文言字詞。“孟子的思想在當時極具進步性,即使在今天,我們當代社會依然有很多政策、主張都有著孟子思想的影子。請同學們說說看,假如用現代的理念詮釋孟子的思想,文中的那些句子能夠說明問題。可以邊讀邊討論”。一個問題縱觀全文,用現代的眼光審視古人的作品,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學生的回答很活躍,且都能利用文中的語句進行解說。當學生回答“不違農時……符合現在的可持續發展的道理”時,我趁機讓學生說出“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和“數罟”的意思。當生回答“謹庠序之教……先物質后精神,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時,我不僅予以贊許而且強調“謹”的含義和“申之以孝悌之義”的特殊句式。當學生回答“五畝……注重對自然的利用,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符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產業結構的思想”時,我突出“樹之以桑”中“之”和“樹”的意思。
“我們當代社會依然有很多政策、主張都有著孟子思想的影子”,我用現代理念詮釋孟子的思想,勾連了現實,拉近了距離,讓學生很有興趣地研讀文本,學生確確實實也讀出了當今很多政策其實也透射著孟子的思想。“可持續發展”、“普九教育”、“三農政策”這些都是學生智慧的勾連與發現,這樣一篇時隔幾千年的古文就富有現代的意義。這樣學生不僅讀活文本,體會到孟子思想的偉大,而且在解讀的過程中巧妙地落實文言字詞,做到文言相融相生,使得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再枯燥乏味。
其實,高中文言文能勾連現實古為今用的課文很多,以《諫太宗十思疏》為例,老師講清“十思”的內容很簡單,但是要勾連學生的現實,古為今用,讓學生學得饒有興趣卻不易。我在理清十思的內容之后,再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條送給自己或社會上各色職業的人,要求會背會譯并說出理由,就取得很好的效果。因為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翻譯落實文言知識;通過勾連現實,提高學習興趣,汲取古人的智慧,并且在評述中不知不覺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達到古為今用、活學活用的目的。這樣就很自然地提高了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從而實現了新課標的要求。
可見勾連現實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它體現了老師貫穿新課標的意識,有時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健康的審美情操的培養就在此實現。
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該如何在勾連現實中落實文言知識呢?
首先,教師要有一種古為今用的意識。我們不是為學文言文而學文言文,學習文言文不僅要理解所學文章的寓意,而且要學習這篇文章的某種精神思想并化為自身的一種力量。如何才能讓課文的精髓化為自身的一種力量?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思考這篇文章如何才能古為今用。只有有了這種古為今用的意識,教師才會尋找這篇文章的古今共通之處,而這個共通之處就是這篇文章的現實價值。
其次,教師要有一種落實文言知識的意識。語文教學要激活文言文本的現實價值,讓學生讀活文言文本的現實意義,但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畢竟文言是一種離現實有一定距離的語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落實一定的文言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積累一定量的文言知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文言課文本身蘊含的思想,為深入閱讀打下更扎實的基礎。脫離文言知識落實的教學猶如空中樓閣,容易走向華而不實。
再次,教師要有“古為今用”和“落實文言知識”兩線并行的意識。為分析內容而分析內容的文言教學容易走向現代文化的教學,為落實文言知識而落實文言知識的教學容易走向枯燥乏味。兩線分離的教學不符合文言文教學的特色和意義,只有兩線并行才能做到文言相融相生,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教出文言文的特色和意義。
教學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語文教學與研究》在社會上和中學生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它通過對大量名家名篇的賞析和中學生優秀習作的評點,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如何寫作,是目前開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讀寫能力,促進語文素質教育的最佳語文刊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