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班級都會有班主任,班主任除了教學之外還需要負責和協調整個班級的事務,學生的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班級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是一篇當代文壇雜志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班主任該怎樣利用課外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摘 要:班主任是班級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實踐中班主任該利用哪些資源來對于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不難發現學生身邊的教育素材就有很多,這些教育素材有的是班級里隨時發生的事情,有的是教材中出現的教學資源,還有最豐富的一類就是學生的課外資源。應用這些課外資源對于初中學段的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有時效果會更好。
關鍵詞:班主任,利用,課外資源,學生,德育教育
初中學生的思維更加豐富,對于資源的需求也更加豐富,所以初中班主任駕馭資源的能力也要不斷的增強。那么,實踐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可以利用的資源有哪些呢?我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發現,有時候課外資源使用起來效果更明顯。那么,我們該怎樣利用課外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日常生活的細節資源
學生是有判斷能力的個體,他們生活的環境中,總是在不斷的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情,這些事情就是我們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最好資源之一。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細節、每一領域都可以進行德育的滲透。我們會從身邊的事情上汲取道德的力量,并不斷受其鼓舞,進而達到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統一。基于德育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教師應將德育滲透到學生身邊日常事件中,讓學生通過所見、所聞提煉道德觀點和認識,使其在闡述觀點和認識的過程中實現道德認識、蘊藉道德情感、增強道德意志、踐行道德行為。當然,班主任要幫助學生鞏固這種道德觀念,使其成為指引學生做人、做事、學習、生活的風向標。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自從南京出現“彭宇案”后,一些人不禁生出疑問:“到底應不應該去扶跌倒老人?”圍繞這一點的討論持續了很多年,但卻終究沒有討論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人與人之間開始陷入信任危機,很多人對需要予以幫助的人視而不見,選擇漠視,傳統美德陷入尷尬的境地。為此,班主任可以搜集一些已經發生并引起軒然大波的此類事件,如:2007年發生在南京的“彭宇案”;2011年發生在湖北省武漢市的因摔倒無人扶,88歲李大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導致窒息死亡的事件;2015年發生在浙江省玉環縣因摔倒無人攙扶,老人被白色轎車拖行的事件。班主任可利用多媒體,將這些關于道德與人性的事件呈現出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當然,班主任不能按部就班地以傳統美德來教化學生,因為這樣只會產生更多的“做好事卻反成被害人”的人。班主任要讓學生靈活思考,以靈活的行為來維持長久的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如可用手機報警或進行取證后再扶起幫扶對象,等等。
二、法制案例是重要資源
青少年犯罪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事情,現在很多社會資料都向我們展現了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年輕化這一嚴峻的問題。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年齡在10到25歲之間的人實施的、對社會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為。因青少年的心理、年齡特點,青少年犯罪是無可避免的社會現象。可以說,任何國家都不能徹底消除這種現代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這種現象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這就涉及道德的約束力問題。道德約束力的形成是建立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礎上的,而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形成又需要有所依托。在這里,班主任可通過列舉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為學生敲響警鐘,讓學生結合社會輿論、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自身對道德的認識來分析犯罪案例。這樣既可以矯正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警覺意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如對于“藥家鑫事件”,班主任可找一些關于這個事件的視頻和典型的媒體評論及社會輿論,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這一案件,審視藥家鑫犯罪前后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可將藥家鑫的悔過行為與犯罪行為做一次對比,讓學生對照藥家鑫犯罪前后的心理,來說說藥家鑫道德的泯滅和重生,以及由道德泯滅所引發的無法挽回、不可饒恕的后果。犯罪前,藥家鑫撞傷人不愿意承擔責任,做出犯罪行為,連砍張妙數刀;犯罪后,藥家鑫看到父母和受害人均為自己嚴重的過失承受巨大的痛苦,他也感到很痛苦,并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和自己無法饒恕的罪行。但法律是清醒的,雖然一份份請愿書為被告人說情,但是因道德淪喪而產生的后果仍要由遺棄道德的人承擔。班主任可從這一點出發,矯正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警覺意識,為學生敲響道德的警鐘。
三、課余活動是積極資源
課堂活動教師主導地位明顯,即使有突發情況可以作為教育資源,這種資源出現的機會也是很少的,課余活動卻不同,不難看出課余活動資源量要遠遠大于課內資源量。學生通過有效的集體課余活動認識他人,能夠看到他人道德的閃光點,也能看到他人道德的黯淡處;通過對他人道德品質的關注,學生也潛意識地反觀自己,警覺自己道德上的“失落”,從而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另外,在課余活動中,班主任要有針對性地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看到學生身上的不足時要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幫助其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集體性的課余活動使學生很好地交流、溝通,有利于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關系的建立。當然,一些具有叛逆心理的學生可能會對教師的引導置之不理。即便如此,班主任也要懷著一顆仁愛之心,以尊重學生為基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序漸進地用事實引導,使其認識到錯誤并勇于改正錯誤,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例如,為了增強學生的集體認識,讓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讓班集體融洽和諧,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義務勞動,幫助老人打掃衛生,畫一些色彩艷麗的圖畫裝點老人的居住場所,為老人洗腳、剪指甲、理發,編排一些節目,如歌曲、舞蹈、小品、相聲,為老人帶去歡樂。在勞動過程中,學生看到老人們臉上洋溢的笑容,也定會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另一方面,在勞動中,學生是一個團體,他們互相配合,各自發揮力量,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團結一致、友愛互助。
綜上所述,班主任對于學生的教育工作是任何人無法超越的,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會需要適宜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來源于哪里呢?我認為,雖然課堂是教師與學生接觸最緊密的場所,但是課堂資源量卻遠遠少于課外資源量。班主任一定要注意對課外資源的選擇與利用。
相關期刊簡介:《當代文壇》是四川省作協于1982年創辦的一份文藝理論期刊,迄今已辦刊近三十年,一直在國內學術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享有較高的聲譽。1990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聯合表彰全國17家文藝理論報刊,其中15家為北京各中央直屬部門主辦的國家級報刊,省級刊物僅有兩家,《當代文壇》便是其一。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