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的孩子接受的新東西比較慢,因此低年級的教學方法是什么,應該怎樣教,教什么樣的內容,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就選擇什么樣的內容,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下面小編介紹一篇關于低年級詞語教學的教學論文。
在低段語文中以“詞語”為核心的閱讀教學著眼于學生言語能力的發展,講求以詞語為抓手,深入語段內部,在形式多樣的語言文字實踐中,實現“言意兼得”。詞語教學是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凸顯低年級學生習得語言的核心,為中高段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為此,低年級的詞語教學要遵循“識記——理解——積累——運用”螺旋遞進的規律,讓詞語在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生根開花”。
如何提高詞語教學的有效性,突出“語文味”,站穩“基礎性”,讓詞語教學在低段語文教學中生根發芽?筆者認為,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抓住“詞眼”進行教學,讓關鍵詞語如一條根,深深扎進課文的泥土里,牽一發而動全身。《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30條》第9條也曾指出:“隨課文識字應做到‘不離詞,詞不離句’,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字詞的意義。以字義為核心,做到音、形、義相結合。”在汲取大量文本營養后,破土而出,開出絢爛的創生之花。
一、詞語組塊,有章可循
在文本解讀時,教師要敏銳地發現課文生字、詞語、詞組之間的規律,對詞語進行組塊教學,使學生借助各種“思維組塊”,形成系統的、有內在整合力的認知結構,同時充分激發童真童趣。
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一冊《荷葉圓圓》時,老師出示組成塊的詞語串:
眼睛 翅膀
亮晶晶的眼睛 透明的翅膀
眨著亮晶晶的眼睛 展開透明的翅膀
水花
很美很美的水花
捧起很美很美的水花
如果能把組塊的詞語群,放入精彩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饒有興趣地和生字、詞語見面,詞語教學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教師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恰當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積極創設生動有趣、目標明確、富有感染力的有效情境。因為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鮮活的,帶著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人教版第三冊《“紅領巾”真好》中可以這樣展開:
(伴隨美妙的音樂,師生對話)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豎起耳朵,用心感受。(播放鳥聲片斷)你聽到了什么?怎么樣的鳥叫聲?
生:(模仿小鳥叫)
教師隨機出示詞條“嘰嘰喳喳”,指名像小鳥那樣叫一叫。
師:你們看著嘰嘰喳喳這四個字有什么發現?
生:都是口字旁。
師:是啊,小鳥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有著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生活。讓我們到樹林里瞧一瞧。(課件出示樹林畫面)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隨機出示“蹦蹦跳跳”。學生立刻發現這四個字都是足字旁的。
師:再仔細看看小鳥的翅膀,他們是怎樣飛的?許多小鳥快速地扇動翅膀,還會發出一種聲音——“撲棱棱”。
教師出示“棱”和“撲棱棱”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發現。
生:“棱”讀第二聲,“撲棱棱”中兩個“棱”讀第一聲,仿佛小鳥撲翅的聲音。(學生邊說邊模仿小鳥撲翅的樣子舞動雙臂)
師:那我們來猜一猜,小鳥們在說什么,干什么呢?
生:小鳥們有的嘰嘰喳喳地唱歌,有的在樹枝間蹦蹦跳跳,還有的扇著翅膀飛來飛去。
以上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利用聲音,激活孩子的記憶,啟發孩子的想象,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清晨的樹林中,仿佛變成了一只只快樂的小鳥,自然而然意會了“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撲棱棱”這三個詞語的意思,同時通過比較發現“棱”字的讀音變化,輕松快活地掌握了“撲棱棱”的讀音。教師能否把握好詞語教學抒發激情和詩意的時機,使語文課堂教學波瀾迭起,收獲較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地設計學習詞語的“腳手架”,為學生有效學習詞語鋪路搭橋。
二、遵循字理,經歷體驗
低年級學生掌握詞語的心理加工過程,更近于原型加工的方式。學生常常是通過成人指出的最好例子,或從原型中學習真實世界的概念,所以,從低年級學生對詞的心理加工的真實過程來看,使用原型進行加工,明顯要優于詞語之間抽象的比較分析。在經歷體驗中感悟詞義,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有機鎖定詞語目標,前后聯系悟得詞義,這是遵循字理,經歷體驗,有效理解詞語的途徑。教學中教師可以遵循漢字的字理,適當地采用字理析詞的新方法,如著名特級教師黃亢美執教人教版第四冊《雷雨》中就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范:
教師出示“垂”字。
師:“垂”怎么寫,一起跟老師來寫筆畫。哪一橫寫得最長?
學生們一絲不茍地跟著黃老師學寫“垂”字。
師:看老師板畫“畫一棵墜著兩顆果子的果樹圖”。看看像什么?
生:像禾苗、果樹……
師:樹上什么掉下來了?(果子)果子垂在樹上,有什么牽住了它?(小柄)
師:課文里指什么往下垂呢?(蜘蛛)
播放“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課件:為什么不說是落下來,掉下來呢?是什么牽住了它?(絲)課件演示,如果沒有這根絲牽住,那就叫——(落)。
黃老師教學“垂”字不僅僅教學生怎么寫,還形象地描述了“垂”字的字理,讓學生對“垂”字印象更加深刻。同時通過看“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課件,學生形象地區分了什么是“垂”,什么是“落”。
字理析詞是根據詞語中漢字的偏旁部件組構原理尋索詞義的一種理解詞語的新方法。在教學中運用字理析詞理解詞義,再聯系上下文理解詞中之義,這種教法形象生動,趣味性強,詮釋到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詞句所包蘊的深刻含義。
感悟詞語時如果能使學生經歷獨立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經歷合作交流的過程,使學生經歷概括提升的過程,那么這樣的詞語,能成為他們說話、造句的“源頭活水”。如在教學人教版第四冊《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中師生品味“簇擁”一詞就很有效。
教師出示野薔薇被鈴蘭花簇擁著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
師:什么花被什么花團團圍住?
生:野薔薇被鈴蘭花團團圍住了。
師:這樣的情景課文用了什么詞?
生:簇擁。
教師引導學生舉例理解。
師:你什么時候看到過簇擁的情景?(小組討論)
生:下課時,老師坐在講臺前批作業,同學們圍在老師周圍。
生:中午,小張從家里帶來一件新穎的玩具,同學們發現了,把他團團圍住……
教師要求學生用簇擁造句。
“簇擁”一詞的理解,結合畫面和具體的語言文字,與文本相結合,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做到識用結合,在運用、積累中深刻理解、感悟了語言,發展了語言。詞語教學中時刻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時刻注重學生經歷和體驗的過程,促使每一個學生都愛學、樂學、趣學。
三、隨機盤點,有序積淀
在詞語積累過程中,如果簡單地采用讀一讀、寫一寫的形式,學生雖有積累,卻是靜態的“消極詞語”,對語言的發展功效不大。但如果改為形式多樣的有機的“詞語盤點”,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而且能激發學生積累的內驅力,真正使學生習得的大量詞匯內化為積極語言,幫助學生養成分析、比較、歸納等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有序積累的能力。如人教版第一冊《雨點兒》中“云彩”一詞的教學就是個好例子。
師:(出示)云彩
生讀:云彩(注意輕聲)
師:請對比讀,云彩——彩云(配圖片)。
學生對比讀。
師:對比讀后,發現有什么不同?
生:把“云彩”這個詞的兩個字調換位置就變成了“彩云”。
(出示云彩的圖片和彩云的圖片,看圖體會詞義的變化)
師:相同的兩個字變換位置,詞義也發生了變化。
教師擴充詞語(出示圖片對比):牙刷——刷牙;雪白——白雪;牛奶——奶牛。
上述片斷,抓住“云彩”一詞在結構上的特殊形式,進行了有關詞語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適度地進行了詞素互換訓練,“云彩——彩云”,通過對比讀,學生發現把“云彩”這個詞的兩個字調換位置就變成了“彩云”。再出示云彩和彩云的圖片對比,學生通過直觀看圖感受到了相同的兩個字變換位置,詞義也發生了變化。這樣層層深入,向生活中拓展,列舉出生活中許多具有這種特點的詞語,如“牙刷——刷牙,雪白——白雪,牛奶——奶牛”,使學生感受到祖國漢字的奧妙和趣味性,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漢字文化。關于“詞素互換”的訓練,二年級語文教材有專門的安排,但是在這里借“云彩”一詞的學習進行知識的拓展,體現把握教材從縱觀整體,關注知識的系統性出發,為知識的后續銜接做了很好的鋪墊。
小編推薦優秀的教育期刊 《教育技術研究》
《教育技術研究》是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管、中國和平出版社主辦的國家級刊物,國內統一刊號:CN11-5152/J;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2-6111。以"推動教育改革、推動教育創新"為辦刊宗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