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發展數學思維、形成數學能力的基礎。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每一個課程領域都有概念教學,甚至每一學期數學課程的每一個單元中也都有概念教學。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一般要經歷“感知概念、建立概念、鞏固概念”三個環節。下面筆者就如何遵循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有效組織教學,與廣大同仁進行交流探討。
本文源自《云南教育·小學教師》 2020年4期
一、運用有趣情境引入概念,讓學生主動感知概念
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都是從感知概念開始的,教師在概念教學中要重視創設有趣情境引入概念,讓學生主動感知概念,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
1.創設真實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主動感知概念。
如,在“認識幾分之一”教學的開始,教師創設真實情境“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一半,半個月餅用什么數表示?”。半個月餅不能再用學過的自然數表示,到底該用什么數表示?引發學生思考產生認知沖突、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趁熱就此組織指導學生閱讀理解小精靈的話“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初步感知到“幾分之一”的概念,形成表象。
2.創設生活情境組織學生解決問題,引導他們比較不同策略方法,主動感知概念。
如,在“加法交換律”教學的開始,教師創設生活情境要求學生解決問題“李叔叔騎自行車去旅行,今天上午騎了40km、下午騎了56km,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學生很快就解決,用40+56=96km或56+40=96km。教師創設情境的目的不在為了學生解決問題,而在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解決問題策略方法結果相同,從而主動感知到“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相等(不變)”。
3.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計算,在計算過程中主動感知概念。
如,在“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伊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計算一個學具三角板三個內角的度數和是多少度?”。學具三角板是特殊的三角形,學生可以很快口算出結果,根據計算猜想并初步感知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二、深入概念內涵、擴展概念外延,幫助學生理解建立概念
數學概念最基本的特征是都有內涵和外延。在學生借助情境初步感知到概念,并沒有真正理解建立起概念。教師在學生初步感知到概念的基礎上,要安排相應的學習活動,深入概念的內涵、擴展概念的外延,幫助學生理解建立概念。
三、及時安排練習,促進學生當堂鞏固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建立起數學概念后,教師應該及時安排必要的課堂練習,促進學生當堂鞏固概念,進一步理解概念,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過重課外作業負擔。
如,“加法交換律”的教學,學生理解并建立起“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后,教師及時安排練習,先讓學生練習課本第18頁【做一做】的第1題——根據加法交換律填空:300+600=600+( )、( )+65=65+35、78+( )=43+( )、a+12=12+( )。再讓學生計算307+348、118+274,并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以促進學生鞏固理解“加法交換律”。又如,“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學生理解建立起“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概念后,教師及時安排練習,讓學生運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概念解決生活實際問題:①一個三角形,∠1=25°、∠2=55°,∠3是多少度?②爸爸給小紅買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風箏,它的一個底角是75°,它的頂角是多少度?③學校評比文明班級,要用到一面等腰三角形的流動紅旗,頂角是50°,它的一個底角是多少度?學生通過運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概念解決問題,既鞏固了所學概念,又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
遵循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認知規律設計和組織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從運用有趣情境引入概念讓學生主動感知概念,到深入概念內涵、擴展概念外延助學生理解建立概念,再及時安排練習運用促進學生當堂鞏固概念。可以使學生主動感知概念、真正理解建概念、當堂鞏固概念,是行之有效的概念教學策略。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