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研究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機制進行共性問題研究,以期為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分析認為:1)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的過程分為漸進性形成過程和突變性形成過程,且社會環境因素形成具有次序性。2)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形成的原因是:由社會環境秩序不平衡形成的壓力;由部分體育教師對社會環境壓力認知偏差形成的壓力。3)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包括3類:物質層面壓力、政策層面壓力、理念層面壓力。基于以上提出,在協調性、平衡性和有序化原則的基礎上,激發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活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以及完善我國社會環境規范機制。
關鍵詞: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壓力機制;體育教學改革
本文源自《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文研究對象未包括專業性體育院校)的體育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社會系統之外的,而是與社會不斷發生互動的社會存在。相對于其他學科教學而言,體育教學更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都會對體育教學改革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課程教學與社會成員的互動和交流較為頻繁,這一方面使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具有了更加豐富的社會資源,但是也對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產生了更多社會環境影響因素。
從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現狀來看,教學效率有待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體育課上與課下大學生的體育參與銜接不夠緊密,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對于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和終身體育習慣養成具有的作用還有待提高認識,以上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外部社會環境的不良因素影響造成的。由此可見,揭示出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外部社會環境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影響機制,從而促進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提高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質量,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解釋社會環境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不良影響的前提是能夠進一步認識普通高等學校外部社會環境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影響機制,在對這種影響機制形成清晰認識的情況下,采取有針對性的調整策略,這是目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與其外部社會環境互動的有效途徑。但是,在我國的普通高等學校中,具體到某一所學校的體育教育受社會環境影響的機制,應是各具特點,因為影響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因素并不相同。基于以上,本文對于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機制研究是共性問題研究。分析收集的文獻可知,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機制方面的研究幾乎為空白,筆者將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機制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1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的形成
1.1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的過程
1.1.1 漸進性形成過程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過程有一定的規律性。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是以多個條件作為支撐的,而每個條件是由若干客觀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完全地出現,并作為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的條件而發揮作用,就需要一個漸進的、促使社會環境條件要素逐步完善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產生和完成,常常帶有潛移默化的性質,通過日積月累的量變,最終促成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完全建立。以上是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過程漸進性的一般規律的闡釋。根據對我國社會環境與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相互作用的認識,這一規律可以用來闡釋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的漸進性。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漸進性形成過程可以其體育教育社會環境要素的漸進性形成過程來體現。例如,某一所普通高等學校的校園體育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夕就能形成的,需要該校全體師生日積月累,甚至是幾代人的建設才能形成。
1.1.2 突變性形成過程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突變性形成過程是伴隨我國社會環境的突變性形成過程而形成的。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由于爆發戰爭導致一個國家內部社會環境突變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由戰爭引起的一個國家內部的社會環境的突變性形成過程就如同水中的漣漪會依次展開。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影響我國社會環境突變的主導性因素不斷變化,例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使得中國近現代的社會環境不斷發生劇變,中國的學校體育教育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與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漸進性形成過程相比,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突變性形成過程的特點是,社會環境形成過程時間較短,外部社會環境變化較顯著,某一局部社會環境的變化常對全局性的社會環境產生短促而深刻的影響。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一些國家中產生了一種用生物進化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現象的形而上學思想,學術界稱之為“庸俗進化論”。該理論被用來闡釋社會問題,認為社會的發展只有量變,人類社會發展只是逐漸進化的歷史,這從認識論而言是有失科學性的[1]。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過程的認識,既要分析其形成過程的漸進性,又要分析其形成過程的突變性。
1.2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因素形成的時空次序性
如果將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視為一個系統工程,在這一系統工程中,將社會環境因素的形成以物體的運動形式來比喻,就會更易于理解[2]。物體的運動是與空間、時間關聯的客觀存在,哲學上將事物由內在矛盾引起的發展變化過程稱為運動[3]。從這一角度來理解,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過程中,由于受到時空條件的制約,從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的子環境出現到社會環境系統形成,具有時空次序性。
1.2.1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的時間次序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的過程中,社會環境系統的建立要受到各個子環境的制約和影響[4]。各個子環境的形成在時間次序上是不完全一致的,其中有的子環境形成較快,有的子環境形成較慢。一般來說,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形成得早一些、快一些,而文化環境形成得遲一些、慢一些。各個子環境的形成過程具有“時間差”,經濟、政治子環境在社會環境系統中屬于超前形成部分,而文化子環境在社會環境系統中屬于延后形成部分。尤其文化環境的形成有較長的滯后期。由此可見,社會環境各個子環境在形成的時間序列上是具有時間差的。
1.2.2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的空間次序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子環境的形成,不但在時間順序上具有不平衡性,而且在教育空間順序上也具有不平衡性。時間順序的不平衡性,說明在社會環境系統中,各個子環境的形成有其時間順序上的早晚。而各個子環境形成的空間順序的不平衡性,則說明各個子環境在其地理空間覆蓋范圍也具有一定的次序。以我國經濟環境的形成為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環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首先在部分沿海地區和個別城市先行試點,而后逐步擴大地理空間覆蓋范圍。我國不同省、市、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會存在不均衡的情況。而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遍及各省,各省、市、區的普通高等學校建設程度會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因此,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在教育空間上有次序性。各省、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對普通高等學校建設程度的影響會體現在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空間的經濟條件的地理空間差異上[5]。
2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子環境間的關聯構建
2.1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的子環境之間相互關聯
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內部,各子環境之間,在其形成的地理空間和時間界限上,通常通過某些聯結點而相互關聯。這種關聯有2種情形:一種是若干性質相同的子環境相互關聯而成的社會環境系統。例如,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政治環境,各省、市、區及各所普通高等學校政治環境的相互關聯形成了全國范圍的政治環境。
2.2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之間相互套疊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因素套疊與子環境因素聯結,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均屬于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因素交叉,但二者又有區別,子環境因素之間聯結,屬于子環境因素相交,形成一定范圍的結合點,而子環境因素之間套疊,屬于子環境因素重合,形成一定范圍的交叉點,在交叉范圍內,彼此間較為確定的邊界消失,出現了即此即彼的子環境因素重疊。例如,某所普通高等學校的校園體育文化形成受系風、班風、學風的影響,而系風、班風、學風又相互交叉[6]。
2.3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之間相互襯托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之間相互襯托,是指某些在地理空間上相鄰或在性質上相同、相近、相關的子環境之間,以社會環境系統為背景,相互襯托而產生的“落差效應”。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之間相互襯托有2種情形,一種是正襯托,一種是負襯托。所謂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之間正襯托,是指相互關聯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之間,由于某種落差而產生的對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的促進作用,即在社會環境系統的各子環境相互襯托的過程中,某一子環境構成了有參照作用的坐標系,對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及社會環境整體系統建設起導向作用。
2.4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之間相互制約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單一子環境的形成,要以其他相關的子環境作為條件,單一子環境受其他相關子環境的影響,子環境之間又相互制約。依此,單一子環境之間相互制約及遞次循環制約,形成了相互制約和遞次制約的鏈條。以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外部社會環境為例,經濟環境的形成受政治環境影響,但其同時又對其他社會子環境形成制約,例如文化環境。每個子環境連著2個端點,受上一端點連接的子環境的影響,又將該影響傳導到下一個端點所連接的子環境中。每個子環境不是孤立存在的,既受其他子環境的影響,也對其他子環境形成制約,不但普通高等學校內部與外部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如此,其他子環境的形成也如此[7]。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各子環境由于自身規范性的差異,在制約路徑和手段上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經濟基礎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
3 我國社會環境壓力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影響
3.1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形成的原因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是指社會環境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形成的有鉗制趨向的力量。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對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師會形成壓力。這一社會環境壓力形成的條件,是社會環境系統中的某種不平衡。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的形成,是由于我國社會環境整體與各子環境之間的不平衡、各子環境相互間的不平衡及社會環境與體育教師之間的不平衡所致。
3.1.1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秩序不平衡所形成的壓力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是一個有秩序的系統,其中包括內部社會環境秩序和外部社會環境秩序,內部社會環境和外部社會環境又分別有各子環境,內部社會環境和外部社會環境的各子環境又有若干系列秩序,這些不同層面的子環境秩序相互關聯、相互制約,既使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內部社會環境趨于穩定,又通過穩定的內部社會環境系統促進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外部社會環境的穩定。一般情況下,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內部社會環境系統中的個別子環境秩序出現暫時的混亂現象,并不影響內部社會環境系統的穩定,也不對體育教師構成壓力,只有當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外部社會環境系統嚴重失序,才會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的正常進行及對體育教師形成壓力,主要包括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外部政治秩序和經濟秩序及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內部政治秩序和經濟秩序[8]。一所普通高等學校的內部政治秩序失序對該校體育教育的內部社會環境系統會產生嚴重影響。一所普通高等學校的外部政治環境對該校的其他外部各子環境起導向、調控的作用。一所普通高等學校的內部經濟秩序嚴重失序會引起該校體育教學的秩序失序。經濟因素是基礎性的社會環境因素,其為其他社會環境因素的形成創造物質條件。一所普通高等學校的內部社會環境會對體育教師產生壓力。例如,校園體育文化會對體育教師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產生壓力[9]。
3.1.2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部分體育教師對社會環境壓力認知偏差對自身造成的壓力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是在有限范圍內形成的,由于處于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內部社會環境中的部分體育教師自身認知水平有限,導致這些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出現偏差,從而在這些普通高等學校內部形成社會環境壓力。這些體育教師對自身所處的普通高等學校內部與外部的社會環境、對社會環境壓力產生的影響要建立起正確認識,把握社會環境壓力對學校體育教育產生影響的規律,從而,在體育教學中因勢利導,促進體育教學活動與社會環境壓力形成和諧共振,使主觀行為和客觀條件相統一、思想認識和社會環境壓力機制相協調,避免體育教學活動與社會環境形成沖突。普通高等學校部分體育教師對所處的內部與外部社會環境壓力的認知偏差的產生,是由于在一定條件下一些體育教師對社會環境壓力認識的局限性導致。
3.2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類型
3.2.1 物質層面壓力
物質層面壓力主要指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資源壓力,即體育教育資源不平衡。教育資源不平衡是目前我國教育深化改革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地區間教育資源不平衡、不同人群教育資源不平衡等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大多數普通高等學校在進行體育教學改革,除專業性體育院校以外,體育學科在我國多數普通高等學校未形成優勢學科,這就使得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面臨一個棘手問題——體育教育資源不平衡。這就導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開設的體育課程在這些學校內部的教學資源中占比較小,體育課程資源少使得這些學校體育教育受其外部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相對較小。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和各類普通高等學校發展程度不平衡,教育資源不平衡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但是,無論是哪所普通高等學校,課程教材是基本的教學資源[10]。但對于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來說,大學生的體育課多數并非受教材局限,而是受各所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場地和器材限制,因此,不同的普通高等學校還存在體育場地和器材的數量的不平衡。
3.2.2 政策層面壓力
3.2.2.1 保障制度有真空的壓力: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有法難依”
從目前來看,我國各級政府行政部門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制定的各項制度和政策較為全面。在一系列政策扶持的背景下,政策如何落地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面臨的難題。一些普通高等學校存在縮減體育課、占用體育場館及設施、減少體育經費、占用體育課程時間等現象,這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的積極性無疑會產生消極影響。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存在“保障制度真空”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保障制度還有待完善。
3.2.2.2 普通高等學校內部評價制度偏差:體育教師“校內地位邊緣化”
首先,現階段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建設力度加大,各類普通高等學校都在不同程度謀求其自身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提高學科競爭力。我國多數普通高等學校在提高自身綜合辦學水平的同時會優先和重點發展優勢學科,將各方面資源重點配置到這些優勢學科發展中,因此,體育學科在這些普通高等學校中便成為被忽略的學科,進而影響體育教學改革。
其次,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的職業發展主要取決于教學與科研,教學能力主要由體育課程教學成績體現,科研能力主要由體育教師發表的論文和承擔的科研項目體現。體育課程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是公共基礎課程,體育課程考試沒有“筆試”成績,因此,我國大多數普通高等學校不將體育考試成績作為對體育教師的教學評價指標。在體育教師的科研方面,一些體育教師在科研方面相較其他學科教師有一定差距,許多普通高等學校在科研立項、人才選拔等方面的制度沒有給予體育教師一定傾斜,在某種程度上對體育教師工作積極性會產生一定影響,長此以往,對體育教學質量也會產生影響。
3.2.3 理念層面壓力
3.2.3.1 忽視體育教學:受體育教育理念的影響
我國有些普通高等學校重視大學生專業課知識學習,忽視大學體育課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對這些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受這一體育教育理念的影響,一方面是許多教育家忽略了對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的研究,因此,在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方面的理念主要集中于體育課程,對于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的關注度不夠。
3.2.3.2 崇尚競技體育:體育教學方向出現偏差
“錦標主義”是我國一些普通高等學校現階段體育教育理念的主導方向,一些普通高等學校無論從政策落實、教育資源,還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都傾斜于發展競技體育項目。一些普通高等學校通過參加競技體育賽事提升社會知名度,從而一些大學生也傾向于通過參加競技體育賽事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在這種雙向帶動作用下,這些普通高等學校無論在體育教學方面,還是在大學生運動會開展形式方面,都更傾向于競技體育項目。而且在一些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師中,出現了能夠帶隊參加競技體育賽事并取得優秀成績的教師在學校具有較高地位,而只進行體育課程教學的體育教師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的現象。
3.3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消除與轉化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是消極影響,應對社會環境壓力會使一些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耗費較大的精力。另一方面是積極影響,因應對社會環境壓力促使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奮起,將壓力轉變為動力[11]。因此,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應對社會環境壓力有2種方法:一是消除,二是轉化。轉化是較為常見的方法,即促進社會環境壓力轉化為動力,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3.3.1 理念引導
理念引導主要有以下2個層面:首先,在大教育觀理念下,普通高等學校的校長、其他學科教師在體育教學評價方面應樹立體育科學理念;其次,逐漸轉變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唯競技化”理念,使普通高等學校開設的體育課程包含的體育項目多樣化[12]。
3.3.2 行為上的奮起
應對社會環境壓力,不但要對社會環境壓力有深刻的認識,更要有奮力拼搏的行為。因為社會環境壓力是一種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難以自行消除或轉化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應對嚴峻的社會環境壓力就在于教學和科研行為的奮起。
3.3.3 理順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與社會環境間的關系
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的形成,與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的認知直接相關。因此,消除或轉化社會環境壓力,必須理順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與社會環境間的關系,使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在認識社會環境壓力機制規律的情況下,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如果片面地強調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對社會環境壓力的駕馭,違背社會環境壓力機制的各種規律性,就會導致體育教師與社會環境間的失衡。
4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的改善
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改善就是在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的基礎上,對普通高等學校內部和外部的社會環境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調整,建立有序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秩序,使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機制充分發揮作用。
4.1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改善的一般性原則
4.1.1 協調性
要改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必須遵循協調性原則,協調普通高等學校內部和外部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面之間的各種矛盾,使普通高等學校內部和外部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面之間銜接緊密,相互協調。
4.1.2 平衡性
平衡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改善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是一個變化的系統,其內部社會環境系統各個要素、各個部分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形成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就有利于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外部社會環境系統的穩定。如果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內部社會環境系統失去平衡,就會造成外部社會環境壓力機制失效和社會環境秩序失序。
4.1.3 有序化
有序化既是改善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基本手段,又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改善的必然結果。有序化就是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中的子環境失序現象進行調整,建立有序的社會環境的子環境秩序,使社會環境系統中的子環境在有序化、規范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作用。
4.2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改善策略
4.2.1 激發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活力
要實現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的改善,必須注重激發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活力[13]。如果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失去了活力,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機制就會逐步僵化。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活力,來源于其社會環境系統的調整和完善。我國當前的各項體育教育制度、體育教學改革,就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一種調整和完善。不同省、市、區會依據實際情況調整并制定適于本省、市、區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政策[14]。
4.2.2 營造良好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氛圍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氛圍是其社會環境系統的有機構成要素,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中子環境結構和相互作用的外在體現,也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與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的相互關系的外在體現。同時,良好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氛圍,又是促進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穩定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氛圍,會促進體育教師對社會環境壓力的適應,會促進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中各個要素、各個部分的協調與平衡[15]。
4.2.3 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規范機制
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規范機制,是實現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改善的一個重要方面。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規范機制是在深刻認識社會環境壓力機制的基礎上建立,要使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中的子環境發揮更大作用,使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更加適應社會環境系統的各種規范性要求。建立完善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規范機制,就是既要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設定總體性規范,又要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內部的不同層面設定具體的規范。明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師對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建設的權責[12]。
5 結論
1)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主要包括漸進性形成過程和突變性形成過程。這2類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形成過程中具有時間和地理空間的次序性。
2)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2個:一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中子環境秩序失序形成的壓力;二是普通高等學校一些體育教師的認知偏差形成的社會環境壓力。
3)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壓力包括3類:物質層面壓力、政策層面壓力、理念層面壓力。
4)改善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有3個一般性原則:協調性、平衡性和有序化。在這3個一般性原則的基礎上,激發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系統的子環境的活力、營造良好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氛圍,以及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規范機制。
參考文獻:
[1]庫少雄.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4-11.
[2] 石振國,田雨普. 信息化時代體育教學環境的系統觀[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2(2):85.
[3] 齊秀生. 社會環境與人才[M]. 濟南:齊魯書社,2005:4-8.
[4] 古田和孝. 人際關系社會心理學[M]. 王康樂,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187-204.
[5] 袁振國. 當代教育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97-99.
[6] 姚蕾. 體育隱蔽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實踐[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41-46.
[7] 熊茂湘. 體育環境導論[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58-173.
[8] 王到俊,王漢瀾. 教育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9-70.
[9] 王溯. 對影響高校體育教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主要因素的調查分析[J]. 體育科技,2003,24(2):69.
[10] 唐炎,周登嵩. 體育教學社會環境的構成及其影響:關于體育教學的社會學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8):71.
[11] 王德華,岳新波. 對體育課堂教學的社會環境探析[J]. 浙江體育科學,2004,26(1):55.
[12] 張振豐,董亞玲. 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2):109.
[13] 謝利民. 課堂教學環境的創建與優化[J].集美大學學報,2001,2(3):15.
[14] 黃愛峰,顧淵彥. 體育課程改革的文化審視[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2):4.
[15] 王國民. 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與教學環境優化[J].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1,15(12):5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