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中學語文》發表一篇語文論文,(月刊)創刊于1982年,是由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數學學會、中國數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主辦的一本專門報道初、高中數學競賽的雜志,在國內獨樹一幟。
摘 要:討論已經逐漸成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討論環節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獨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但從當前我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和現有的討論式教學來看,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討論內容和目的混亂不清等。因此,探討課堂討論教學有效性,對提高高中語文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討論 有效性
隨著新時期語言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語文素養日益提高,使得課堂討論已然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堂討論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互動交流的一個不錯的途徑。但是課堂討論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很多無效現象,如學生忙忙碌碌,然實際卻不能體現出他們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純碎就是為活動而活動,不僅浪費了教學時間,造成教學低效甚至無效,而且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意義也不大,使得原本應是良好的教學活動陷入了困境。[1]
一、高中語文課堂討論無效表現
1.有些教師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容納更多的內容,又擔心討論占太多時間,怕學生總結不好,不敢放手讓學生討論,討論時間過于倉促。
2.討論形式極端,有些教師把討論當成簡單的方法隨意運用,而有些教師為了避免形式單一,又過于重視討論的形式,從分組到排座位再到如何進行活動等等,都按部就班,卻無法準確的把握討論的實質內容和方向,游離了討論的本意。
3.學生參與的興致不高,課堂討論時,雖然班級看似熱鬧,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學生的參與性就高,實際上有的學生只是“借題發揮”討論其他的話題,有的學生只是跟著湊熱鬧,再加上有些教師只喜歡與學習好的學生進行交流,以保證討論的順利進行,忽視了學生中的層次差異,導致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參與性不高。
4.教師角色不明,很多教師把自己定位在發令官這一角色上,宣布討論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很少參與到討論的過程中,使得教師與課堂討論這一環節脫離了關系,那么對于課堂討論的效果就無從駕馭了。
可見,我們必須對課堂討論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探討什么樣的課堂討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具有真正的培養價值。
二、高中語文課堂討論有效性策略
課堂討論是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中心問題的交流活動,通過學生們的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并達到研究和學習目的的過程,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常用方法,也是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一種方式。那么如何提高課堂討論有效性呢,下面淺談幾點策略。[2]
1.做好討論前準備
在進行準備工作的時候,首先要根據當堂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來設計討論活動,考慮采用什么樣的討論方法,并對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以及討論形式作出合理的計劃。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更適合設置成為問題進行討論呢?
第一,從文體角度看,對那些篇幅較長的現代文、文言文的學習,也就是說針對理解型知識的教學目標,就可以讓學生討論學習,通過討論整理課文內容,從而可以更加迅速的把握課文重點,發現問題,得出共識。
第二,從文本內容角度看,對課文中某個問題的看法及答案可以是多元化的時候,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樣有利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暫緩對學生討論情況的判斷和評定,鼓勵學生多元解讀,解放學生思維,而不是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上。
第三,針對課文中學生可能存在模糊甚至錯誤認識的某個知識點上,需要通過討論暴露問題,在討論中力求澄清認識。
2.合理設計課堂討論問題
一般從討論的問題可以看出教學目標,只有討論的中心問題明確了,才能體現討論與教學目標的關系。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不同,所設計的討論問題形式有多種。最常見的有:
第一,任務式討論問題,此類多適用于篇幅較長、信息量較大的課文,如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對難解的字詞句進行討論,中篇小說教學時讓學生就小說的情節、線索,或是文中某處最欣賞的地方進行討論,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的完成討論任務,有針對性的教學。
如,可以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對課文提出一些問題,課前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整理,把重復的刪掉,在課堂上把這些問題呈現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從這些問題中提出“最想解決的問題”這一任務,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通過討論后全班學生選出了幾個他們認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學生在選擇哪些問題最需要解決并陳述理由的時候,已經是對課文進行整理分析了,這也是他們自主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學習過程比教師替學生決定并解說的效果來的更好。
第二,假設式討論問題,此類問題要盡可能模擬和貼近學生的真實世界,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學習任務,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這樣的問題更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此外,假設問題的設計一定要符合文本旨意。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有其自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對作品進行討論的目的是更好地領悟作品的妙處,因此在設計假設式問題的時候切不能漫無邊際的隨意想象和假設。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