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識范圍較廣,且抽象性較強,很多學生提及物理就會感到“頭痛”。為了轉變這一教學現狀,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在物理教學中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探究式教學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其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文章著重分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提升教學效率,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物理;應用策略
高中物理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教師在教學中直接講解物理結論,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影響學習效率,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因此,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應避免過多的口頭講述,而應合理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和動腦思考中開展自主學習。這樣,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認識到物理學習的趣味性,并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這有利于構建高效物理課堂。
1 探究式教學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的優勢
1.1 提高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多是以“口頭講述+板書”的形式講解知識點,將物理知識呈現為枯燥的概念和復雜的公式。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往往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印象也并不深刻,對公式和概念的理解多靠死記硬背,這些都嚴重抑制了學生探究物理的興趣和熱情[1]。而教師在物理課堂中合理應用探究式教學法,則可以借助其特點創新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開放、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在課堂中重視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設計實驗,并在分析和論證中實現對探索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從前的教學形式相比,探究式教學明顯具有更強的積極意義,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2 訓練物理思維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合理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是促進學生探究、形成物理思維的重要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營造溫馨的學習氛圍,通過創設情境、提供探究資源等方式,對學生展開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觀察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引發深度思考[2]。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就可以主動去思考問題,通過分析和判斷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這樣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理解就會更加透徹,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會更加牢固。同時,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動手,在自行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推導中,以此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并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
2 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 合理引導激發探究興趣
只有讓學生對物理學習感興趣,才能使學生逐漸愛上學習物理。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問題,并引入生活化元素,以此來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其對問題的探究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引入趣味實驗,并采用現場試驗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利用實驗現象促進其產生探究興
趣[3]。最后,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通過視頻、動畫等再現物理現象或知識推導過程,在視覺感官上給予學生刺激,并使學生在后續學習中主動參與探究。
如在學習“位置變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其在探究氛圍濃郁的環境下學習,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構建探究式物理課堂。首先,教師應利用多媒體展示自行車、公共汽車、火車、飛機等多種交通方式的視頻,同時提出問題:“這幾種交通方式中,哪一種運動速度最快,哪一種運動速度最慢?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學生則要根據教師的問題來閱讀教材、尋求答案,初步理解速度的概念。其次,教師向學生介紹公式v=,
并提問:“某一時間段內,物體運動速度并不相同,我們能否用公式v=精準表達物體的運動快慢?”學生在思考和討論后得出結論,v=只能反映出一段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快慢,無法精確表達某一時刻運動的快慢。經過提問和引導,學生對 “如何精準描述物體在任一時刻運動的快慢”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為后續探究活動奠定了良好基礎。最后,教師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兩個概念,指導學生繼續深入展開探究,進而加強對知識點的掌握。
2.2 借助實驗提高探究能力
總結以往教學經驗,可以發現只要課堂中開展實驗,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更高,這充分表明了實驗教學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影響[4]。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受到主觀、客觀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多是在講臺上開展演示實驗,學生真正參與實驗操作的機會并不多,這嚴重影響了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探究式教學中應給予學生做實驗的機會,同時還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條件,讓其參與到實驗活動的設計中。
如在學習“實驗:導體電阻率的測量”一課時,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培養探究能力,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實驗教學。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習的內容,重點復習電阻定律、導體的電阻率等公式,接著借助多媒體技術,采取圖片加flash動畫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游標卡尺的結構及使用方法,之后為學生提供實驗材料,讓其分組完成金屬導線電阻值的測量實驗。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電路圖,引導學生先探究“想要得出電阻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這一問題,并鼓勵學生自行設計簡易的實驗。按照實驗設計,學生需要先利用游標卡尺對各項物理量進行測量,計算出被測金屬導線上三個不同位置的直徑并求出平均值,再將其與被測金屬線長度,及不同狀態下電流表、電壓表的數值都記錄在表格中,為實驗開展做好準備。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在教室中來回巡視,對遇到困難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以保證實驗有序進行。實驗結束后,學生要將所得數據代入到公式中計算電阻率,結合數據制作成圖像,以計算斜率的方式求出結果,從中探究出規律。
推薦閱讀:《中學物理》物理教育期刊發表論文如何解決物理教學難問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