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新冠疫情影響,線上教學空前大規模地推進發展。線上同步直播教學、線上異步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接踵而至,使得師生可以不再受時間、空間的嚴格限制。但隨著一年多時間推移發現,線上教學由于物理空間的隔離與線下課堂相比也會所帶來種種弊端。本文通過對已參與過線上教學的師生、教學管理者等進行數據調研,發現線上教學的問題,并探索解決的辦法,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常態化發展。
關鍵詞:線上;本科教學;質量保障
1 線上教學的整體現狀
設計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表的調查問卷,隨機抽取陜西省的4所高校,面向學生、高校教師發放問卷并進行數據分析。
1.1 線上課程軟件平臺使用情況
軟件平臺是教師授課前的首要選擇,也是學生聽課的重要學習工具,不同平臺的使用直接的影響學生學習聽課效率。通過抽樣問卷調查顯示,54.55%的教師優先選擇“騰訊課堂”且主要采用直播的形式。學生問卷反饋,雨課堂和釘釘也是另一受歡迎的軟件平臺,分別占比到20.48%和16.9%,僅次于騰訊課堂。
目前,高校并未對平臺有統一規定,主要根據教師意愿自主選擇。選取時,根據數據抽樣調查及訪談了解,“軟件易操作上手”及“平臺信號穩定”成為教師的首選因素。雖然部分教師也會考慮到軟件輔助工具的豐富化程度及課堂監控功能,但僅有4.55%的教師會考慮到學生對平臺使用的意愿偏好。這就使得學生每天疲于輾轉切換不同平臺上課,甚至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設備內存已不夠下載更多的平臺。
1.2 線上教學的課堂教學效果現狀
(1)脫離了教室約束,出現新的課堂優劣現狀。首先,學生要完成在線學習必須同時具備2個條件——硬件電子設備和較穩定的網絡。通過問卷數據調研發現,僅使用手機參與教學的學生高達22.38%。這也將引發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按照一節課50分鐘時長計算,學生通過手機的小屏幕進行長達一學期的線上課程是否對視力健康有影響;手機顯示出的板書字體大小是否能清晰辨認;是否會有通信電話、信息等中斷學生聽講。另外仍有近1%的學生所處環境并不具備完成在線教學的條件,無法進行線上聽課。顯然,在線教學相比線下,其有效課堂教學時間是減少的。從數據調研顯示,不論是從教師還是學生角度,超過一半以上人認為線上課堂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如思想不集中,甚至完全不在狀態。
(2)在線教學的出勤率相對提高,但教師對學生的掌控力度卻大幅度降低。因不再受地域限制,學生便可以隨時進行簽到,這就使得學生脫離了傳統的課堂監控,教師無法確定學生是否真正在聽課,也無法通過學生面部神態了解其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3)線上課堂增添了一些傳統課堂不具備的優勢,如豐富的輔助功能,多樣的教學資料的推送等,可以幫助教師實現線下課堂不能完成的課堂互動環節,增加課堂活躍度,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通過數據調查,46.15%的教師反饋通過線上教學學生作業完成度更高,2.56%的教師收獲到超出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也熱衷于線上課堂獨有的“回放功能”,便于課后進行知識點鞏固和學習。同時,線上課堂節省了來回路途時間,也減輕了身體疲憊感。
2 線上教學質量保障
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質量的實質等效,需要通過教學管理頂層設計、市場需求跟蹤、教師、學生等的共同努力來實現。
(1)教學管理在保障教學質量過程中不容忽視。從問卷調查及訪談中發現教師對教學管理的作用并不明晰或并不完全認可其作用的重要性。如果將教學管理的保障作用量化為1-10個等級,問卷顯示34.15%的教師選擇了1-5等級(不太重要)。但教學管理在實際教學秩序的保障中起到了對方向正確指引和執行力提高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發揮好教學管理職能、激勵好教學管理工作者是保障線上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
①教學管理及質量監控執行前,做好相應配備及保障準備工作。目前部分基層教學管理人員并不了解一線教師工作,其制定出的政策缺乏可執行性,這需要加強管理工作者的意識形態革新,例如進行兄弟院校間的交流、校企合作-走進市場企業、增加校內外培訓機會等,其培訓目的不僅僅是相互學習,更重要的是保障這些學習內容是可轉化、可落地執行的。同時,重視教學軟硬件設備建設,從經費支持、獎罰措施等制定并落實對一線教師的激勵政策。
②由于線上線下教學的媒介和形式不同,課堂教學質量指標體系也應有所區別。然而目前高校并未對兩者課堂的教學質量指標區別設立。以抽樣問卷的某大學為例,線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中包含了教師儀態儀表、學生課堂抬頭率、調動學生情緒度、課堂運用板書情況等指標,但這些指標在線上課堂里是難以衡量的。對于線上課堂而言,平臺及課件制作滿意度、軟件操作流暢度、線上師生互動效果、線上課堂作業完成質量等也應加入衡量指標中。
③教學管理有必要形成一個周期性的總結機制,這種總結必須要打破形式主義,要緊跟政策調整、市場變化及師生需求。以高校常態化教學檢查為例,首先,設立有效的師生意見反饋渠道,使師生愿意提出意見、渠道通暢透明、問題能被有效解決;其次,每個總結周期進行自查,檢查內容是否符合教師教學過程,檢查方法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學秩序管理、督促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或學生學習效果提升,教學檢查工具是否有提升效率的可能性等;最后,總結周期的設立要符合變化規律,間隔過長不利用教學質量的保障及教學效果提升,間隔時間太短則無法精準的把握弊處,反而過大的增加了無效工作量。
(2)標準化的同時,注重學科特色,不搞一刀切,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及市場變化,改善教學配套、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到線上課堂教學中,以線上軟件平臺選擇為例,既要注重其功能也要考慮師生使用的便利性。問卷顯示,57.14%的教育機構教師選擇軟件平臺時首先考慮軟件的實用功能,而高校教師則更注重使用簡單,而非教學效果。所以,高校在選擇教學軟件平臺時,更有必要橫向參考企業類機構的選擇,緊跟市場、優化師生軟件使用體驗感。同時,網絡是線上教學運行的前提,應加強教學樓網絡化建設,提高網絡覆蓋率及網絡穩定性,為線上教學解決后顧之憂。在向社會教育類企業的教師或管理者單獨發放問卷調查發現,線上教學質量跟學科具有相關性,例如藝術表演類課程因學科實踐性較強,其線上教學的效果遠不如線下教學,諸如此類學科線上教學建議直播課程會優于錄播課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