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機械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與歸納,做到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和相互促進,在講授機械制造技術的同時,自然地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大國重器、工匠精神、綠色制造以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等綜合教育,增強“四個自信”,形成協同育人的新效應。
關鍵詞:機械制造,課程思政,工匠精神
何慶; 張鎖榮林業和草原機械2021-12-15
為了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專業課程及各教學環節育人功能,形成各類課程協同育人的新格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目前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屬于顯性的思政課程,而專業課程屬于隱性的思政課程[1],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將機械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以達到“授業”,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要與思政主題巧妙融合以實現“傳道”的新目標[2]。
1 挖掘思政元素的指導作用
高校各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傳道、授業、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從學科價值中挖掘獨特的行業價值、歷史內涵、文化訴求等;從學科實踐中分享專業教師獨特的科研經驗、人生體悟、事業感受;從發展歷程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艱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奮斗的光榮歷程。在科學研究中,學會運用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辨明各學科研究方向、掌握科學思維;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引入課程思政可以培育學生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踏實嚴謹、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等的優秀品質,使學生成長為心系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的技術型人才。
將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相融合,明確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愛黨、愛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培養良好的科學精神。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教學計劃、課程大綱、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主要教學環節,培育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機械類專業課程。
2《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思政元素分析
《機械制造基礎》是機械類各專業都開設的重要課程之一,是研究機械零部件及其產品的加工原理、工藝過程、加工方法以及相應的刀具、機床和工藝的一門技術綜合課程,是現代制造業的技術基礎,對學生職業生涯和技術的培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這門課程中把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育至關重要。經過近年來的教學研究和實踐,現將該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整理和歸納如下。
2.1 展古代發明,激發愛國情懷
我國古代有著燦爛的制造技術,早在公元前,中國已在指南車上應用了復雜的齒輪系統;1976 年在洛陽市東周王城糧倉遺址就出土了銅齒輪,它是我國戰國時期的機械零件[3]。到秦漢時期,我國機械設計和制作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技術水平,秦朝的“銅車馬”就是一個復雜的機械制造例證,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在世界機械工程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四大發明”將中國的古代制造技術推向了頂峰,并傳遍了世界。
此外,我國在農具、武器、紡織機械和船舶建造等方面也有許多耀眼的發明創造,部分裝置如圖 1 所示,其中圖(a)為利用輪軸與杠桿原理相組合的簡單起重機,轱轆;圖(b)為拋石機;圖(c)為紡紗機。
18 世紀以前的機械裝置與制造全憑工匠的經驗、直覺和手藝進行機械制作,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與加工技術,成為后來機械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基于對我國機械制造史料的挖掘,首先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緒論中進行主題宣講,使機械專業的大學生們更加確信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起源于我國。將愛國主義教育同專業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讓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切身感受到我國古代燦爛的制造文明,增強民族自豪感,認識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樹立“文化自信”。
2.2 基于制造,彰顯大國重器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對機械制造過程有一個總體的、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掌握金屬切削過程的基本規律,掌握機械加工的基本知識,能選擇加工方法與機床、刀具及加工參數等,機制零部件是如何制造的,這是大學生所關心的,而八集高清紀錄片《大國重器第二季》(2018 年 2 月 26 日中央臺首播)正好展示了這些機械裝備的奧秘:如國際領先的我國水電技術、火電技術、核電成套技術與設備等,乃至高速鐵路機車等中國裝備制造的趕超之路,它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中國裝備制造業創新近年來的重大發展,描寫了機械行業上的產業工人和裝備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創新中的關鍵實例,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智慧、生活和夢想,展現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巨大成就,講述充滿了中國智慧的機器制造故事。 將枯燥的專業課堂教學與央視節目奇妙地結合,通過制造細節和技術故事,鮮活地講述了充滿中國智慧的國之重器的裝備制造,再現了中國裝備制造業從無到有,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后的艱辛歷程,展望了中國裝備制造業邁向高端制造的未來前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同學對這些新媒體內容很感興趣,在這些制作精美的視頻材料幫助下,也使得專業課的教學不再呆板枯燥,甚至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日常的教學中,通過精心搜集與本專業相關的這些廣泛傳播的新媒體機械素材,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對國家制度和機械專業的認同感,在課程的教學中落實“制度自信”。
2.3 貫穿教程,根植工匠精神
當前我國制造業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制造技術的落地生根離不開職業教育,工匠精神應融入到應用型院校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中去,并且貫穿始終。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價值層面等方面來看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它既具有對技術技能的堅守執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一種歷史傳承,又富有智能制造時代背景下勇于創新、協同合作的一種新時代意涵[4]。
我國制造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機械行業未來的發展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要注重工匠精神蘊含的職業道德、職業情懷和責任感等軟實力的建設。要喚醒大學生和從業者對機械專業的熱愛、對技術的不懈追求、對創新的尊重,使機械行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要從追求產品數量向追求質量的轉變,最終形成大國產品,讓“中國創造”成為新品牌,讓民族品牌走向全球,工匠精神需值得發揚光大。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力求做到在工匠精神背景下培養出的機械類專業大學生:人人有創新設計的經歷;人人有零件制作的功底;人人有專業指導師傅;人人有參與學科競賽的機會。
對此,機械專業教師要時刻提示及教育學生把機械實訓室等當成未來工作的產品制造車間,保證機械操作的規范性及安全性,培養學生做事嚴謹精益求精的作風,樹立“造機器即造人”的新理念,培養優秀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克服困難、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對本職崗位的認可度。在本課程的章節教學中,將車輛制造及維修與抗戰期間傳奇的“南僑機工”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生緬懷先烈,又可傳承工匠精神,拓展了本課程的外延,實現“理論自信”。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制造工藝及產品質量的分析與講解,可以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并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對于機械技術人員的重要意義。
2.4 探索綠色制造,實施清潔生產
經過近年來的高速發展,我國機械工業產品與技術已日趨完善,而且隨著國家對環境和生態保護的重視,對工業“三廢”(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要求越來越規范,我國最新的清潔生產方面國家標準對制造業的要求就更加嚴格了。綠色制造是機械工業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它著眼于在產品的制造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影響最小[5],資源利用率最大,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提高的一種先進制造模式。綠色制造工藝技術是綠色制造的核心問題(見圖 2),根據圖 2 列舉的幾個方面,結合機械制造工藝的項目教學,強調在現代制造過程中,大學生以及未來的機械工程技術人員要了解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和措施,理解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采取新技術、新工藝,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以上內容的講解和思政元素的挖掘,使學生從專業的角度體會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得益于黨的正確領導和國家的安定局面,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品質,國家出臺重要政策和法規越來越關切經濟發展和生產技術對環境和生態的依賴,因而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堅定“道路自信”。
3 結語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在保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充分發掘中國制造和大國工匠精神的內涵和發展要求,緊密結合當前理想理念和機械制造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凝練、萃取本課程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教育理念。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識和政治站位,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榮譽感,建立專業知識能力與政治素養之間的聯系,從而在機械類專業中達到培養理念先進、技術過硬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新目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