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進,高中生面臨選科和選課的全新學習模式,高中生涯規劃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對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從不同層面分析了生涯教育對高中生的意義和價值,并針對當地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高中學校實施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措施。
〔關鍵詞〕新高考;生涯教育;實踐探索
《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由山東省教育廳主管、濟南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季刊。 2009年成為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2008年成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2007年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2006年獲首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 2004年獲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出版質量獎。
2014年,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截至 2019 年 4月,江蘇、上海、廣東、重慶等8個省份分別發布了本省高考實施方案。新高考改革旨在通過優化招生制度,為學生自主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平臺,即“堅持自主選擇,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促進學生發展學科興趣與個性特長”[1]。在新高考政策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省份、地區重視高中生涯規劃教育,開始出臺相關政策,引導普通高中開展生涯教育,加強對學生生涯規劃、課程選擇等方面的指導,以此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
一、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調查
本研究以江西省九江市為例,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對本市300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現狀。
1.學生對生涯發展很感興趣。89.16%的學生對未來的大學和專業充滿了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其中認為生涯規劃教育對他們很重要和比較重要的占到了80.37%。對生涯規劃教育的形式,很多學生除了對生涯課程和生涯講座的需求比較高之外,對于職業生涯體驗,如到企業和大學進行參觀和調研的需求也非常高。
2.學生生涯認知不足。60.25%的學生對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很了解,但對自己的性格、氣質、職業特征等認知較少,只有23.69%的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職業性格特征。在“未來想從事的職業”一項中,學生選擇最多的是計算機、教師、銀行職員等,占總調查人數的56.45%。這三種職業占比較高,除了本身穩定、待遇較好之外,更多是因為學生對職業和專業的信息了解較少,只了解身邊常見的職業。
3.學校對生涯規劃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盡管新高考改革注重學生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但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新高考畢竟是考試,這就導致教育的著力點依舊在分數上,投入生涯規劃教育的時間和精力較少,形式化嚴重。在對學生的調查訪談中得知,目前九江市成立生涯指導中心和引進生涯規劃系統的學校只有1所。
4.生涯規劃教育形式單一。生涯規劃教育雖然逐漸普及,但是相關理論與實踐較少,學校可參考的經驗也少,目前大部分學校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是以生涯規劃課程和講座的形式為主,很少開展其他形式的活動,如職業體驗、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等。據調查顯示,65.32%的學生是憑借自己的經驗、家庭資源和網絡獲取生涯規劃方面的信息。
二、新高考背景下實施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
1.學生層面。高中學生心理日漸成熟,對未來充滿了想象,也面臨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選擇,且選擇具有多重性,如升學與就業的選擇,職業學校與普通高校的選擇,專業的選擇,等等。在新高考背景下,這些選擇對于高中生來說難度很大,畢竟他們還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知識體系和分析能力,加強學生生涯教育,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面對新高考改革,提升學習品質。
2.教師層面。在生涯教育中,教師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教師只有真正了解生涯規劃的意義和方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傳播者和指導者。生涯教育有助于改變教師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潛能,關注學生的未來,同時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動力,適應新高考發展,對自身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提高專業素質。
3.家庭層面。開展生涯教育能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成長情況,加強親子溝通,形成親子共同學習的氛圍。從而更好地整合家校力量,建立家校合作信息系統。
4.學校層面。《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要求學生“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新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新高考改革對高中學校提出了新的挑戰,越來越重視實用性人才的培養,生涯教育能為學生的成長指明方向,使學生學有所用。
5.社會層面。生涯教育有助于推動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進行合理規劃,并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的學習觀,讓學生的學習立足于社會需求。高中生涯教育的實施順應了社會發展需求,有助于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具有職業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實用性人才。
三、新高考背景下開展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探索
1.科學的生涯測評是學生生涯發展的依據。生涯測評是指采用適當的生涯測量工具,收集學生的資料,并分析、解釋的過程。需要采用高度結構化、專業化的問卷如霍蘭德職業問卷、氣質類型問卷等進行測試。目前,霍蘭德職業測試是應用最多的生涯評估工具,霍蘭德職業問卷巧妙地將自我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以及工作世界的探索與工作環境探索聯結起來,為學生提供一個和個人興趣相近且內容互有關聯的職業群[2]。教師通過科學測評,了解學生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發展現狀,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發展需求,有效地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實踐探索與研究。
2.生涯規劃課程建設是高中生涯教育有效實施的支點。根據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高中生正處于生涯發展的探索期(15至24歲)中的試探期(15至17歲),該階段的青少年需要思考興趣、能力和機會等多個方面,并嘗試做出暫時的決定[3]。因此,高中生生涯課程需要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索、抉擇以及修正抉擇的機會和平臺,例如,高一年級以“生涯覺察”為主,高二年級以“生涯探索和生涯規劃”為主,高三年級以“生涯決策”為主。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以體驗式為主,讓學生從認知到體驗,到自然做出行動規劃,最終目標在于“探索”。
3.生涯探索實踐活動為學生生涯發展提供平臺。生涯教育要發揮實效,必須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探索,例如實地考察、職場模擬、職業訪問調查等。通過實踐探索活動,學生了解象牙塔外的世界,真正領略職業的魅力,形成對職業的全面認知,引發對自身職業定位的思考,并開始著手自己的職業規劃。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