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民族音樂學習的新型教學的重要性的相關內容,本文就是通過對民族音樂學習的新型教學的相關內容做出了詳細的闡述以及介紹,且本文僅供相關人士參考,希望大家能有收獲。
[關鍵詞]民族文化;民族音樂;高校;學習
一、引言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浪潮中,民族文化作為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引起各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各個國家都在關注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國的民族文化也得到人們進一步的重視,在十八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優秀的民族文化不僅體現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動力。優秀的民族音樂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和理想追求。從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產生了燦若星辰的文藝大師,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富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但是同時也看到,隨著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浪潮,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優秀民族文化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發展和保護自身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國家當前的重要課題,作為每一位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做好弘揚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工作。
二、現狀分析
當今社會處在一個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的浪潮中,一股韓流、日朝風的流行音樂以不可抵擋的趨勢從外國席卷整個中國,給我國的民族音樂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流行音樂受到了大學生的追捧。其實流行音樂能讓廣大學生喜愛所接受就在于它通俗易懂,比較貼近他們的心靈。他們能夠在流行音樂的歌詞中找到自己成長的足跡,認為流行音樂是在訴說他們的心情,譜寫他們的故事。他們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自己逝去的青春,流行音樂伴隨著他們的成長。當前在許多大學校園里的廣播都彌漫著流行音樂的氣息。播放的不是王力宏、周杰倫的“臺風”,就是少女時代、鳥叔的“韓流”,或者就是陳奕迅、容祖兒的“港潮”。當前“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也像一股龍卷風一樣席卷各個校園。占據了校園廣播幾乎大半個角落,讓很大一部分學生如癡如醉、深陷其中。我經常可以聽到在學生口中哼出那些連自己都聽不懂的格調不高、吐字不清讓人似懂非懂又滿是矯揉造作的韓國歌曲。如果任憑這些音樂充斥著校園,這些歌曲充斥著學生心靈,不僅不利于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更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的成長。
三、問題所在
下面是對幾個年級的學生所做的調查問卷的情況,主要圍繞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做出如下表格:通過這三個年級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出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情況:15-25%的同學喜歡民族音樂,有60-80%的同學都喜歡流行音樂,除此之外,有10-20%的同學對戲曲感興趣,僅有5-15%的同學了解安徽的黃梅戲。當我問學生能說出幾個民族音樂家的名字,大多數同學只能說出幾個人,但是一問流行音樂歌手,他們都能說出一大堆名字,有的外國歌手我都不知道,這是一個很嚴峻且讓我們深思的問題。通過對學生的上課表現來看,許多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上表現出懶散、貪玩、玩手機的狀態。針對這個問題追問了一些學生,然后得出的結論是:(一)老師上課只關注經常交流的學生而忽略了其他學生。(二)課堂上沒有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三)配套聲像資料缺乏,學生只能聽,不能看到動態畫面,缺乏音樂的感染力。(四)體系較封閉,課堂上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有限。所以針對上述學生所反映的問題,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四、創建新型教學模式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學生求知和求學的欲望激發出來”所以教師應該根據每一個民族音樂作品的需要給學生提供視覺材料,比如圖畫、錄像、多媒體課件等等。然后通過學生平時積累的生活經驗,去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空間,為音樂作品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
(一)“情節感染”式教學模式
“情節感染”式教學模式,就是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伴隨著老師講故事去感染學生的情感,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教學模式。對于民族音樂的教學,使用這種模式就是用民族音樂的創作背景和歌唱內容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欲望。2015級音樂班講音樂欣賞課所用的“情節感染”式教學方法教案及總結報告如下:教學題目: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及對小提琴樂器和協奏曲有個了解;能力目標,能夠哼唱這首曲子主題的旋律;情感目標:通過對這首曲子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價值觀,陶冶情操,并能夠在音樂的情感中展開聯想與想象。教學的重點內容:《梁祝》的介紹,小提琴的認識,協奏曲的了解;難點內容:怎樣在不同的音樂氛圍中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本次“情節感染”式教學法,采用多媒體、小提琴等教學工具,教學過程包含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設計意圖四部分。1.新課引入,學生在聆聽音樂前明確課堂問題,教師發表導言后播放動聽的音樂和有關梁祝圖畫的幻燈片,此教學設計步驟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用心聆聽及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充分感受梁祝的形象,不由自主地進入到音樂的情景,伴隨著優美的音樂,眼前出現一幅幅美麗的畫卷。2.教師介紹梁祝這首作品的地位,以及作曲家何占豪、陳剛的生平經歷及代表作品,這首曲子的旋律有什么特點?主奏樂器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聆聽,聽完后展開學生討論,學生們自由發言,互相講解自身的感受。《梁祝》旋律起伏較大,有的地方抒情平緩,有的地方歡快急速,有的地方凄涼哀傷。主奏樂器是小提琴。此教學設計步驟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作品及作曲家,通過聆聽旋律的特點,提升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3.師生互動環節,老師現場演奏《梁祝》,通過現場的即興演奏讓學生沉浸在梁祝二人的愛情世界,教育學生要有寬厚、仁慈的心靈。4.課堂總結,《梁祝》動人的音樂旋律讓我們的情感時而歡喜,時而憂傷,時而悲憤,時而憧憬,其實每一首民族音樂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它的魅力就在于此,讓我們用心體會,用愛讀懂。最后播放音樂《梁祝》,目的是與課前相呼應,讓學生沉浸在《梁祝》的旋律中,回味無窮。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對于民族音樂的教學,“情節感染”式教學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教師要牢牢抓住學生的情感,用講故事的方法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熟悉了音樂的旋律還能了解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內容。
(二)“比較分析”式教學模式
“比較分析”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將不同音樂風格的作品放在一起,讓學生發散創新思維,將作品進行比較,獨立自主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下面是2016級音樂班講音樂欣賞課所用的“比較分析”式教學方法教案及總結報告。教學題目:欣賞民歌《茉莉花》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比較欣賞不同地區《茉莉花》作品,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民族音樂風格的不同特點;能力目標:通過比較分析不同風格《茉莉花》,培養學生分析、比較音樂的能力,在欣賞中,發散學生的思維,開拓創新,提升審美能力;情感目標:通過比較欣賞多部《茉莉花》作品,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重點內容:通過比較分析不同風格《茉莉花》了解不同地區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難點內容:通過比較分析不同風格《茉莉花》,培養學生分析不同風格音樂作品的能力。教學方法:“比較分析”式教學法;教學工具多媒體、電子琴;教學過程包含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設計意圖四部分。1.新課引入,比較欣賞江蘇、河北、東北等地區民歌《茉莉花》的演唱風格。三首不同風格的《茉莉花》有什么各自的特點?分別是哪些地方的方言?學生聽完之后,互相討論,最后總結。第一首江蘇民歌《茉莉花》旋律玩轉柔和,更具抒情性。江蘇人講話其實是很溫柔的,有句話叫“寧聽江蘇人吵架,不聽浙江人講話”;第二首河北民歌《茉莉花》旋律柔美細膩,節奏速度尤其平緩,而且歌曲每句的結尾都有較長的拖腔;第三首東北民歌《茉莉花》曲調風格熱情灑脫,甚至伴有二人轉的喜劇色彩。通過聆聽不同地區《茉莉花》的演唱特點,來體會我國南北兩地音樂文化的差異。2.師生互動環節,老師教唱歌曲《茉莉花》。這首歌曲運用幾種地方方言演唱,有幾個字跟普通話發音不同,分別是滿、我、采、將。老師用電子琴伴奏,教同學們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并抽查學生演唱。學生跟讀,尋找地方方言樂趣。同學們個個情緒飽滿,都希望老師能夠給予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教學生跟讀地方方言,體會每個地區的語言文化特點。通過教唱《茉莉花》不僅能活躍課堂上的氣氛,更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茉莉花》曲調的印象。通過讓學生上臺演唱,鍛煉他們的舞臺經驗。3.拓展欣賞,播放兩段在國際舞臺上演唱《茉莉花》的視頻。觀看兩段《茉莉花》的演唱錄像,談談感想。一段是中國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在悉尼歌劇院舉辦世界級音樂會演唱的《茉莉花》。另一段是中國小女孩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演唱的《茉莉花》。通過欣賞這兩首茉莉花作品,樹立學生民族音樂在心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了解到世界人民也喜歡我國的民族音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聽外國人演繹的《茉莉花》版本。一首是普契尼歌劇《圖蘭朵》的選段《茉莉花》,另一首是美國作曲家肯尼•基改編吹奏的薩克斯曲《茉莉花》。通過欣賞外國人的演唱,加深對這首歌曲的印象,意識到民族音樂經久不衰的魅力。4.課堂總結,通過對于歌曲《茉莉花》的欣賞,學生之間以及學生教師之間展開討論。《茉莉花》作品走上了世界的舞臺,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每一個華夏兒女都該為此感到驕傲、自豪,這恰恰證明了中國的民族音樂經久不衰的魅力。《茉莉花》作品只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滄海一粟,學生們以后應更多地去學習和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文化。
五、結語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新課標下的高素質音樂老師,這種優秀的音樂老師需要具備民族音樂的主題觀念,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并且能夠肩負起推廣和發展當地地民族音樂文化的職責。只有這樣優秀的音樂老師才能更好地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工作。并使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傳承與發展。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是推廣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方式。為了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還希望同行們能多研究相關的課題,為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劉暢 張艷 陸梅梅 單位:銅陵學院
推薦閱讀:《中國民族》雜志是中國政府民族工作職能部門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機關刊物,創辦于1957年,是全面報道中國55個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狀況的唯一一份中央級新聞性、綜合性月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