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兩篇高中教育教學管理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發表了高校課堂管理問題與應對策略,論文總結了高校課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第二篇論文介紹了科學發展觀與高校教學管理研究,通過不斷完善教學管理的創新,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有效提升高校教學管理效率。
《高校課堂管理問題與應對策略》
摘要課堂管理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直接進行交流與接觸的重要環節,課堂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本文以內蒙古某師范類高校為例,通過觀察法、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其課堂管理進行了深入調查,并總結出當前高校課堂管理所存在的問題,以及高校課堂管理問題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校;課堂管理;課堂評價
一、研究背景
課堂由教師、學生、課堂情境三大因素組成,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將這三種要素協調起來的課堂管理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課堂管理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課堂管理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與教學效果的評估也需要通過課堂管理來支持。當學生處于不同的學習階段時,其所適合的課堂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中小學階段的課堂管理強調教師的引導和監督作用,而高校課堂中教師會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因此,高校課堂往往體現出較高的自由度。按照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個階段理論,多數大學生的年齡處于成年早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生之間相互信任,關系親密。
筆者在對內蒙古地區某師范類高校的調查中,就該校學生對所開課程的認識、對課堂管理的看法及對課堂的滿意度等方面設計了高校課堂管理調查問卷,問卷共有23個題目,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內蒙古某師范類高校3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6份,21份問卷無效,3份遺失,回收率為92%。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在被調查群體中所占的比重較大,達到了76.09%。大學四年級學生由于在學校已經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學習生活,其調查結果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學生對課堂管理的總體認識。
二、當前高校課堂管理所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制度中學習評價體系存在問題
制度層面對學生課堂管理影響的一方面在于,高校對學生進行學業成績的評價方式單一。從構成學生一門課程成績的各部分所占比重來看,期末考試或考察對成績的影響往往是最大的,作業與出勤率則構成了學生平時的課堂成績,而與課堂管理相關的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較小,并且教師往往輕視課堂上生成性問題的處理,對學生學習缺乏情感態度方面的評估。因此,過分強調終結性評價而輕視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就是學生對平時課堂學習的輕視,這也為學生逃課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心理基礎。在筆者針對高校課程成績期末檢查方式的調查中,贊成任選課考試的學生占13.04%,贊成必修課考試的為35.87%,贊成任選課考查的學生占69.57%,贊成必修課考查的學生占36.96%。
(二)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力方面存在問題
1.教師缺乏課堂管理意識,責任心不強高校教師普遍尊重學生的課堂自主性,對學生上課出勤、聽課狀態的要求也不像中小學那樣嚴格,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聽課狀態采取了放任的態度,缺乏課堂管理的意識。高校的教學多受限于課時緊張,教師主要的教學方法為講授法,課堂教學的流程常由教師來掌控,師生互動交流較中小學來說非常少。教師對于課堂問題行為的糾正制止也缺乏力度,更有些教師對課堂問題行為置之不理。高校很多公共課采取大班化教學、統一課程表、統一教學內容的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有對知識的自我選擇權,這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三)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和自控力存在一定的問題
當學生升入大學開始進行集體生活時,他們不再像中小學那樣處于教師與家長的雙重監控下,這種相對寬松的環境往往會使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產生懈怠心理。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則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課堂行為。調查表明,在276名學生中,有22.83%的學生選擇不會逃課,有事會跟老師請假;63.04%的學生表示,無特殊情況不會逃課;14.13%的學生表示,自己會選擇性地逃課;34.88%的學生表示,逃課是由于教師的課堂管理方式不當。可見,大部分學生還是會選擇出勤的。在對學生遲到率的調查項目中,65.22%的學生表示,會提前或準時到教室;33.70%的學生表示,自己偶爾會遲到,而極少數學生會經常遲到。
三、高校課堂管理問題解決策略
為構建合理的課堂管理體系、提升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關鍵在于學校、教師、學生三個維度的交流與互動,在于課堂上教師、學生與課堂情境之間的協調。“課堂既然是由教師、學生和環境共同組成的小型社會,課堂就不應由教師獨自主宰,而應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構建。”[2]
(一)學校層面應對學習評價體系進行改革
學習成績量化是學校制度層面改革的重點。“培養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價值訴求。”[3]學校要改進課堂教學質量,一定要對學習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在筆者的調查數據中,有11.96%的學生認為,即使教師經常點名,他們也要看心情去上課;更有3.3%的學生認為,教師如果不經常點名,他們就不會去上課。這表明,高校對學生缺勤的懲戒力度不夠,使學生產生僥幸的心理,這就需要在學校制度層面建立起嚴格的、常態化的課堂管理要求與規范,建立基于學生發展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及基于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以此來促進教師的課堂管理,也為學生的課堂行為提供準則。學習結果評價的片面性為教師的課堂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難,改變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調整有關課堂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加強制度約束。可以將出勤率、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次數、學生聽課狀態等計入學生學習總成績,并注重形成性評價,避免期末終結性評價所占分值比例過大而使學生不注重日常的學習表現。
(二)教師方面的調整與改變
樹立以人為本的課堂管理理念人本主義注重人的發展,即在人的發展中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與不同個體的適應性。在高校課堂中,教師應該遵循人本主義原則,關注學生的聽課狀態,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限于課時的安排,很多教師不能與學生進行及時地交流與溝通,筆者經過調查認為,在班級容量大、教師不能顧及每一位學生的情況下,通過學生合作與討論的學習方式可以解決上述的許多問題。
“我國清代教育家梁啟超倡導教學方法改革時,要求教師用‘討論式的講授’,以‘培養自學能力教學法’進行教學;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只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應該是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學會思考’;毛澤東同志的‘十大教授法’中第十條就是‘干部班要用討論式’”。[5]2012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提出,高校教學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
(三)學生層面的教育與促進
1.對學生進行認知層面的教育與引導在大學,學生既需要提高自己的社會技能,同時也需要系統地接受專業知識,以為自己的能力打好基礎,因為在學生走向社會的過程中,知識與潛力才是最有競爭力、有價值的,而學生自身對高校課堂上所學習知識的實用性存在質疑、高校課堂教學方式過于枯燥、社會上流傳著的“上學無用論”等,都是許多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這就需要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與引導,以糾正其不正確的學習態度。2.自律和他律的結合———學生自我管理探索高校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一些非正式群體,這些非正式群體往往是以宿舍為單位進行活動,教師在課堂管理過程中,需要對這些非正式群體進行因勢利導,以使其輔助課堂教學。
學生自律與組織他律相結合,更有利于教師課堂管理的實施與教學目標的實現,當學生參與到課堂管理過程中進行自我管理時,課堂問題行為也會相應地減少。因此,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制定課堂管理規范、學生分組管理課堂紀律、學生自評打分、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等方式來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
作者:李庚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
《科學發展觀與高校教學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科學發展觀推動高校教學管理創新必要性,思考堅持科學發展觀為導向,優化教學管理的路徑: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教學管理理念,樹立“師本”理念,強化“生本”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優化教學管理機制,下移教學管理重點,不斷完善學分機制;堅持科學發展觀,創新教學監控主客體體系等。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高校;教學管理
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實踐經驗總結與理論精華,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高校教學管理要善于運用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一、運用科學發展觀推動高校教學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這就對高校教學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只有運用科學發展觀,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學管理效率。
(一)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時代需要
時代在發展,創新是推動時展的核心力量。目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其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為導向,才能有效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根據時展的要求,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優化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培養出滿足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二)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升級需要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獲得快速發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完成了高校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華麗轉變。高校自身發展與升級迫切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導向,推動高校教學管理,根據新時期高校教育教學發展需求,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管理體系,以滿足高校自身發展與升級需求。
(三)是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創新需要
高校教育教學管理要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必須要不斷創新,不斷改革。這就需要高校教學管理堅持科學發展觀導向,在教學管理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高校教學的一般規律與學生學情特點,不斷改革教學管理,提升教學管理水平,開辟教學管理新境界。
二、堅持科學發展觀,優化高校教學管理路徑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教學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對行動具有實踐指導意義。新時期,高校必修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轉變教學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1.建立“師本”理念教師是教學的直接實施者,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如果高校不重視激發教師教學主動性,是難以有效提升教學管理效率的。因此,高校教學管理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導向,建立“師本”理念,尊重教師,為教師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創造學習提升的機會,不斷完善考評機制與科學的用人機制,激發教師教學潛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2.強化“生本”理念高校教育存在的根本就是為了學生,因此高校教學管理必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化“生本”理念,教學管理要緊緊圍繞“學生”這一中心。在高校教學管理中,教師要轉變師生關系,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根據學生成長與專業發展的需要,激活學生主體意識,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與發展學生個性。
(二)堅持科學發展觀,優化教學管理機制
堅持科學發展觀,優化教學管理機制是關鍵,高校要根據當前教學管理存在的管理重心偏失、學分制不完善等特點,堅持科學發展觀,優化教學管理機制。1.下移教學管理重點目前,不少高校教學管理重心存在偏失現象,由學校層面實施,高校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合理調整教學重點,將教學重點下移到院系層面。因為院系是教學的直接實施者,具有豐富的教學管理經驗。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能充分調動院系在教學管理中的積極性,建立起由高校行政引領、院系直接實施、教師具體操作的管理體系,實現教學管理重心科學回歸。2.不斷完善學分機制學分制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對高校教學管理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新時期,高校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完善學分制,發揮學分制在推動學生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具體來說,創新選課機制,開設“課程超市”,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充分發揮學生優勢;充實信息化課程,社會發展進入信息化時代,培養學生信息化素養是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三)堅持科學發展觀,創新教學監控體系
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對教學實施有效監控,不斷創新教學監控體系,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學管理效率。1.創新監控主體體系目前高校教學質量監控主體較為單一,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導向,創新監控主體體系,建立多元化、系統化監控主體體系。監控主體體系不僅包括高校、院系、教研室等監控主體,還要嘗試引入學生主體、社會主體等。學生主體的介入,有助于從學生視角提升教學管理監控的科學性;社會主體的介入,有助于從用人的視角實施有效監控,全面提升教學監控有效性。2.創新監控客體體系高校教學管理是一個系統工作,這需要教學管理堅持科學發展觀,創新監控客體體系。客體監控體系要實現從單一的理論監控向多元監控轉變,既要重視課堂教學的理論高度,又要關注實踐教學;從單一地監控教師課堂教學,向監控教師教學技能與綜合素質轉變;從孤立地進行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監控,向師生教與學和諧發展監控等。
三、結語
總之,高校教學管理是一項長效工作,它關系到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高校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導向,不斷轉變教學管理理念,不斷創新,完善高校教學管理體系,實現高校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郭華橋.實踐科學發展觀創新高校教學管理隊伍建設[J].企業導報,2011(16):224-225.
[2]龐南雁,劉娜.科學發展觀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指導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73-74.
作者:劉家威 謝麗儀 單位:廣東工商職業學院
推薦閱讀:《教學研究》本刊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決策管理的參考基礎,外語教研專家了解動態的窗口,各級外語教科研員指導工作的助手,廣大外語教師教學教改實驗的園地。榮獲中國高教學會高教期刊研究會1998-1999年度優秀期刊二等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