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這表明我國城鄉關系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在新時代下,城鄉融合發展有了新的發展特點。我國城鄉融合面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農村發展模式單一、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受到阻礙、農村產業融合進程緩慢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通過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農民需求、堅持綠色發展構建美麗鄉村、市場與政策齊發力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落實產業融合加速城鎮化建設來進行相關分析。
關鍵詞: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問題;對策
《城鄉建設》(月刊)創刊于1956年,是建設部主管主辦,指導工作的機關刊。
一、引言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為更好地解決主要矛盾,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收入提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運用,是黨帶領中國人民致力于改善城鄉關系的最新理論成果。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加強: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改革完善相關機制和政策,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城鄉融合發展[2]。在我國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階段下,分析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所出現的“新”特點、問題和對策,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城鄉均衡發展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城鄉之間發展失衡是普遍存在的。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規定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農民所從事農業生產的“自留地”,生產出的糧食自家只能留三成,剩下的要收繳集體供城市重工業生產,這種農業全力支持工業的剪刀差式發展使農村剩余人力物力向城市部門和工業部門轉移。長期存在的城鄉戶籍制度又限制了農村勞動力向更高的產業流動。改革開放后,我國對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以及城鄉結構進行了調整,并規劃經濟特區、直轄市、經濟開發區等政策措施發展城市經濟,重點式開發促進城市崛起和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城鄉發展的差距。2013年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上議程,存在的城鄉發展差距卻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只能通過政策調整緩和城鄉發展失衡的現實問題。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農業發展落后,農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價值動力。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出現“人民”的次數高達203次,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人民的高度重視。習近平同志指出黨的各項工作的落腳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動力、趨向等問題的科學回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涵十分豐富。第一,發展為了人民,指出了發展的根本目的。第二,發展依靠人民,表明了發展的動力。第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闡釋了發展的趨向問題。人民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互為因果的,人民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成果能夠更好的惠及廣大人民,如此相輔相成,使人民主體地位得到尊重的同時讓人民更切實的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是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充分展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讓人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所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農民擺脫貧困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基礎。擺脫貧困是作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途經,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活泛了經濟增長勢力,促使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在農民增收創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截至2018年末,我國仍存在1660萬貧困人口(注:國家統計局)。擺脫貧困是我們黨始終關注的問題,貧困的存在,不僅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還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我國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和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必須在農民脫貧方面下足力氣,啃下骨頭。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2]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環節就要理順城鄉關系,加快融合發展,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維護農業基礎性地位,構建現代文明鄉村,保障農民利益,逐步改善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三、城鄉融合發展的“新”特點
社會主義矛盾的轉化要求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方向。矛盾的變化關系著全局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化,所以,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成為時代課題。我國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包括區域、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3],其中城鄉發展不平衡表現的尤為突出,有句俗語描述中國的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即“城市像歐美,農村像非洲”。這很形象的描述了我國城鄉不平衡發展的現狀[4]。改革開放之前,舉全國之力建設重工業,使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到了新時代就體現出了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象,遠遠落后于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面前,農民自然成為了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人群,具體表現在生活質量差,經濟收入低。目前有1億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由于戶籍限制無法在城市安家落戶,難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長期游離在城鄉之間,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國農村人口比例高,農村發展落后的現實決定著必須走鄉村振興戰略,因此,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就被提到了黨和政府工作的日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十分關切農村的發展,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如何推進鄉村振興,帶領農民順利建成小康社會。我國在70年的奮斗中已經解決了占全球三分之一人的糧食問題,這是對世界的貢獻,更是對中國人民的責任,在新時代,在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同時優先發展農業,保證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始終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融合城鄉資源,推進城鎮化,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堅定發展方向,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